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上的戰爭,先是軍事上陷入了僵持,而後又在談判上陷入了僵持,當美國人手上的兩張牌都被按住了的時候,它又想起了聯合國。
說起初期的聯合國,跟之前英法主導的國聯沒有太大的區別。此時後來的第三世界國家大都是殖民地,主導聯合國決議的還是西方國家和它們曾經的殖民地國家,例如印度。
在朝鮮戰爭爆發初期,聯合國就裁定北朝鮮為侵略者,聯合國軍成立的目的是阻止北朝鮮的侵略,客觀來說,這還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當聯合國軍越過38線後,聯合國又裁定,聯合國軍的行為是為了朝鮮的統一,這就比較扯了。人家越線是侵略,你自己越線就是正義?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現在部分體制內單位的競聘規則,即將升官的是男的,那競聘標準就是要男的;即將升官的有5年基層經驗,那綠葉們幹10年都不成;即將升官的是在職研究生,那就不考慮全日制學歷。
總之,對號入座,量身打造,初期的聯合國與美國就是這麼個關係。
1952年底,第七屆聯合國大會開幕,橫屍遍野的戰爭已經進行了2年半。在這屆聯大上,美國攜英、法等21國提出一個提案,要求中朝方面接受戰俘自願遣返原則。
客觀而言,蘇聯的提案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但是美國方面就是不鬆口,還是一副要死一起死的態度。
正當雙方僵持不下時,愛好和平的印度又跳了出來。印度的提案是,由四個中立國組成一個朝鮮戰爭戰俘問題裁決委員會,對雙方爭議事項進行裁決。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由委員會推出一個國家作為公斷人,由公斷人裁決。雙方停火90天后,開始交換部分戰俘,再30天后,仍然“歸屬爭議”的戰俘交給聯合國收養。
美國同意了印度提案,中朝方宣告,同意蘇聯方案。
1952年12月3日,聯合國大會以53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了印度提案。
需要指出的是,中朝方沒有聯合國代表,所以未參與投票,而蘇聯,則對印度提案投了贊成票。
這已經不是蘇聯第一次玩這種招數了,斯大林本來的打算是,拖,用中國的兵力+蘇聯的淘汰的武器+北朝鮮的地盤耗死美國人。但是當印度提案一經出現後,斯大林發現這個提案的和稀泥程度比自己的還要好,雙方根本不可能再這個框架內達成協議,所以果斷選擇了支援。
但是,此時的中國已經不是參戰之前的中國了,全世界都十分清楚這一點。這個國家此時擁有300萬在當時世界範圍內準一流的陸軍部隊,有當時世界上戰鬥力僅次於蘇聯的陸軍部隊,要是扔回二戰能把日本陸軍打出屎來,再來三個關東軍都不夠他們揍的。
這個國家的拳頭已經足夠大了,大到沒有這個國家點頭,聯合國的任何決議都是廢紙一張。
在此時的朝鮮戰場,雙方對峙線西段中國軍隊壓了8個野戰軍,東段朝鮮人民軍壓了3個軍團,而在戰線後方的北方縱深地區,還有志願軍的10個野戰軍。以上合計95.8萬人。
而在戰線以南的聯合國軍陣地,美軍壓了4個滿員陸軍師,1個海軍陸戰師,南朝鮮壓了4個陸軍步兵師。在其後方縱深地區,聯合國軍、南朝鮮軍還有617000人的武裝力量。以上合計86.4萬人。
之前有一點一直沒說,同級別的編制,美軍的人數要遠大於志願軍,戰時美軍1個滿員師可以達到2萬人,而中國一個滿員師通常在1.2萬人左右。
還有一點沒說,那就是後期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十分低下,因為精銳在前期或死或被俘,後期補充了大量的南朝鮮戰俘。美軍戰俘營裡之所以會有高達15萬北朝鮮戰俘,除了仁川登陸之後俘虜的,還有很多是原南朝鮮軍隊被俘後、再被編入北朝鮮軍隊、再被美軍俘虜的。
雙方軍隊都是百萬級的規模,屬於標準的世界大戰級的配置。但是雙方都清楚,想要從對手那裡啃一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很難了。
雖然很難,但是更難的是美國人。美國絕大部分軍用物資,都要從本土運輸。在上甘嶺戰役期間,在軍事開支方面一向大手大腳的美國國會,已經有人開始質疑範弗利特打空炮了。很多美國議員對於範弗利特使用超過美軍規定數倍的彈藥量和其取得的戰果不成比例提出不滿。耗到這會兒,美國二戰後巨大的經濟優勢已經被打得不那麼明顯了。具體表現就是在50年代,美海軍大批次退役了二戰期間建造的各型軍艦。
而咱這邊兒,雖然也不容易,相比美國還是要容易很多。其實咱的戰役目的已經達到了,在中國東北與美國軍隊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至於朝鮮能否統一,雖然是既定目標之一,但絕對不是首要目標。能把美國人趕下海最好,趕不走現在的形勢也不壞。
早在1952年3月28日,中國方面就致電蘇聯:
“由於非法的美日和平條約,特別是美日安全條約的締結,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有根據也有必要請蘇聯政府讓蘇軍留在旅順口地區,並在1952年底不撤出旅順口。”
這個意思就是,小打我們打,萬一美國扔了原子彈,要大打,老大哥你們不能坐視不管。留你們20萬人在這邊兒,好給你們參戰找個好理由。
而斯大林同志在經過朝鮮戰爭之後,明顯學到了很多禮數,他回電:
“迄今為止,我們一直認為蘇軍儘快撤退出旅順口完全符合您的願望。正因為如此,在1950年根據您的願望締結條約時已做出決定:即使不締結對日全面和平條約,蘇軍也不遲於1952年底撤出旅順口。您3月28日電報提出的問題就完全不同了。您現在拋開條約而認為蘇軍應不定期和在1952年以後留在旅順口,說是因為日美締結和平條約而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如果您堅持這一點,則我們同意滿足您的要求。但這裡必須注意,這種違約應合理地向外界提出論據,以免得出印象,認為是蘇聯做出這樣的決定來束縛您。可能需要締結新的旅順口條約。關於這一切,應當同您或您的代表團進行談判。”
多麼貼切、溫婉的回電,既滿足了我方的要求,還設身處地的表示,不要讓外界認為“蘇聯做出這樣的決定來束縛您”。大家可以回頭看一下文章最初斯大林是以怎樣的態度同蔣經國交流的。
所以,有實力,才能平等、才是兄弟,沒實力,那就沒有平等、只能當孫子。
會談中斯大林指出,延長共同使用旅順海軍基地期限的倡議應由中方提出。我們在那裡是客人,而客人是不提這種問題的。於是,周總理建議以互換照會的方式,由中國政府向蘇聯提出相應的請求。
1952年9月15日,中蘇交換了《關於延長共同使用中國旅順口海軍基地期限的換文》。中國的照會在陳述了理由後,請求蘇聯政府同意“延長中蘇關於旅順口協定第二款中規定的蘇軍撤出旅順口的期限,共同利用中國旅順口海軍軍事基地”。
回頭說說美國。
艾森豪威爾在競選總統的演講中曾承諾:一旦他當選總統,他會親自到朝鮮並結束這場戰爭。
艾森豪威爾
這個演說打動了大多數美國人的心,大部分美國人都希望,這個曾經指揮過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的將軍能夠將美國從朝鮮的泥潭中拉出來。
杜魯門卸任當天,他給艾森豪威爾發電,除了例行的祝賀之外,還有一句略帶挑釁意味的話:如果您當選後仍然要去朝鮮,我願意自費包辦您的這次旅行。
這句挑釁的話更激起了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的決心,在他當選總統後的第9天,他就攜信擬定的國防部長、司法部長乘坐一架軍用運輸機飛往朝鮮漢城。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雷芙爾、美軍遠東軍隊司令克拉克、美第八集團軍軍長範弗利特等高階將領紛紛趕往漢城,加入新總統的視察隊伍。
但是艾森豪威爾對這些群眾遊行不感興趣,他飛抵漢城後的第二天,就去了前線陣地。
李承晚親自陪同艾森豪威爾走了多處陣地,在一個聯合國軍前沿觀察所裡,艾森豪威爾舉著望眼鏡向對面望去,他一言不發,用他有力的手臂舉著並不太輕的高倍望遠鏡足足看了20分鐘,期間所有人只是沉默地注視著眉頭緊皺的總統。
看完之後,這個前五星上將搖了搖頭,轉身對範弗利特說道,“(你們)幹得不錯(Not bad),看來,任何常規地面力量的攻擊都很難奏效了。”
歷史總是不乏看似彩排好的巧合。
在這次軍事會議上,參會的有艾森豪威爾的內定國務卿杜勒斯,他就是在戰爭爆發前不久拿著望遠鏡往北眺望被社會主義國家廣泛指責的那個杜勒斯,而這個威克島,就是2年前麥克阿瑟同杜魯門會面並保證感恩節前結束戰鬥的那個威克島。
在會議上,軍人出身的艾氏要求美軍參聯會立刻研究以下作戰方案:
1、全面轟炸中國本土的志願軍後方基地,也就是東北地區;
2、組織國民黨軍隊赴朝參戰;
3、戰術範圍內使用原子彈。
為了驗證這種效果,當年,美國在其本土西部還專門進行了一次核試驗。美軍組織了整整一個旅的地面部隊,在原子彈爆炸的11公里之外不同掩體內待命,來活體檢驗原子彈爆炸後的各種輻射、殺傷資料。
搞笑的是,美國人的這次核試驗不僅給自己軍方提供了詳盡的資料,還幫助蘇聯人瞭解了原子彈的真實威力,因為參與資料試驗的兩個專家將這些用美國人活體實驗出來的資料賣給了蘇聯人。
1962年,這兩人的事情被洩露,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幾個月後,他們的事蹟就被搬上了電影。
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爾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他在發表就職演說時,講了一段使他的選民深感遺憾的話。他說:“其實大家都知道,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能夠迅速而有效的結束朝鮮戰爭。但是,透過親臨現場的瞭解,至少讓我對我們面臨的艱鉅任務有所準備。”
由此可見,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不但計劃要把朝鮮的戰火擴大到臺灣,還準備在全亞洲範圍內遏制共產黨國家的發展。此時的法國殖民軍在越共的打擊下已經岌岌可危,艾森豪威爾決心同時保衛越南和朝鮮。
但是尷尬的是,雖然美國決心要支援它的盟友,但是它的盟友卻無心力繼續支援它。
此時法國不僅在越南陷入危機,阿爾及利亞也很讓它頭大;英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也無法繼續維繫,澳洲、加拿大在二戰期間就跟美國滾到了一個被窩。而且美國雖然願意幫助它兩鎮壓殖民地獨立運動,但是它兩心理都清楚,只有共產主義威脅到的地區美國才願意支援,那些共產主義尚未進入的殖民地美國巴不得它們早些獨立。
1953年英國大選,丘吉爾重新上臺。在二戰時,丘吉爾和羅斯福算是艾森豪威爾的上級,所以丘吉爾說的話,在艾森豪威爾那裡分量還是很重的。
丘吉爾一上臺就明確表示,英國不同意將朝鮮戰爭升級,引起遠東範圍內新的大規模戰爭。同時他表示,英國不會也無力繼續在遠東地區給予美軍足夠的支援。
朝鮮戰爭是一個榜樣,一個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獨立的榜樣。在此之前,這些落後地區的進步人士普遍認為,印度模式才是獨立的最佳借鑑,也就是去懇請、請求宗主國的寬容,但是這樣難免會接受很多附加條件。但是朝鮮戰爭過後,大家都發現,殖民宗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連這些殖民地宗主國的盟主都是可以被擊敗的,更何況被二戰拖垮了的英法呢?
所以,自20世紀50年代起,全世界範圍內殖民地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而且大多以武裝獨立為主要手段,以協議談判為輔助手段。
在1952年底召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首腦會議上,英法等9個成員國一致呼籲美國,要認清蘇聯日益增長的核力量和巨大優勢地面力量給歐洲局勢帶來的危機,儘早結束在朝鮮的無意義消耗戰。
而在美國國內,剛剛下臺的民主黨也對艾森豪威爾的擴大化戰爭方案提出了激烈的抨擊。
艾森豪威爾在認真思考了局勢後,同意了盟友們的建議。
國際局勢的變化,使得朝鮮局勢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1952年底,在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周總理致電板門店中朝談判代表團,要求他們對下一步的談判走勢做出分析。
1952年12月19日,中國代表團向中央提出如下建議:如果現在以中朝方面司令的名義要求美軍談判代表恢復談判,可能會使對方誤認為我方心急,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動不如一靜,可以暫不採取措施,就是拖,等著對手主動找上門來,這樣才有利於爭取談判的主動。
中央隨即批覆,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