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15日下午3點,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次非同尋常的追悼會,這次參加追悼會的有五千人,參加這次追悼會的人有葉劍英、徐向前、王震等元帥們,以及宋慶齡、蔡暢等人。
致悼詞的是鄧小平。
而在人民大會堂外面的天安門廣場,更是聚集了無數人。而且他們是在中午12點戒嚴之前,已經聚集在了天安門廣場上。他們與大會堂裡的領導人們一起,懷著同樣悲傷、沉重、依依不捨的心情,眼中含著淚水追念著同一個人:這個人便是我們敬愛的總理周恩來!
——引言
1追悼會結束,所有人都懷著悲痛的心情離去之後,根據鄧穎超——“鄧媽媽”的要求,周總理的親屬和醫務人員、以及工作人員,留下一起開了一個小小的短會。
在這個短會中,鄧穎超隱忍著悲痛說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感謝醫生等工作人員,在總理患病的日子裡,他們所付出的努力;
第二件事是對家人們說的,即必須遵守總理的遺願,把骨灰撒掉。
在此有必要對總理要求火化一事進行簡單地說明和回顧。
對於火化之事,還得從1956年的那次會議說起。
當時會議提出倡導:火化!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尤其是習慣了傳統土葬的大多人而言,一時尚不能接受,或者說接受火化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作為一國之總理、思想開明的周總理率先表示支援!
為了給全國人民做一個表率,用行動支援,在1958年,他做了一件事:平了三處墳。
第一處是父親周劭綱的,周總理的父親叫周劭綱,1874年7月11日生於浙江紹興,後來周總理參加革命事業後,作為父親的周劭綱積極支援,後來周劭綱來到重慶紅巖辦事處,積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利於革命的工作,但是到1942年,老人家因年邁體弱而患病,竟一病不起。在該年的7月10日,不幸病逝,享年68歲。
周劭綱病逝之後,安葬於重慶。
建國之後,為了倡導火化。周總理便從自己做起,在1958年派人前往重慶,平掉了父親周劭綱的墳地,平後深埋,種以中莊稼!
第二處墳地是岳母之墳。岳母即鄧穎超之母楊振德。楊振德是一位老革命家,生於1876年8月,參加過紅軍長征,為革命事業做出過極大的貢獻。後來與周總理之父同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即紅巖村。在1940年11月18日,楊振德因身患疾病,難以醫治而離世,享年65歲。
楊振德去世之後,也安葬於重慶。
因此,在1958年,楊振德之墳地與周劭綱墳地,同時被平,深埋之後,用以耕地種糧。
第三處是當時在重慶辦事處的革命同志之墳地,一併被平,成耕種之地。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60年代後,周總理對於火化的認識更為超前一步,尤其是在一次會議上,他曾公開表示,說道:
“人死後為什麼一定要保留骨灰呢?把它撒在地裡可以作肥料……人死後不僅不浪費一寸土地資源,遺體還可以再作一點貢獻。”
(這就是周總理的思想覺悟,每每看到此處,都不由為之感動,敬佩敬仰之情,總是油然而生。)
2
但是鄧穎超說:
“……你們的伯伯在知道他的病不能挽救時,一再叮囑我,不要保留他的骨灰。這是我和伯伯在十幾年前的共同約定的……你們要支援伯伯的這一行動……伯伯的遺願實現了……”
鄧穎超讓大家知道,遵守周總理的遺願,就是對周總理最好的悼念和愛護。所以,最後大家都不再反對。
家屬會開畢,大家情緒也已安定後,鄧穎超準備親自把丈夫、戰友的骨灰護送到通縣機場去。但是卻出現了一點意外——工作人員進來報告說:
“出不去了!”
原來外面到處都是等候的群眾,他們聚集在那裡,不懼嚴寒,個個肅立,長安街兩側猶如兩堵“人牆”。因為群眾都以為周總理的骨灰是要安葬於八寶山公墓的,所以他們等候在那裡,只是希望再送總理一程。工作人員說,倘若他們得知總理的骨灰要撒掉,必會阻攔。
聽聞這種情況,鄧穎超就和大家繼續再等。可是再等,工作人員出去瞭解後,發現:
“群眾不見總理骨灰出來,就是不散。”
既然人群還是沒有散去的跡象,一直等下去,也不是辦法,最後鄧穎超只好做出了一個決定:從人民大會堂通向外面的地下隧道送出。
——(此一節見《周恩來最後600天》)
鄧穎超緊緊抱著丈夫的骨灰盒,一邊走一邊流淚,但是她始終沒有哭出聲,只是任由淚水靜靜流淌。
警衛張樹迎想接過總理的骨灰盒,但是鄧穎超拒絕了,她說:
“讓我捧著吧,這是我最後一次和恩來在一起了……”
“鄧媽媽”的話,令警衛們的眼淚瞬間就流淌了一臉。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時刻——誰都不想離開總理。
出了地下隧道,汽車把他們載到通縣機場。
夜色漆黑,寒氣逼人,在肅穆的寂靜中,過了好一會兒,才看到那架飛機。
“鄧媽媽”他們走過去,才看到那架飛機的樣子——那是一架灑農藥的農用飛機。
根據之前的安排,負責撒總理骨灰的是羅青長和張樹迎、高振普。
他們接過總理的骨灰——實際上在大會堂離開之前,鄧穎超已經抽時間把總理的骨灰仔細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裝進一個袋子。
在鄧穎超——“鄧媽媽”的目送中,那架飛機飛上了天空,消失在黑漆漆的夜裡。直到飛機看不到之後,鄧穎超才離開通縣機場,但她的心卻沒有離開,一直跟著那架飛機飛向了三個地方、周總理骨灰所撒的三個地方:
第一個地方是密雲水庫;
第二個地方是天津海河;
第三個地方是黃河入海口;
(當飛機飛上天空的時候,當戒嚴結束的時候,當人們遲遲沒有等到周總理那輛紅旗轎車出來的時候,當人們不知道總理的骨灰在什麼地方的時候,天安門廣場上忽然響起了《國際歌》。當人們在無限的悼念中時,總理的骨灰已經撒向祖國大地。)
至此,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了出去——生時為革命事業奮鬥一生,去世後又把骨灰撒向大地,融為青山忠魂。雖生無子嗣,逝無墓碑——但愛戴他的兒女何其多,他被中華兒女銘記在心,這無數而持久的銘記比墓碑要深刻、永恆得多!
張樹迎和高振普在夜裡執行完任務之後,翌日大早來到西花廳,看到了令人心碎的一幕:鄧穎超——“鄧媽媽”眼圈發青,坐在那裡,等了一夜!
俗話說,歲月催人老,然生離死別比時間更可怕——“鄧媽媽”似乎一夜又老了一圈。
張樹迎和高振普見此,心疼不已,淚水奪眶而出。
再過16年,鄧穎超——“鄧媽媽”將帶著西花廳海棠花的記憶,前往天津海河,去和周總理把革命愛情繼續講述!
參考資料:周恩來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