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公元10世紀,神州大地由統一的大唐帝國走上了四分五裂的不歸路,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在中原地區,五代輪換興亡,誰有軍權誰就可能當皇帝,真應了那句“皇帝人人做,明天到我家。”
趙匡胤靠“抱郭威的大腿”出道,並親自參與了把郭威推上後周皇帝寶座的政變行動;周世宗(郭威乾兒子)時代,趙匡胤當上了後周禁軍最高統帥;世宗英年早逝,趙匡胤欺負世宗留下的孤兒寡母,發動兵變,直接取代了郭威的孫子,建立了宋朝。
得到江山的趙匡胤,在基本平定地方割據後,為了江山無虞,還上演了一把“杯酒釋兵權”,將大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是,百年之後,趙匡胤卻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趙德昭24歲;趙德芳16歲),究竟為什麼?
趙匡胤神操作,先陳橋兵變,再杯酒釋兵權公元907年,大唐王朝被他的節度使朱溫所滅,朱溫建立了梁朝。然後在53年間,梁以後是後唐,後唐以後是後晉、後漢、後周。
黃河流域53年換了5個朝代!“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寫的就是五代時政權頻繁更迭的亂象。
趙匡胤出生於河南洛陽夾馬營,父親趙弘殷是後唐禁軍飛捷指揮使。
作為將門之後,趙匡胤從小受將門的薰陶,喜歡騎馬射箭,立下了要馳騁沙場、憑藉武功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長大後,憑藉一身好武藝,趙匡胤投靠後漢樞密使(掌管軍隊)郭威出道,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後來,趙匡胤也親自參與了擁立郭威“代漢立周”的兵變。
周世宗繼任後,趙匡胤不斷取得了周世宗的信任,官至殿前都檢點,成了禁軍最高統帥。
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的周世宗
世宗去世後,繼位的周柴宗才7歲,留下了“孤兒寡婦”,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政局。
世宗原本指望趙匡胤能庇護孤兒寡母,維持後周政權,但是事與願違,趙匡胤在趙普、郭守敬等支援下,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幼主周柴宗手中奪得天下,建立了大宋。
趙匡胤被黃袍加身
建立大宋後,趙匡胤的母親被尊為杜太后。
宋太祖當上皇帝以來,一個問題困擾著他:唐末皇帝像走馬燈一樣,前後換了八任,如何走出政權短命的週期律;他日夜擔心武將們和自己一樣,被下屬“黃袍加身”。這可如何是好?
宋太祖去和謀臣趙普(“陳橋兵變”的關鍵人物,兵變時任趙匡胤的掌書記;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商量,詢問解決方案。 趙普說:“這好辦,就兩個字:收權!目前地方軍政實力太大,只有把軍事、財政收回中央,削去藩鎮勢力,就都OK了!”
杯酒釋兵權
後來,趙匡胤宴請石守信等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時,宋太祖開始向大將們訴苦:我靠兄弟們的幫忙當了皇帝,可當皇帝真還沒有之前當節度使快樂,每天睡不好一個安穩覺,擔心黃袍加身的故事在你們身上再次上演!
石守信等集體請辭
經過趙匡胤“神點撥”,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一齊”請假,要求解除兵權。
宋太祖借坡下驢,釋出詔書,一一罷免了他們禁軍的實權,給他們高官厚祿、房產美女,讓他們頤養天年。
奇怪了,趙匡胤為什麼沒背上“篡位皇帝”的罵名在後周時,趙匡胤本是周世宗的得力干將,靠作戰英勇和忠誠,深受世宗信任,任殿前都檢點,統領後周最精銳的禁軍(禁軍是後周最精銳的部隊)。
1.雖然透過陳橋兵變,奪得了後周幼主的帝位,但他採取的手段是“和平”的,兵不血刃的,使正在恢復的社會生產力免遭破壞,免遭生靈塗炭;
3.善待皇室,讓後周小皇帝和符太后遷到西宮,封小皇帝為鄭王,這一點太不容易,一般情況政權更迭,前朝皇帝乃至皇親國戚、身邊工作人員,全部統統被殺死,一個都不能少;
4.拉攏、安撫原政府工作人員:對後周舊臣官位依舊,全員錄用;就連宰相,也由舊政府宰相範質繼任;實行大赦,凡是被貶官員都恢復原職,被流放的返回原籍。
趙匡胤、趙光義兄終弟及為哪般?趙匡胤又不是沒兒子杜太后平時視趙普為親人,總以“趙書記”相稱,曾和趙普說:“我兒現在還不會做皇帝,一切還需趙書記勞心!”
杜太后病危時,急召宋太祖、趙普受遺命,問宋太祖,你知道大宋的天下是怎麼得到的嗎?
趙匡胤說,全靠祖上及太后恩德!
杜太后搖搖頭,說:“這是周世宗讓幼兒當皇帝的緣故,假如後周有成年的太子繼位,你能得天下嗎?你百年之後,要傳位於你弟弟!”
“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汝百歲之後當傳位於汝弟。”——《宋史》
趙匡胤含淚答應了母親的要求。趙普當下記下太后遺囑,藏於金匱之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
有了太后的一些遺命,不管趙匡胤是否心甘情願,太后遺命難違!
後來弟弟趙光義被提拔為開封府尹(首都最高長官,在當時,擔此職多為事實儲君),這就是宋太祖傳位於弟弟趙光義的原因。
開封府尹趙光義時刻準備著接班
兄終弟及自古有之,並不新鮮家天下以來,王位的繼承一般都是老子傳給兒子。比如,大禹傳位給了啟;啟傳位給了太康。不知道太康怎麼想的,太康傳位給了弟弟中康,開創了“兄終弟及”的先河。
第二任王外丙死後,外丙的弟弟中壬繼位;第五任王沃丁死後,其弟太庚繼位;第七任王小甲死後,其弟雍己繼位;第八任王雍己死後,其弟太戊繼位;第十任王中丁死後,其弟外壬繼位,還有很多弟弟繼承王位的,當然父死子繼的也不少。
周朝以後,帝王的私心越來越重,都想把皇位傳遞給自己的子孫,而且多是嫡長子,兄終弟及少之又少,甚至成了奇葩:
1.如在明朝,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宣佈: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
朱元璋像
公元1512年,明武宗駕崩,明武宗是明孝宗(明孝宗一生只愛一個妻子,被後人津津樂道)的獨子。
明武宗英年早逝,自己無子嗣,老爹也沒有給自己留下可以兄終弟及的親弟弟,因此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算是兄終弟及。
2.無獨有偶,三國的孫策死後,弟弟孫權接班。
當時當曹操在北方正經營著統一大業時;在南方,以孫策為首的入主江東的割據勢力發展壯大起來。
孫策死後,年僅19歲的孫權,接替兄長,繼承父兄遺志,擔起了發展江東的重任!
兄終弟及導致兄弟相殘,不是制度不好,而是自私作怪拋開人性的自私,兄終弟及比父死子繼強多了,比如商朝,兄終弟及運用的比較成熟,這樣可以選一個成年人、至少懂事的人當皇帝。
歷史上有好多兒皇帝,名義上符合“父死子繼”的傳統,可是導致權臣弄權,外戚專權、宦官專權的教訓實在深刻。
但是,人性是自私的,如:在北齊時兄終弟及導致兄弟相殘。
北齊文宣帝高洋,繼位之初,立子高殷為皇太子。可是高殷愚弱,根本沒有叔叔們強悍。高洋憂心忡忡,為除後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高浚、高渙二個弟弟。高洋這個人有點意思,要麼一個別殺,要麼一不做,二不休,全部殺光,可他竟然是殺掉2個,還留了2個(高演、高贊),去隱患也沒去幹淨。
高洋病危時,考慮到皇位終將被諸弟所奪,便哀求大弟弟高演,你可以拿去皇位,不要殺了高殷。高演表面應允,後來並沒有遵守諾言,他聯絡弟弟高贊,策劃廢立之事,許諾“事成以爾為皇太弟!”
可是,高演一當上皇帝就變卦了,把言之鑿鑿的諾言拋到腦後,立長子高百年為皇太子,高贊極為不爽。
高演臨死前,深知兒子高百年不是高讚的對手,決定以皇位換平安,還是傳位給高贊,請求高贊高抬貴手,放過高百年。
誰知高贊繼位後,專以報復為樂事,百般折磨高百年。
結語人性果然是自私的,趙匡胤先是把皇位給了趙光義;可是趙光義百年之後沒有把皇位還給趙匡胤兒子,而是直接給了自己的兒子!
皇位繼承,究竟是“兄終弟及”好還是“父死子繼”好,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