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今天,我們來說說北宋名將楊業的故事。提起楊業,大家一定不陌生,因小說《楊家將演義》的廣泛傳播而使得這一英雄人物變得家喻戶曉,小說中的楊老令公是楊家將的核心靈魂人物,他手使一杆青龍偃月大關刀,有萬夫不當之勇,對北宋朝廷忠心耿耿,在金沙灘一戰,率領自己的兒子“七郎八虎”英勇抗遼,最後由於寡眾懸殊和潘仁美不發救兵,戰死在金沙灘。

然而,小說在塑造楊業的赤膽忠心和英勇頑強的同時,卻在楊業的軍事謀略上欠缺塑造,基本老令公一出場就沒打過勝仗,最後草草的撞死在李陵碑前。這也是傳統演義小說的通病,塑造英雄人物時往往著重描繪他們的武力值和人品道德,而在英雄最核心的智謀才能刻畫上非常乾癟。如《隋唐演義》把李世民塑造成一個人品胸懷一流,但遇到軍情就知道問徐茂公怎麼辦的空殼統帥,完全忽視了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天才。《說岳全傳》也是在岳飛的武力值上著重刻畫他是如何的萬人敵和以德服人,忽視了岳飛作為一位偉大戰略大師的一面。

《楊家將演義》也一樣,著重刻畫老令公的忠誠、武勇和教子有方,卻忽略了作為一代名將的基本要素——軍事才能的塑造。今天,我們就透過層層史料記載,來還原楊老令公為何被稱為一代名將。

楊業是山西太原人,由於生活在戰亂紛爭的五代十國,使得他從小練就一身好武藝,性格灑脫有俠氣,善於騎馬打獵,所得獵物比別人多好幾倍。楊業曾經對他的隨從說:“我將來當將軍帶兵,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從楊業的這句話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他未來基本的作戰理念就是進攻,而且是像獵鷹一樣讓敵人意想不到的奇襲式的進攻。

縱觀古代著名軍事家們的謀略才能型別,可分為以下幾類:他們中有以智謀百出,運籌帷幄而著稱的,如韓信和周瑜;有以用兵嚴謹,謀略細緻著稱的,如西魏宇文泰和我們的林總;還有料事如神,極富戰略遠見型的,如我們熟悉的諸葛亮和他的老對手司馬懿;還有就是擅出奇謀,善於奇襲敵後的軍事冒險型的,最典型的代表是蜀漢提出“子午谷奇謀”的魏延和曹魏以偷渡陰平滅蜀的鄧艾。我們如果要把楊業歸個類別的話,他應該屬於魏延、鄧艾那種善於搞奇襲的軍事冒險型的,而且是一流的軍事冒險家。

注意,這裡的軍事冒險並不是我們想當然理解的那種無腦莽漢,只知道在戰場上發起無腦“萬歲”衝鋒。真正的軍事冒險家是在正確分析敵我力量對比和當前戰略態勢的基礎上,透過反向思考敵我雙方的常規心理狀態,而在出乎敵方預料的情況下,採取超常規的一種有一定成功機率的軍事行動。簡單講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歷史上古今中外很多名將都有軍事冒險的特性,最著名的就是拿破崙了,一生大小數百仗幾乎都在冒險;還有曼施坦因,制定“鐮刀閃擊”法國的作戰計劃;包括我們的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那也是一種軍事冒險。

楊業之所以具有這種武將的特質,與他所處的具體環境是分不開的,因為楊業自幼追隨北漢世祖劉崇,劉崇還賜他姓名為劉繼業,後成為劉崇的保衛指揮使。我們都知道,北漢是五代十國裡面很弱小的一個國家,地小民疲,一直在契丹的卵翼下生存。處在這樣一個國家,憑實力,拼消耗肯定是拼不過人家的,要想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必須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求生法則。而楊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居然能因為驍勇善戰出名,還多次立下戰功,多次升遷做到到建雄軍節度使,憑的就是他極富冒險性的作戰風格,善於搞奇襲,奔襲討伐北漢的宋軍。他的第一次叫做“楊無敵”的綽號就是宋軍將士給起的。

那是在開寶元年(968年),宋太祖趙匡胤還活著的時候,宋太祖親征北漢,宋軍包圍太原後,開始了沒日沒夜的攻城,但在楊業的奮力堅守下,太原城成了塊難啃的骨頭。連日來的苦戰,讓趙匡胤也疲憊不堪,作為武將出身的他,習慣於在陣前領兵討敵,就是當了皇帝也改不了身先士卒的習慣。時間長了,站在城牆上的楊業就發現門道了,他發現眾多宋軍將士經常圍在這個又黑又胖的壯漢周圍,而且對這個壯漢還很恭敬,就想到這黑壯漢肯定大有來頭,不是一般人,楊業就想到了奇襲宋軍的“斬首”行動。

在一個兩軍將士正在吃早飯放鬆戒備的時候,楊業突然開啟城門,率突騎數百直奔趙匡胤的車架而來。當時的宋軍可是有點懵,連日來的攻城,北漢已經奄奄一息了,居然還有人敢出城來交戰。說時遲,那時快,楊業的奇襲隊伍已到近前,周圍的宋軍全傻眼了,幸虧太祖皇帝也是“萬人敵”的猛將,揮舞著自己的“盤龍棍”且戰且退。就在要被北漢軍包圍的時候,和楊業一樣勇猛的宋朝猛將党進帶兵來了,楊業為了避免被宋軍合圍只好撤回太原城。雖然此戰沒能擒獲趙匡胤,但卻把趙大皇帝嚇得不輕,加之連日來攻城消耗很大,宋太祖就撤兵了,以後就開始了平滅十國的南征行動了,終其一生也沒再進犯過北漢。

宋太祖

但對於北漢的現狀,楊業是有清醒的認識的,眼見宋朝勢力越來越大,已經快完成國家統一,而且是華夏正朔,就想著勸北漢皇帝歸順宋朝。當時遼國也派了援兵來,但是出工不出力,楊業向劉繼元建議:“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救兵驕而無備,願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乎?”楊業的意思是契丹人畢竟不是我們華夏正統,而且存心不良,不如我先把這幫契丹援兵收拾了,然後作為歸順北宋的投名狀,那樣我們歸順北宋後就處於有利的地位,陛下也能得到宋朝君臣的尊重,獲得很高的待遇,不至於像李煜一樣被迫投降在北宋活的那麼窩囊。應該說,這又是一個腦洞大開的冒險建議,但劉繼元沒有聽從。

最後,宋太宗征討北漢,劉繼元不敵宋軍猛攻,決定投降,但楊業知道這種被逼無奈的投降,將來免不了會落得後主李煜那樣的悲苦結局,所以一直據城苦戰。宋太宗平時就聽說過楊業的名氣,讓劉繼元勸降楊業。楊業只好像姜維一樣,北面再拜,痛哭流涕,這才解甲投降。宋太宗非常高興,加以慰撫,恢復他的本姓楊氏,並將其名改為單名“業”。還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從此,開啟了楊業又一番人生。

雁門關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景宗為了報復宋太宗的高粱河北伐之仇,在發兵進攻河北滿城的同時,又派遼國大同的鎮守主官蕭咄李發兵十萬攻打雁門關。十萬遼軍氣勢洶洶,浩浩蕩蕩殺奔而來。而宋朝這面經歷高粱河大敗之後,損失慘重,大量宋軍精銳盡失。到了楊業鎮守的代州一帶也只能分給他三千的守軍。

面對強敵壓境,楊業並沒有一絲慌亂,而是認真分析了當前形勢,認為如果死守雁門關無異於坐以待斃,自己的幾千兵馬根本不是十萬遼軍的對手。唯有另闢蹊徑,出敵預料的打擊敵人的中樞指揮系統,才有可能瓦解入侵的遼軍。於是,楊業一邊向太原派出探馬請求援兵,一邊謀劃如何突襲遼營。

當然楊業不會傻到開啟關門,直接從正面衝進遼營去斬首敵將,而是親自領一千騎兵從雁門關一側不起眼的西陘小山路出關,悄悄繞到雁門關以北遼軍大營的背後。在一個眾遼軍昏昏欲睡的時分,他突然把大刀一揮,一千宋軍騎兵如餓狼捕食般衝向遼軍後營,從北往南突襲遼軍,雁門關的守軍見主將偷襲成功,也開關殺將出來。亂戰之中楊業直奔遼國主將駙馬蕭咄李的大營,一刀結果了他。還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這時,潘美率領的援兵也趕到了,與楊業前後夾擊,大敗遼兵,這就是金沙灘之戰的原型,雁門關之戰。這對北宋來說是一場大勝仗,可沒有小說裡說的楊家將在金沙灘全軍覆滅。

雍熙北伐

自此,楊業在遼軍中聲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見到楊業旗號,即刻逃遁,楊業在遼軍中再一次獲得“楊無敵”的稱號。再次期間,楊業也沒有閒著,而是積極的做著戰略準備,向“幽雲十六州”山西境內的“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州派了大量密探細作,並考察當地的地形風貌,為將來的收復故土做準備。

我們主要說潘美,楊業的西路軍,西路軍一開始進展很順利,得益於楊業事前的詳細偵查,也正好在這個方向尚無遼軍主力,西路大軍接連攻下了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軍隊駐紮在桑乾河邊,準備去和中路軍匯合。正在這時,東路軍傳來噩報,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在岐溝關之戰中慘敗,戰況急轉直下。中路軍緊接著也是敗報不斷,已經騰出手來的遼軍已在名將耶律斜軫的帶領下殺奔山西方向的四州而來。

各路軍馬都被撤回,潘美和楊業也只好回到代州。但朝廷又下詔把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讓他們帶領部下的軍隊保護百姓。當時遼朝名將耶律斜軫已經再次攻陷了寰州。楊業對潘美等人說:“遼兵兵力和士氣很旺盛,不能和他們交戰。朝廷只是讓我們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只需帶領部隊從大石路出發,先派人秘密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那天,命令雲州的軍民先出發。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契丹人必然來抵抗,就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麼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 楊業這番話什麼意思呢?光看他的話,我們可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我們結合當時的地圖就可以明白楊業是想幹什麼。

楊業理想的進兵圖

如圖,此時的遼軍耶律斜軫部已經從渾源谷地殺奔過來,並且攻陷了渾源谷口的應州(進應縣)和朔州腹地的寰州(今山陰縣),這等於是切斷了雲州(今大同)方向百姓南下的退路,而楊業的意思就是硬拼是打不過正在勢頭的遼軍的,只有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攻擊遼軍後方發應州,遼軍為避免後路被切斷就會從寰州退回應州尋找楊業決戰,這樣,寰州之圍一解,雲州的百姓才能順利南下。而楊業說的“直接進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麼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意思就是他如果領兵進攻應州時,需要潘美等率其他部隊在寰州到應州的道路山谷兩側埋伏,等遼兵回援應州時在半路上(石碣谷)伏擊他們,這樣,三洲的百姓就能安全撤離了,應該說,這一圍點打援的策略也是當時的最優選擇了,有一定的冒險性,但更能完成撤離百姓的任務。

但當時的西路軍監軍王侁反駁他的建議說:“帶領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只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就行。”,劉文裕也贊成王侁。楊業說:“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王侁譏諷說:“將軍一直號稱‘楊無敵’,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這一下,可說到楊業的軟肋痛處,楊業本來就是北漢降將,在十分重視忠孝節義的古代,楊業本來就心有不安。而如今歸順北宋後,卻受到同僚的無端猜忌,楊業當然受不了。

楊業被逼無奈的進兵圖

楊業說:“我不是怕死,只是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功。您責怪我為何不死,我應當在大家前面。”將要出發,哭著對潘美說:“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將,按理應當處死。皇上沒有殺我,恩寵我讓我做了將帥。不是我有意懼敵避戰,不去攻擊,只是想等一個好時機,準備立點軍功來報效國家。大家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當率先死命殺敵以明志。”並指著陳家谷口說:“各路軍馬在這裡擺開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轉戰到這裡,就伏擊敵人,那樣還有一絲勝算,否則,我們會全軍覆滅。”潘美於是和王侁率領部下的兵馬在谷口佈陣。

遼朝視楊業為大患,要求務必生擒楊業。遼將耶律斜軫聽說楊業出兵後,令蕭撻凜設下埋伏。等楊業領兵到來時,耶律斜軫與之交戰,佯裝敗退,等楊業追來時伏兵四起,耶律斜軫再次進攻,楊業退至狼牙村。本來按約定,潘美的大軍應該再次設伏,等遼軍追來後再用強弓硬弩伏擊。但王侁之前派人登上託邏臺眺望,以為契丹軍隊被楊業打敗撤走了,立即率兵離開谷口。身為主帥的潘美不能制止。不久聽說楊業戰敗,又立即帶兵後退。

楊業非常悲慟,仍率領孤軍奮力交戰,從中午到傍晚,身上受了十多處傷,士兵都快死光了,楊業依然親手殺了數百名遼軍,最後重傷被俘。 他的二子楊延玉也戰死了。楊業嘆息說:“陛下待我很豐厚,我期望征討敵人保衛邊境來報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脅迫,導致軍隊被打敗,有什麼臉面活著呢!”於是絕食三天而死。 從此以後,楊業的英勇事蹟被傳為佳話,並被後人改編成《楊家將演義》。在山西省代縣城,有一座古老的鐘鼓樓上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勳,流傳至今的一處珍貴遺蹟。不僅宋朝,遼朝也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

與小說中描寫的楊業是被潘仁美直接害死的不同,歷史上的潘美並沒有直接害死楊業,而監軍王侁更應承擔直接的主要責任,就是他的直接激將和事後不作為導致了楊業的全軍覆滅。但我們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其實還是宋朝過度制衡的軍事體制害了楊業。宋太祖建立大宋後,為了避免武人作亂的悲劇重演,不僅透過“杯酒釋兵權”剝奪武將權利,更在軍事體制上做出徹底的改革,在中央,透過設立樞密院、殿前司、步馬軍司來稀釋兵權,在具體的統兵作戰上實行監軍制度,監軍有很大的權利,直接對皇帝負責,甚至必要時可以臨時撤換主帥。因此在王侁譏諷楊業,後來就半途撤軍時,潘美完全不能制約,而在另一路東路軍之所以壓不住步子,在進軍途中一會前進一會撤退的,同樣是主帥曹彬無法約束諸將的冒進,因為有監軍在那裡監視者他。

這種監軍制度的存在,極大的限制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可能,但同時也限制了前線將領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特別是宋太宗還發明瞭一套“將從中御”的作戰指導法則,將領出徵前必須要按照皇帝給的陣圖去排兵佈陣,否則就是違抗聖旨,這時的監軍就有了先斬後奏之權,而且,皇帝所派監軍多是些自己的身邊人或者宦官,本身不懂軍事卻喜歡指手畫腳,嚴重干擾了前線將領的作戰部署。這使得北宋將領大部分都抱著一種別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軍事進取心不強。這使得終宋一朝,也很少出現主動進攻型的將領,這也是北宋被後世詬病軍事積弱,進取心不強的根源所在。而作為善於奇襲冒險,進取心很強的楊業難免會成為這種體制下的犧牲品。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這個國君迷信巫術,被人告知和一員將領生命相系,賜給他免死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