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候兩方交戰,主要是車與車之間進行戰鬥。
作戰時,士兵站在車上,車上配備各種武器,當一方的車陣被擊潰之後,便算是輸了。
評判一個國家的戰鬥力,一般也以戰車的數量來計算。
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由一輛戰車引起的。
春秋初期,鄭國的鄭莊公精明強悍,手下人才濟濟,良將如雲。
其中有兩個人,一個叫潁考叔,一個叫公孫子都。
先說潁考叔。
潁考叔在歷史上最出名的事蹟是勸說鄭莊公與母親和好。
鄭莊公有一個弟弟,名叫段,他們的母親叫武姜。
武姜偏心小兒子,總想著趕走鄭莊公,讓段當國君。
鄭莊公忍了20多年,終於忍無可忍,略施小計打敗弟弟,平息了這場內亂。
如果不是武姜從中挑撥,兄弟兩人原本不必鬧到這種局面。
鄭莊公越想越氣,乾脆派人把親孃趕到其他地方住,還對天發誓:母子兩人不到黃泉不相見。
但是沒過多久,鄭莊公就後悔了。
一方面,古代重視孝道,鄭莊公這樣做不得民心;另一方面,畢竟是自己親孃,鄭莊公心有不忍。
再把母親接回來?
這可不容易,要知道,春秋重禮,人們對誓言是非常看重的,發了誓沒做到,就等於是言而無信。
所以即便是鄭莊公後悔,也沒有辦法。
這個時候,潁谷的地方官潁考叔求見。
鄭莊公請他吃飯,席上有葷有素。
潁考叔把肉留下來,說要帶回去給老孃吃。
鄭莊公嘆氣,說你有母親,我沒有。
兩人聊著聊著,鄭莊公便提起了自己和母親這些年的感情糾葛,話中帶著一絲悔意。
潁考叔給鄭莊公出了個主意:挖地道,挖到見黃泉,然後把母親接過來,在地道中相見。
潁考叔這是在玩文字遊戲。
黃泉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指地下的泉水。古代講天地玄黃,意思是說天的顏色是黑色,地的顏色是黃的,而泉水一般在地下,所以說黃泉。
還有一個是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陰間。
鄭莊公和母親發誓時當然說的是第二種意思,不到死不相見。
潁考叔和鄭莊公說的,則是第一種意思。
鄭莊公採納了他的建議。
武姜被接回來了,潁考叔的孝子之名也傳開了。
再說公孫子都。
公孫子都是春秋第一美男,要臉蛋有臉蛋,要身材有身材,而且能文善武,深得鄭莊公寵愛。
《孟子》中說,全天下沒有不知道子都英俊的,不知道子都英俊的都是瞎子。
公孫子都長得極美,心眼極小。
有一次,鄭莊公打算攻打許國,先在教場上舉行了一次大閱兵。
鄭莊公派人制作了一面新的大旗,立在戰車上。
這面旗光是旗杆就有三丈三尺長,旗面則有一丈二尺那麼寬,上面還綴著二十四個金鈴,繡著“奉天討罪”四個大字。
一丈是三米,雖說春秋時期的“丈”比現在要短,但是即便如此,這旗杆也忒長了些。
鄭莊公傳令:誰要是能把這旗扛起來,臉不紅氣不喘,我就命他為先鋒,把這大車賜給他。
這個誘惑不是一般的大。
在春秋戰國時期,要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盛,主要就是看戰車的數量。
一箇中等國家,充其量也不過有一千輛。
鄭莊公提出來這個獎勵,就相當於老闆說要送輛瑪莎拉蒂給幹得好的員工。
誰能抵抗的住這誘惑?
鄭莊公話音剛落,隊伍中就躥出來了一員大將。
這人名叫暇叔盈,他雙手用力,拔出旗杆,往前走三步,又向後退三步,最後才把旗杆放回車上。
眾人一看,紛紛喝彩。
就在暇叔盈覺得這大車已經屬於自己的時候,潁考叔衝出來了。
潁考叔二話不說,抽出旗杆,左右揮舞,那旗子呼呼作響,眾人看得目瞪口呆,連鼓掌都忘了。
鄭莊公拍著大腿連聲叫好,決定將大車賜給潁考叔。
這個時候,公孫子都走上前,衝著潁考叔喊道“你以為就你厲害?你能舞旗,我也能!快把這車子給我留下!”
說著說著,公孫子都就去搶潁考叔的旗子。
潁考叔一看對方來勢兇猛,乾脆把旗子一卷,夾在腋下,駕著車就跑。
潁考叔在前面跑,公孫子都在後面追,兩人圍著教場跑了一圈,公孫子都硬是沒追上潁考叔。
後來還是鄭莊公出面,攔下了公孫子都,命潁考叔為先鋒,大車也賜給了他。
公孫子都站在一邊,氣的兩眼通紅。
本來這也不算是什麼大事兒,同朝為官,有點小摩擦也是難免的,誰也沒放在心上。
但是公孫子都不依。
等到正式攻打許國的時候,潁考叔一馬當先,扛著旗子就往城樓上衝。
眼看著潁考叔又要立下大功,公孫子都恨意湧上心頭。
他舉起弓箭,一箭射向潁考叔。
潁考叔只顧著對付眼前的敵人,對後面毫無防備,當場死亡。
“暗箭傷人”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
戰場混亂,身邊的人只看到潁考叔掉下去,還以為是被敵人殺死的。
潁考叔的死,讓鄭國君臣大為震驚。
事後檢視插在他後背上的箭,明擺著是自己人下的黑手。
究竟是誰幹的?
戰爭一結束,鄭莊公便開始著手查詢兇手。
史書記載,鄭莊公要求跟隨潁考叔戰鬥計程車兵,每一百人湊一頭豬,每二十五個人湊一隻狗和一隻雞,讓巫師給兇手下咒。
看見大家慌里慌張的找兇手,真正的兇手公孫子都躲在一旁偷偷笑。
鄭莊公真的是無計可施所以才這樣做的嗎?
未必。
公孫子都暗箭傷人的時候,肯定有目擊者。
只是,礙於他的權勢,沒有士兵敢舉報。
但是鄭莊公下令讓湊東西,那可就關係到自己的利益了。
一日不把兇手揪出來,士兵們就得繼續湊牲畜。
這可不是小任務,除了公孫子都,其他人心裡都很不爽,就算明面上不敢把公孫子都供出來,私下裡也會議論紛紛。
那麼,公孫子都最終認罪伏法了嗎?
按照歷史書上的記載,公孫子都最終被潁考叔鬼魂附身,自陳罪行,自行了斷。
這是一場因戰車引發的悲劇。
潁考叔死的憋屈,公孫子都死的不值。
這件事最大的責任方自然是公孫子都,那麼潁考叔就沒有錯了嗎?
有人認為如果潁考叔不去爭奪旗子大車,就不會得罪小人,招致災難。
我倒覺得,小人無處不在,君子防不勝防。
與其責備潁考叔愛表現,倒不如說鄭國對公孫子都這樣的人缺乏制度約束。
幾千年前的故事,如今依然在重複發生。
就拿教育行業來說,單靠宣揚師德,根本無法阻止某些導師的權色交易。
要想杜絕不公正行為,最應該做的就是強化制度,用法律來約束個人行為。
完全依賴導師們的自律,有些事兒永遠避免不了。
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