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言

本來這個節目平平無奇,但是張素久直接爆了一個猛料,那就是張治中拒授元帥軍銜。

要是其他人說這話,我都不帶看的,直接定義為謠言,畢竟張治中是國民黨人,怎麼可能授共產黨的元帥哪?

不過張素久的身份不一樣,她是張治中的女兒,她的資料比較具有權威性,我不得不去查驗一下。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國民黨上將張治中還真有資格授元帥。授銜前,張治中擔任國防副主席,與十大元帥同級。

由此看來,張素久的話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張治中沒能評上元帥?元帥軍銜是多少軍人的夢,為什麼張治中拒絕了?

抄襲vx

本期文章,筆者將帶大家瞭解一下和平將軍-張治中。看看張治中是如何棄暗投明;看看張治中為什麼無緣元帥。

張治中出生於光緒16年(1890年),家庭較為貧困。

因為當時的百姓承擔了王朝交替的痛苦,繁重的賦稅、官僚的盤剝、列強的索賠成了壓在百姓頭上的三座大山。

他的父親是一個手工業者,對生活之苦最熟悉不過了,他不想兒子也和他一樣,一輩子忍受這生活之苦。於是想盡一切辦法,各種開源節流,硬是湊夠了學費,送張治中去讀私塾。

小時候的貧困生活深深影響到了張治中,他在日後矢志不移,堅持孫中山“扶助工農”的政策,成為著名的-“和平將軍”。

1911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爆發了。

為了反對清政府的壓迫,張治中投身革命洪流之中,與無數仁人志士推動歷史的發展,把清政府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說一下張治中的妻子洪希厚。

洪希厚和張治中是同鄉,當地有洪張兩姓聯姻的習俗,於是17歲的洪希厚嫁給了張治中。他們兩個雖然不是自由戀愛,但是卻十分恩愛。

張治中飛黃騰達之後,不少國民黨要員就勸他找一個條件好點的姑娘,換掉這個糟糠妻。

但是張治中拒絕了這些建議,而且在三妻四妾的風氣橫行時,張治中守住了底線,一生都沒有任何花邊新聞。

這是非常罕見的,尤其是在國民黨中,這種人如鳳毛麟角般存在。

“故劍情深”這是四個字,但是卻有一些人用一生來踐行。

正是因為有賢內助照顧家庭,張治中才可以全身心投入革命事業,他的身份也開始節節升高。

尤其是從保定陸軍軍官學院畢業後,張治中的軍事才能大大提高。

在對滇軍的作戰中,張治中部只傷亡幾個人,就摧毀了滇軍師長趙成梁的防線。

在北伐軍第一次東征時,時任東征軍上校參謀的張治中靈活制定戰術,取得了一系列的戰果。蔣介石大喜過望,尤其是在得知張治中是保定軍校的畢業生後,更是興奮。

因為當時黃埔軍校不如保定軍校,蔣介石想要建設黃埔軍校,必須要拉攏一些優秀的教官。

於是,蔣介石委任張治中為參謀長、航空局局長、軍事處處長等職,一人身兼八職。

更關鍵的是,蔣介石委任張治中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訓練處處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教育長、黃埔軍校步兵科軍官團團長等職。

作為一名教育長,張治中是十分盡職的。

任職十年,培養了兩萬多名軍官,而這些軍官絕大部分都是抗日戰爭的中堅力量。

能擔任教育長,就足以證明張治中的能力,絕對不是泛泛之輩。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老蔣不讓張治中上戰場?原因很簡單,張治中的政治立場不同。

從1911年開始,張治中就堅持擁護孫中山,尤其是孫中山的核心政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張治中本身就是窮苦出身,他對工農階級是有同情心的。也正因如此,張治中和共產黨走得很近。

在黃埔任職的時候,張治中經常發表一些親共言論,引起了國民黨右派的不滿,國民黨右派把他視為“紅色教官”。

北伐時期,張治中推舉周恩來為北伐軍總司令政治部主任。蔣介石不願意用共產黨人,所以拒絕了張治中的建議。

之後每次提到此事,張治中都十分懊悔,認為“北伐的統帥部沒有周參加,是一大損失。

兩黨關係破裂之後,張治中一直盡力維護兩黨關係,不願意與共產黨刀兵相向。蔣介石也知道張治中的政治立場,所以一直不肯用他,擔心他在與共產黨作戰時故意放水。

事實上張治中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鄧穎超在評價張治中的時候說:“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軍人。

思來想去,蔣介石就把張治中定義為“兩黨的聯絡人”,透過張治中來給共產黨傳話。1936年西安事變、1946年國共和談、1949年國共和談都有張治中的身影。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就不擔心張治中了,因為他知道張治中親共但不親日。這一點也符合毛主席、周恩來的評價。

毛澤東:“(張治中)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周恩來:“(張治中)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者,張治中不折不扣的執行抗日政策,從未推諉扯皮、“曲線救國”。

但是由於多方面原因,張治中在抗日戰爭中留下兩大黑點,分別為:淞滬會戰表現不佳、文夕大火。

1:淞滬會戰時的張治中

淞滬會戰時,張治中擔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下轄36、87、88三個德械師、一個獨立旅。

無論是訓練還是裝備,這三個德械師都要強於其他部隊,戰鬥力應該是很不錯的,更別說還有一個獨立旅的策應。

但是在張治中的指揮下,第九集團軍的表現要差很多,以至於張治中引咎辭職。事情的原因還要從頭說起。

1937年8月14日,張治中指揮87、88師向上海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把日本海軍陸戰隊趕下海。

2個德械師,外加上兩個重炮團(150毫米榴彈炮)。從槍械到火炮,清一色的德械裝備。外加上還有坦克、空軍部隊的策應,國軍具有壓倒性優勢(當時日本守軍僅有3000餘人)。

張治中下令讓88師(師長孫元良)集中火力攻擊日軍陸戰隊司令部,但是由於沒有集中兵力和炮火的轟炸,導致圍困日軍十天都沒能完成戰略目標,日軍陣地巍然不動。

隨著日軍的增兵,國軍錯過最佳戰機,開始由攻轉守,繼而大潰敗。

然後圍繞著張治中的指揮問題,就有了爭議。為什麼十天都沒能吃下日軍三千人?網路上目前有幾條主要問題,我逐一回復。

張治中有沒有軍事才能?

這一點毋庸置疑,張治中肯定是具備軍事才能的,不然也不能擔任教育長十年之久。

另外,附陳誠的評價:文白兄兩旬以來,在前方指揮作戰,異常奮勵,夜以繼日,至為辛勞。惟因一切後方交通通訊等機關組織,未臻完善,種種準備,未能周密,而成現在之局。(PS:張治中自文白)

張治中有沒有臨陣脫逃?

在戰事膠著時期,張治中沒有在前線,跑到了蘇州。因此,羅卓英質問:“張總司令為什麼跑到我們這裡來?”蔣介石也連聲質問:“為什麼到蘇州?”

張治中本人的迴應:“羅卓英歸我指揮,我不能不去看看,我不知道他已劃歸陳誠指揮了!我一直在前線,委員長究竟要怎麼樣?”

張治中本人一直在前線這一點屬實,騎著腳踏車穿插在戰場,這一點也確實引人注目。

至於為什麼去蘇州,這一點未有明確說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是臨陣脫逃,不然也不會回到戰場。

陳誠的評價也佐證了張治中“在前方指揮作戰”的事蹟,這一點應該沒有問題。而且在這個時期,張治中還寫了一封遺書,全文如下:

正是國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為軍人,理應身赴疆場荷戈奮戰,保衛我神聖領土,但求馬革裹屍,不願忍辱偷生,如不幸犧牲,望能以熱血頭顱喚起全民抗戰,前赴後繼,堅持戰鬥,抗擊強權,衛我國土。

為什麼十天都未能吃下日本陣地?

這一點並不稀奇,這是整個抗日戰爭都存在的一個現象。

中國軍隊要想吃掉日本軍隊,必須要付出5-10倍的代價。

以淞滬會戰為例,日軍只投入了20萬人,而國軍投入了80多萬人,結果還是大潰敗。

難道淞滬會戰的所有責任都要推到張治中的身上嗎?這一點是偏激的,是不客觀的。

對於為什麼未能吃下日軍陣地,張治中的粉絲認為這是國民黨的問題,絕非是一個人的過錯。

而張治中的黑粉則是認為張治中臨陣脫逃,無能,以至於十天沒能吃下日軍陣地。

說句難聽點的話,如果十天沒能吃下日軍陣地就能說是無能,那國民黨軍官很多都要劃入無能的行列,23場抗日會戰打成什麼樣子,自己心裡沒數嗎?

我個人認為,張治中當不了韓信,但也絕不是趙括之流,只能說是常規將領。

我們不能把“韓信”當成衡量將軍的標準,古往今來,能有幾個韓信?

2:文夕大火時的張治中

隨著前線戰場的節節失利,李宗仁提出了“焦土政策”,要舉國一致,痛下決心,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國為焦土,以與侵略者做殊死之決戰。

具體的實施措施就是當日軍進入城郊30華里以內的時候,立即實施焦土政策,焚燬城內的軍事、民生物資,避免資敵。

蔣介石認可了這一政策,要求張治中見機行事,一旦長沙有淪陷的風險,切記全城焚燬。

長沙作為一座大型城市,一度是上海、南京的後勤基地,擁有大量的戰略儲備物資。一旦資敵,後果不堪設想。

張治中考慮到這一點,變得十分敏感。當日軍打到“新牆河”的時候(距離長沙三百里),張治中誤以為日軍打到了“新河”(距離長沙五公里),所以讓部隊做好焚城準備,並且約定以天心閣為號,一旦天心閣點燃火光,其他地區的人必須響應。

此時並沒有立即焚城,因為前線的關麟徵還沒有發出訊號。但巧就巧在,此時長沙南門的傷兵醫院意外起火。

許權在得到報告之後,迅速的聯絡前線將軍關麟徵,但是關麟徵並沒有接到前線的戰報,所以認定這是失火。

於是許權讓警察局來滅火,但是由於警察、消防隊員都撤離了,沒有辦法救火。由於沒有及時撲滅火災,南門的火迅速蔓延。

沖天火光讓城中的警備司令部慌了起來,以為是日軍攻打過來了,所以點燃了天心閣。

天心閣的大火點燃之後,其他地方的人認為這是訊號,紛紛的點火,大火迅速蔓延全城的各個角落。

由於焚城的計劃嚴格保密,城中的百姓並沒有來得及做準備,所以在逃命時發生了踩踏事件,大約有3萬多人死於火災。

至於之後的處理方式則是引起了一些爭議。長沙警備司令酆悌、湖南省會警察局長文重孚、警備二團團長徐昆被執行槍決(ps:罪名翫忽職守、辱職殃民),而張治中只是革職查辦(ps:罪名用人失察、防範疏忽)。

至於文夕大火的原因,張治中歸結為“誤信流言”。

意思就是由於我擔心長沙淪陷,所以慌了。然後我(張治中)和幾個高階人員疏忽(聽信流言,提前下令做焚城準備),其次是中下級幹部的慌張(消防隊未能及時撲滅失火點,沒得到關麟徵確認就放火)。

蔣介石認為:“就這一次事件(文夕大火)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說不屬於哪一個個人的錯誤,而可以說是我們整個團體的錯誤。”

蔣介石把錯誤歸結到國民黨上下都有問題,“失敗主義”導致國民黨上下級都十分慌張,面對重大事件張皇失措。

這一場事件,張治中肯定是有責任,至於責任到底有多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就不太好評價了,各位自己估量。

在1940年的時候,張治中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這個職務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如果是其他的人在這個位置,肯定是極力討好蔣介石,但是張治中不一樣,張治中仍舊堅持國共合作,堅持孫中山先生的政策。

皖南事變發生之後,張治中仍舊堅持主張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在當時通共可是非常大的罪名,但張治中一點也不在乎這些,堅持國共合作,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共兩黨的問題擺到檯面上了,這個時候和平將軍張治中作為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一直堅持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

作為一個國民黨上將,為什麼張治中會如此親共?原因就在於共產黨代表的是工農階級。

張治中曾回憶:“因為因為我出生於一個窮苦的農工家庭,又經過多少年的流浪生活,而又早知共產黨是代表窮人利益的政黨,所以我在思想上對共產黨向來接近。

國民黨代表的是什麼?代表的是買辦、地主階級的利益,與工農階級是對立的存在。所以蔣介石一再拒絕和談,並且把共產黨視為死敵。

張治中作為兩黨的聯絡人,一直盡力維護兩黨關係,但是國民政府並不認可1946年的和談,於是就把張治中調到新疆當省主席了。

其實張治中也是國民黨的一個工具人,每次需要和談的時候,老蔣就把張治中拉過來,透過張治中與共產黨對話。

一旦對話不滿意,蔣介石就把氣撒在張治中的身上,把張治中束之高閣。

儘管張治中自己也知道蔣介石的想法,但他還是會欣然赴約和談,心甘情願被利用。

為什麼?為的就是天下百姓。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一點就是張治中心懷天下。

作為國民黨的常務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張治中一生不貪汙、不受賄,比杜聿明清廉多了。

國府歷次反貪案件都沒有張治中的名字。就這一點,國民黨的很多人都比不過他。

軍事才能、文夕大火,這兩件事都是有爭議的,但唯獨這一點沒有爭議。

身懷赤子之心,一心為國為民,正是因此,張治中得到了國共兩黨的一致認可,被冠以“和平將軍”之稱。

1946年3月27日,張治中作為國民政府的代表,與共產黨代表簽訂了《東北停戰協定》。結果不到一個星期,國共軍隊在東北重開戰事,張治中的努力又一次付諸東流。

我為什麼說又?因為這不是第一次努力付諸東流,張治中的一生有好幾次努力都是如此。

他曾經先後三次往返延安、重慶,力爭國共合作,避免內戰的發生,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1949年4月,張治中作為國民黨和平談判首席代表來到了北平,國共兩黨商議《國內和平協定》。

當時解放軍已經橫掃北方的國軍,渡江南下、解放中國只是時間問題,國民黨已經大勢已去了。

不死心的蔣介石拒絕了此協定,而張治中在周恩來的挽留下,留在了北平。

作為國民黨八大金剛之一,張治中留在北平對國民黨高層造成了極大的震撼,並且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三個月後,湖南省主席程潛與陳明仁宣佈通電起義,脫離國民黨的統治,湖南和平解放。

隨後,張治中致電給新疆的陶峙嶽,在張治中的爭取下,陶峙嶽宣佈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

張治中留在北平,大大推動了解放戰爭的程序,尤其是爭取新疆和平解放,避免新疆人民陷入戰火之中,同時也降低了解放軍的傷亡,此舉意義重大。

建國後,考慮到張治中的貢獻,他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這個優待是非常不得了的,要知道當時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一共有15位(十大元帥、鄧小平、程潛、張治中、傅作義、龍雲)。

張治中與十大元帥平級,完全有授元帥的資格,但是他卻無緣元帥,主要原因為:

1:貢獻不太夠

張治中這個人不貪汙不受賄,一生清廉。元帥軍銜加身與否,對他來說沒太大區別。

而且同為國防副主席,要是張治中授元帥,程潛、龍雲、傅作義怎麼辦?要不要授元帥?

如果這四位國民黨投誠將領都授元帥,那元帥的數量就太多了,而且國民黨將領佔比太大。在這種情況下,授四位元帥不合適,最多挑一個代表出來。但是如果要挑選代表的話,張治中的貢獻就不太夠了,他完全比不過程潛啊。

不是說張治中沒有貢獻,而是與其他人比,張治中就有點遜色了。

程潛是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北伐八軍之一),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資歷比張治中老,而且沒有什麼黑點。

傅作義是第七集團結總司令,而且在解放戰爭時期他的對手是聶榮臻、徐向前兩位元帥,可見傅作義的重要性。

龍雲是雲南王,曾經擔任中國戰區陸軍副總司令,他的地位也十分特殊,而且動員盧漢和平起義,功勞不見得就比張治中的小。

2:預授名單沒有他

網路上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當初學校有一個保送北大的資格,我沒去,一來是不適應北大,二來是保送資格沒給我。

這個段子可以套在張治中的身上。

當初解放軍有十一個預授元帥人選,我沒當元帥,一來是我貢獻不夠,二來是預授名單沒有我。

我翻遍史書,找遍各種資料,只有十一人預授元帥。其中十個就是後來的十大元帥,另一個是鄧小平。

毛主席在授銜前建議所有轉業的都不授元帥為好,鄧小平已經轉業了,所以就沒有授元帥軍銜。

張治中拒絕授元帥的說法只是出自張素久一人之口,各種黨史都沒有提及此事,所以可信度還是存疑的。

結言

周總理對張治中的評價,我認為是十分中肯的。(張治中)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軍事才能,文夕大火,這兩件事都有爭議,但是張治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愛國主義者。

一生清廉,身懷赤子之心,為國為民。從這一點上看,張治中還是沒有問題的。雖然張治中沒有授元帥,但是他的貢獻還是確實存在的。

他在晚年的時候,十分謙遜,說道:“我很慚愧,60年來的奔波勞碌,只有過錯,毫無責獻。今以憂患餘生,榮幸地看到中國人民從此脫離黑暗,趨向光明,奠定了子孫萬代得享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基礎,這真是我最大的安慰和愉快了。

能看到中華民族和平,這是張治中最大的願景,如今國泰民安,九泉之下,張治中也能安心了。

謹此致敬和平將軍-張治中。

20
最新評論
  • 1 #
    開國十大元帥,一個個如雷貫耳。 1、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 2、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 3、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4、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5、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6、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 7、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8、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臺縣人。 9、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10、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 2 #
    能在國民黨內做到一身清白,那是真正的無私的人。向張將軍致敬!
  • 3 #
    和平將軍功不可磨滅,張將軍永垂不朽,代代相傳,為作者點贊
  • 4 #
    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沒有探討的必要。
  • 5 #
    文白人品上上品,是值得尊敬的人!
  • 6 #
    上將和元帥間還有大將軍。
  • 7 #
    這話問的,授予元帥,保留國民黨將軍級別都不錯了!
  • 8 #
    真的是非常好的國人將軍之楷模!
  • 9 #
    人品高尚、愛國、愛和平的軍人。
  • 10 #
    張文白確實對中國做出巨大貢獻,但軍事能力不太突出。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期間,丘吉爾密會斯大林和羅斯福瓜分世界,朝鮮戰爭因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