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不同尋常的人物。他精於理學,崇尚禮教,作為大清王朝的一員,他深知中國閉關鎖國,遠遠落後於世界潮流的深重危機。正是這種危機感使得曾國藩對“洋務”格外留意。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清廷全力鎮壓太平軍的關卡,曾國藩提出了“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以紆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1]的主張,強調資夷力助剿只是權宜之計,長遠的目標是自強、發展中國的近代化工業。
曾國藩像
曾國藩1811年生於湖南湘鄉縣一個財主家庭。據說他降生之時,曾國藩的祖爺爺年近70歲的曾竟希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一條巨蟒從空中蜿蜒而下,盤桓在他家的房樑上。曾竟希被這個奇怪的夢驚醒了。當他醒來時,被家人告知,家裡添了一個小曾孫。這個曾孫就是曾國藩。難道這是一種巧合?曾竟希就將自己奇怪的夢告訴了家人,家人也感到驚奇,就又告訴了鄰人。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的大家都認為曾國藩是蟒蛇投胎,對他的身世賦予了一層神秘色彩。
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專門仿造槍炮。
曾國藩對西方世界的瞭解是在他進入仕途之後,青年時代的曾國藩長期生活在家鄉封閉的小山村,年輕時又學習的是儒家傳統。加上當時閉關鎖國的社會環境,不可能對西方世界有所認識。但是,他入京後,開拓了視野,長了見識。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的失敗,西方列強的強索,使他對西方列強有了本質上的認識。當時,他剛剛科舉入仕,職務為翰林院檢討,後又擔任國史館協修官。作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低階官員,他還無緣把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上達統治上層。但是,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他看到了中國的腐敗和落後。他很贊同林則徐、魏源的“睜眼看世界”的主張。認為作為泱泱大國的中國之所以倍受“外夷”欺侮,重要的原因就是技不如人、器不如人,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與西方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戰爭中,他認識到了西方列強戰艦的迅猛、快捷,洋槍洋炮的巨大威力。而中國長期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加上朝廷上下的腐朽,導致了將無良才,兵無利器。這樣的情形,與西人決戰,無疑是以卵擊石。要扭轉這種局面,必須“睜眼看世界”,“自強”中國,這也是曾國藩後來積極投身洋務運動的一個原因。
作為一個崇尚禮教,深受理學影響的官員,曾國藩認識到了“睜眼看世界”是“自強”中國的必然趨勢,因而,他認為中國應該以“師夷”之手段,達到“制夷”之目的。
但在當時,曾國藩人微言輕,他的主張還無法實現。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西方列強在1860年火燒圓明園,民族存亡的危機更加迫在眉睫。此時,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取得軍功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也逐漸走上統治集團的上層。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在朝廷中擁有了話語權的曾國藩,透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西洋武器在軍事中的重要性。因而,他把奕訢的“自強”主張,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上升到“平內患”、“勤遠略”抵禦外侮的高度。
1861年秋,曾國藩向主持總理衙門的奕訢上了一個條陳,主張從外國購買船炮,裝備一支掌握外國長技的海軍。在條陳中,他還認為,中國不僅要購買外國船炮,而且還要學會製造。他說,購船買炮是“應計之策”,不僅花費大量錢財,而且容易受制於人。
曾國藩的主張,奕訢很是欣賞。自總理衙門成立以來,他一直渴望有所作為。他看到條陳後,立即將此事稟報了慈禧太后,慈禧看了條陳後,也很同意曾國藩的主張。因而,在奕訢的推薦下,曾國藩從此走上了洋務運動的前臺。當年冬天,曾國藩即著手在安慶設立“安慶軍械所”,這是中國第一座近代化兵工廠。曾國藩希望以此為契機,讓全國各地仿行“漸推漸廣,以為中國自強之本”。
[1]楊錦鑾:《合作與歧異:容宏與曾國藩關係探微》,《蘭州學刊》2007年第 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