首頁>歷史>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從1712年彼得一世遷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200多年的時間裡這裡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所以聖彼得堡又被稱為俄羅斯的“北方首都”。這是一座臨海的城市,涅瓦河穿城而過,整個城市河道縱橫,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無論走在這座城市得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個具有高高的尖頂的金色建築,這就是聖彼得保羅要塞,它像一根鋼針穿破蒼穹、刺向天空。

1703年為了爭奪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大帝出兵打敗瑞典,將波羅的海周邊的大片領土收入囊中。為了控制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決定在緊靠波羅的海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上建一座新城市,這就是今天的聖彼得堡。為保證新城市的安全,在涅瓦河通向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地方,建起了聖彼得保羅要塞。

要塞由6座六稜體的堡壘組成,3座面對波羅的海,一座高大石牆將6座稜形堡壘連在一起。每座稜堡的建造都由一名大臣主持,稜堡建成後,在稜堡前豎一個石碑,上面刻著主持建造的大臣的名字,每一個堡壘用建造大臣的名字命名,聖彼得保羅要塞的名字是彼得大帝起的,他用耶穌聖徒的名字聖彼得命名此要塞。

彼得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要塞的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防禦,但隨著俄羅斯的日益強大及不斷地向外擴張,波羅的海事實上已成為俄羅斯的內海,失去了防禦的作用。1717年這裡成了國家監獄,而第一個被關入監獄的正是彼得大帝的兒子阿列克謝。阿列克謝是彼得大帝的長子,但他卻是父親改革的堅決反對者。1716年阿列克謝逃亡奧地利,後被引渡回國,並判處死刑,而監斬人正是彼得自己。俄羅斯歷史上的許多名人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拉吉舍夫、車爾尼雪夫斯基、高爾基等均曾在此關押,1887年,列寧21歲的哥哥亞-烏里揚諾夫試圖謀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失敗後在要塞中被殺害。

建於1703年的聖彼得保羅大教堂是要塞中最著名也是最為耀眼的大教堂。原為木質建築,1712年至1733年在原處改建為石頭教堂。大教堂的鐘樓高122米,金光閃閃的尖頂上是高達3.2米的天使塑像,天使塑像又是一個風向標。這個大教堂一直到20世紀中葉,都是聖彼得堡的最高建築,曾經是要塞的瞭望塔,也是聖彼得堡古老的地標。在聖彼得堡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這個教堂的尖頂。大教堂於1919年關閉,1924年改為博物館。

聖彼得保羅大教堂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皇家陵墓,從彼得大帝直到亞歷山大三世的歷任沙皇均葬在此教堂,許多王公大臣也葬於此處。亞歷山大三世的兒子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2月革命後,被資產階級政府押送至西伯利亞的託博爾斯克。1918年7月,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妻子、兒子及四個女兒被秘密處決。直到2007年夏天,尼古拉二世一家的遺骸才全部找到。1998年,根據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命令,尼古拉二世一家的遺體被隆重安葬在聖彼得保羅大教堂旁的小教堂之中。至此,從彼得大帝至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遺體都安葬在聖彼得保羅要塞之中。

聖彼得堡羅要塞共有6個城門,聖彼得門是唯一被儲存至今的的古城門。門上有一個象徵沙皇至高無上的雙頭鷹圖案,這也是現在俄羅斯的國徽圖案。門上的浮雕講述的是耶穌的大弟子聖彼得戰勝異教徒的故事,以此來隱喻彼得大帝戰勝敵人的英勇無畏和一往無前精神。而浮雕上聖彼得的形象就是按照彼得大帝的相貌塑造的。

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聖彼得保羅要塞成為起義軍的司令部,按照列寧指示,以在稜堡的旗杆上懸掛一盞明燈為號,巡洋艦“阿芙樂爾”號炮轟冬宮,從而掀起起義怒潮。從此“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成為十月革命的象徵,1948年起,阿芙樂爾號作為“十月革命”紀念艦永久停泊在涅瓦河畔,成為蘇聯海軍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吳貽芳:提倡女性自立自強,女性和男性出去時要主動付自己那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