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削藩的大侄子和造反的四叔(後)

上一篇說到朱棣率領的燕軍打敗李景隆六十五大軍後意氣風發,認為天下已在囊中。但也就只能認為了,想當皇帝還是必須吃點苦。很快,真正的強敵就馬上出現在朱棣眼前

李景隆敗退後,燕軍開始圍攻濟南準備開啟南下之路。右參政鐵鉉和盛庸堅守,朱棣命部下射招降書進城,可一點反應都沒。時間到了建文二年五月十七日,燕軍挖掘河堤準備放水灌城,鐵鉉見勢不妙,假裝投降。於是鐵鉉來信朱棣,說我受不了了投降了,您老親自進城裡接受我的投降吧。

生性多疑的朱棣第一次相信了別人,於是在次日策馬進城。鐵鉉是安排了一塊鐵板在城門頭上,等朱棣一走到指定位置就放下來砸暈他。本來計劃完美的,可惜那天負責放板的人不知道是太緊張了還是打了個噴嚏鬆手了,鐵板提前砸下來了,砸到朱棣的馬頭。

《明通鑑》卷十二:燕師遂圍濟南,鉉與庸等乘城守禦。王知不可驟克,令射書城中趣降。

《明太宗實錄》卷六:辛巳,堤水灌濟南城。

《明通鑑》卷十二:鉉乃佯令守陴(牆頭)者皆哭,撤守具,遣千人出城詐降。王大喜,軍中懽呼。鉉設計,預懸鐵板城門上,伏壯士堵(甕城)中,候燕王入,下板擊之,又設伏,斷城外橋以遏歸師。

朱棣大吃一驚馬上換馬往回逃跑。回到營地的朱棣大動肝火,自己很難得相信一次別人竟然被騙了,心裡太委屈了。於是就命令燕軍死攻濟南城。當時朱棣就相信濟南城打下來也就是個時間問題,因為他有殺手鐧—大炮。當燕軍將領把大炮面向濟南城的時候,鐵鉉拿了幾塊木板寫上“太祖高皇帝牌位在上”放在濟南各個城頭裡。朱棣那個急啊,想打打不著,因為他這種名為清君側實為謀反的人最要面子,你打高皇帝牌位不就代表你坐實了謀反的名號嘛。可是濟南城很重要,不打下它根本打不開南下道路,至少現在的朱棣是這樣想。到了七月,平安率領軍隊繞到朱棣背後切斷了他的糧道。同時城裡的盛庸派兵衝出來跟燕軍決戰,燕軍前後受擊,於是到了八月十六燕軍決定撤回北平,這是平安在後面追擊盛庸鐵鉉在前面追擊,打敗燕軍,收復德州,濟南之戰結束。此戰李鐵鉉用他的智慧守住了濟南城,避免了城內的生靈塗炭。濟南里有一座鐵公祠,為的就是紀念鐵鉉的功績。

濟南鐵公祠

第一次感受到挫折的朱棣垂頭喪氣的回到北平,重振旗鼓後於是在建文二年十月再次出兵南下,十二月到達東昌(今山東聊城),盛庸帶兵迎戰,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先衝擊其左翼,不動。然後又衝擊其中堅,盛庸開陣將朱棣誘入,然後合圍。朱棣被重重包圍,燕軍張玉、朱能(一說還有朱高煦])分別引兵來救,朱棣死戰,終於和朱能會合,逃離戰場。大量燕軍被火器所傷,張玉被中央軍包圍,戰死。平安亦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次日,燕軍再次戰敗,遂北還。在擊退中央軍的阻截後,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燕軍返回北平。張玉戰死,朱棣十分悲傷。但由於朱允炆的一句“毋使朕有殺叔之名”,所以朱棣無論是多麼的危機也總能全身而退。東昌之戰是中央軍跟燕軍開戰以來第一次獲得的勝利。建文三年正月朱允炆高祭太廟,無非就是跟他爺爺說我是你的孫子,我今天打敗了你的兒子之類的話,不知道朱元璋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明通鑑》卷十二:燕王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衝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燕將朱能率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大將張玉死於陣。會平安至,與庸合兵。丙辰,又戰,復大敗之,前後斬馘數萬人。燕師遂北奔,庸等趣兵追之,復擊殺無算

明鑑綱目》卷二:辛巳三年,春正月。復齊泰、黃子澄官。

《明通鑑》卷十二:丁丑(正月初七),享太廟,告東昌捷

東昌之戰後朱棣更加的垂頭喪氣,也第一次深深的感覺自己的老爸當年是多麼不容易。朱棣第一次有了退兵的念頭。可是道衍強烈支援再次出兵,並提醒朱棣說我們已經犯了謀逆之罪,只有死路一條萬沒有全身而退。朱棣也知道這個道理,沒辦法,只能一路黑下去了。

朱棣以東昌之敗為恥,與姚道衍商議。道衍強烈支援再次出兵。於是於建文三年二月初九,祭陣亡將士,朱棣脫下袍子燒掉,激勵軍士;二月十六,再次出師。時盛庸駐兵二十萬於德州,吳傑、平安在真定。朱棣決定趁其兩軍分隔,先破盛庸。三月二十日,燕軍探知盛庸在夾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附近,漳河支流)駐紮,於是駐紮在距對方四十里的地方。

三月廿二,燕軍進兵夾河。盛庸仍結下堅陣,備大量火槍強弩;朱棣利用建文的禁殺之旨,親自率幾個輕騎兵掠過敵陣偵查。盛庸不敢開槍,只得派出自己的騎兵追趕,不了了之。偵查後,朱棣率領一萬騎兵和五千步兵攻擊盛庸軍左翼,不能入。此時燕將譚淵望見已經開戰,於是主動出兵攻打。盛庸部將莊得死戰,會合盛庸軍,斬殺譚淵。朱棣、朱能等則趁南軍調動產生的混亂,趁暮色向南軍後方猛攻,斬殺莊得。盛庸穩住了陣腳,天色已晚,雙方罷兵。此戰殺傷相當,但燕軍損失了大將譚淵。

《明通鑑》卷十二:辛巳,庸軍及燕兵遇於夾河。庸結陣甚堅,陣旁火車銳弩齊列。燕王以輕騎掠陣過,庸追卻之,乃復以步騎攻其左掖,不能入。燕將譚淵,從中軍望見塵起,遽出兵逆擊之。都指揮莊得,率眾殊死戰,遂合庸軍,斬淵及其部下董真保於陣。燕王與朱能、張武等,復以勁騎繞出中央軍背,乘暮掩擊,莊得陷陣死,又殺楚智、張皂旗。

當夜,朱棣率領十餘人在盛庸營地附近露宿;次日(三月廿三)清晨,發現被中央軍包圍。朱棣再次利用禁殺之旨,引馬鳴角,穿過敵軍,揚長而去。中央軍愕然,不敢射箭。

朱棣回到營中,鼓勵眾將“兩軍相當,將勇者勝”,於是燕軍在東北方向,盛庸軍在西南方向,再次會戰。燕軍左右衝擊,盛庸堅守,雙方互有勝負。戰鬥打了三四個時辰後,突然颳起了強烈的東北風,塵埃蔽天。中央軍頂著風沙,根本沒法作戰;燕軍則乘風大呼,縱左右翼橫擊之,盛庸大敗,損失了數萬人後,退回德州。吳傑、平安引兵準備會合盛庸,聽說盛庸已經被打敗,逃回真定。夾河之戰結束。夾河之戰重新確立了燕軍的優勢以及中央軍由進攻轉為防守的開始。

靖難之役

建文三年四月,夾河之戰訊息傳到朝廷後,朱允炆再也無力踹桌子了,只能表面上罷免黃子澄和齊泰平息公憤,實際是叫哥倆暗中到外地去募兵。擊敗盛庸後,朱棣進軍真定。考慮到攻城較困難,決定誘敵出戰。於是下令軍中四出取糧,而用間諜向吳傑等透露此事。吳傑等見狀,決定襲擊之。四月底,兩軍會於藳城交戰。中央軍列方陣,朱棣則率精銳攻其東北角以破陣。燕軍將領將薛祿由於從馬上跌下被擒,但奪過敵刀砍數人後,奪馬逃走。此戰大量燕軍被中央軍的火槍和弓弩所傷,朱棣的帥旗被射得像刺蝟一樣;但是,由於朱允炆的白痴指令,朱棣本人反而沒事。

到了第二天開打時。在戰鬥中突然又颳起了猛烈的大風,中央軍不能支,四散潰退。燕軍四面圍攻,斬首六萬餘級。吳傑、平安等逃回真定,堅守不出。朱棣將射成刺蝟的軍旗送回北平,令世子朱高熾妥善儲存,以警示後人。

從白溝河、夾河到藳城,燕軍三次得大風相助,我查遍了無數史書看過無數資料也得不出一個科學的理論,只能說天註定他要當皇帝吧。

擊敗平安後,燕軍南下,先後經過順德、廣平、大名,並駐紮於大名。諸郡縣望風而降。

《明通鑑》卷十二:己酉,燕師掠順德。辛亥,掠廣平。癸丑,次大名。諸郡縣皆望風降燕

朱棣聽說齊黃被貶,上書和談,表示“聽說奸臣雖然被貶了,臣也打算退兵回燕國,但吳傑、平安、盛庸他們還聚在我國境之上,這是奸臣的計策還在實行,臣不敢奉旨撤兵”。朱允炆得書,與方孝孺討論,方孝孺表示可以藉此機會遣使回報,拖延時間,並懈怠其軍心;同時令遼東等軍隊攻其後方,以備夾攻。於是朱允炆令大理寺少卿薛嵓去見朱棣,傳詔並秘密在軍中散佈相關訊息說:“朝廷說殿下早上脫下了盔甲,下午就退兵。”朱棣表示這種謊言,連三尺小兒也騙不過。軍心並沒有受到影響。

朱棣見和談破裂,決定襲擊中央軍餉道,以使德州南軍陷入困境,遂令都指揮李遠率兵六千,換穿中央軍甲冑,從濟寧南下;六月十五,瞞過中央軍到達沛縣,成功焚燒大量中央軍糧船,河中魚鱉盡死。中央軍損失糧食數百萬石,京師大震,德州陷入窘境。

七月,燕軍進攻彰德,林縣投降。七月初十,平安自真定趁虛攻北平,擾其耕牧。朱高熾固守。朱棣分兵回援。到了九月,平安攻北京不順利,退兵回真定。

由於河北戰事不利,方孝孺想出了反間計,利用朱高熾(長子)和朱高煦(次子)的矛盾,先寫一封信給守北平的高熾,令其歸順朝廷,許以燕王之位;然後派人告訴朱棣和高煦(隨軍)世子密通朝廷,以使燕軍北還。但朱高熾得到信後,根本沒有拆開,將朝廷使者連人帶信一起送往朱棣處。反間計失敗。

《明太宗實錄》卷八:戊戌,方孝孺言於朝曰:“今河師老無功,而德州餉道又絕,事勢可憂,向以罷兵之說誘之,既不能行,則當別圖一策,安可坐視?臣有一策。”建文君曰:“試言之。”對曰:“燕世子孝謹仁厚,得國人心,燕王最愛之,而其弟高燧狡譎,素忌其寵,屢讒之於父不信。今但用計離間其世子,彼既疑世子,則必趣歸北平,即吾德州之餉道通矣,餉道通即兵氣振,可圖進取也。”……遂令孝孺草書貽世子,令背父歸朝,許以燕王之位,而令錦衣衛千戶張安齎詣世子,世子得書不啟封,並安遣人送軍前。時中官黃儼奸險,素為世子所惡,而高燧深結之為己地。及安持書至,儼已先遣人馳報上曰:“朝廷與世子已通密謀。”上不信,高煦時侍上,亦替儼言非謬,上亦不信。語竟,世子所遣人以書及張安皆至。上覽書,嘆曰:“甚矣,奸人之險詐。吾父子至親愛,猶見離間,況君臣哉?”

七月十五,盛庸令大同守將房昭入紫荊關威脅保定,據易州西水寨以窺北平。朱棣見狀,只得回兵救援。朱棣分兵守保定,幷包圍房昭的山寨。十月初二,燕軍與真定援兵和房昭軍決戰,朱棣令勇士悄悄登山,在敵後大張旗幟。中央軍山寨見狀大亂,與真定援兵一齊崩潰。房昭退回大同。

十月廿四,燕軍回到北平。之後又擊敗了襲永平的遼東敵軍。

到目前為止,朱棣出兵後雖然屢戰屢勝,但因兵力不足,無法鞏固並擴張勝利,往往放棄新取之地,僅能據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這令朱棣非常頭疼。

朱棣頭疼在於南下之路還是沒有開啟,要南下就必須打濟南,但打濟南就必須面對鐵鉉,可是這鐵鉉腦子不鐵,特別難處理。一想到之前鐵鉉的舉動朱棣就感覺無比頭疼。從洪武三十一年打到建文三年,打了快四年了還是拉鋸戰,雖然有些許勝利但南下之路還是打不開,雙方什麼明招陰招無間道的都使用了。可是還是不能更往前一步。就在這時,朱棣突然想,要南下就一定要打濟南嗎?作為那時代最優秀的將領,朱棣可不是吹捧出來的,他的優秀不在於指揮作戰,而是在於當遇到盲點時能夠快速冷靜下來找到出路。於是在建文三年,朱棣在北平再一次起兵,這次起兵是最後一次,朱棣對著所有將士說“靖難三年冬,我們很多兄弟姐妹死去了,不能夠再等了!所以此去是我軍空國而出志在必勝,不成功便成仁!”說完朱棣穿上盔甲,拿起佩刀。揮軍南下直搗黃龍!這一次朱棣是空巢而出是不給自己留後路了,所謂的不成功便成仁就是指這樣吧。

十二月初二,燕師復出。十二月十二,到達蠡縣(約在保定以南50公里)。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先後擊敗德州的一支分隊和平安的部隊,於是燕軍南下(路線大致位於現京九鐵路和京廣鐵路之間)至館陶渡河(進山東),並長驅直入。正月十二,館陶渡河;正月十四,陷東阿;正月十五,陷東平;正月十七,陷汶上;正月廿七,陷沛縣(進江蘇);正月三十,到達徐州。

惠帝見燕軍再次出動,三年十二月令駙馬都尉梅殷(惠帝的姑父,顧命大臣)任總兵官,鎮淮安。建文四年正月初一,將遷往蒙化的朱橚(廢周王)召回南京。命魏國公徐輝祖率兵援山東。

二月初一,何福、平安、陳暉進兵濟寧,盛庸進兵淮上。朱棣派兵襲擊中央軍餉道後,二月廿一,擊敗徐州的出戰軍隊,徐州自此閉城死守

徐州堅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會,繼續南下。三月初一,燕軍進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達渦河(今安徽蚌埠市懷遠縣以北)。平安見到燕軍一路南下,帶兵來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設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三月廿三,朱棣遣將斷徐州餉道,鐵鉉等率兵圍攻,互有勝負。四月十四,燕軍進達睢水之小河,搭浮橋。次日,平安、何福領軍奪橋,雙方隔河僵持。數日後,中央軍糧盡,朱棣決定偷襲。半夜,渡河繞至敵後;但徐輝祖援兵正好趕到,四月廿二,雙方戰於齊眉山(靈壁縣西南三十里),中央軍大勝,斬燕將李斌。

中央軍再次獲得勝利,再加上暑熱,燕軍陷入窘境。四月廿三,燕軍眾將要求北返,擇地休整,朱棣不同意,說“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分人站於左側,朱棣大怒。朱能這時強力支援朱棣,表示“漢高祖十戰九不勝,卒有天下”,堅定了燕軍堅持的決心。

《明通鑑》卷十三:維時王師再捷,燕人兇懼。會淮土暑溼薰蒸,北軍疾疫,乙亥,燕諸將請渡河,擇地休息士馬,俟釁而動。燕王曰:“兵事有進無退。”乃下令:“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諸將多趨左,王怒曰:“任公等自為之!”朱能曰:“諸軍勉旃!漢高十戰而九不勝,卒有天下。況敵已飢疲,邀其餉道,可以坐困。利已在我,豈可有退心!”諸將乃不復言。

這時,朝廷訛傳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遂召回徐輝祖。四月廿五,考慮到在河邊不易防守,何福移營,與平安在靈壁(一作靈璧)深溝高壘作長遠之計。由於糧道被燕軍阻礙,平安親自率兵六萬護衛糧草。四月廿七,朱棣率精銳襲擊平安,將其一分為二;何福全軍出動救援,朱高煦也率伏兵出現,何福敗走。

《明鑑綱目》卷二:而帝聞訛言,謂燕兵已北,召輝祖還。福軍遂孤。

《明通鑑》卷十三:丁丑,何福移營,與平安合軍靈壁,深塹高壘為持久計,而糧運為燕兵所阻,不得達。時南中饋餉五萬,安率馬步六萬護之。己卯,燕王率精銳橫擊,截其軍為二,福空壁來援,殺燕兵數千,卻之。會高煦伏兵突出,燕王還軍復戰,福遂敗走

中央軍缺糧,何福與平安決定次日(廿九)突圍而出,在淮河取得給養,號令為三聲炮響;次日,燕軍攻打靈壁牆壘,進攻訊號正巧也是三聲炮響。於是中央軍以為是己方號炮,紛紛奪路而逃;燕軍趁勢進攻,中央軍全軍覆沒。靈壁之戰就此意外結束。此戰燕軍生擒了陳暉、平安、馬溥、徐真、孫成等三十七員敵將,四名內官(宦官),一百五十員朝廷大臣,獲馬二萬餘匹,降者不計其數。只有何福單騎逃走。

《明太宗實錄》卷九上:庚辰,何福等先與我軍相對,深溝高壘,欲運糧實其中,為持久計。至是,軍敗糧乏,眾心離貳,乃下令期明旦聞炮三震,即出走,約聚淮河就糧。辛巳,上命諸軍攻敵營壘,而躬率諸將先登,軍士蟻附而上。我軍三震炮,敵眾誤為己炮,急趨門走,門塞不得出,營中紛擾,人馬墜濠塹皆滿,破其營,生擒敵將左副總兵都督陳暉、右副總兵都督平安、右參將都督馬溥、都督徐真、都指揮孫成等三十七員、內官四員、禮部侍郎陳性善、大理寺丞彭典明、欽天監副劉伯完、指揮王貴等一百五十員,獲馬二萬餘匹,降者無算,悉縱遣,歡聲動地曰:“吾屬自此獲安矣。”何福單騎脫走。

靈壁之戰徹底擊潰了中央軍主力,此後燕軍在長江以北再也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一千六百年前決定楚漢之爭勝敗的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靈壁附近,可謂歷史的巧合。

按照齊黃的策劃,曾令遼東派兵南下欲與鐵鉉會師濟南,但五月初一在直沽被燕軍擊潰。

靈璧之戰後,燕軍向東南方向直線前進。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到祖陵祭祖。盛庸在淮河設下防線阻礙燕軍渡河,朱棣在嘗試取道淮安、鳳陽受阻後,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數百人繞道上游乘漁船渡河,五月初九從後方突襲盛庸,盛庸敗走。燕軍遂克盱眙。

五月十一,燕軍向揚州方向前進,五月十七到達天長(揚州西北50公里)。守揚州的監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屬下徐政、張勝反叛,趁其沐浴時綁縛之。五月十八,揚州不戰而降。隨後高郵歸降。

揚州失陷,金陵震動。朱允炆驚慌不已,與方孝孺商議後,先後定下如下幾個救急方法:下罪己詔;號召天下勤王;派練子寧、黃觀、王叔英等外出募兵;召回被貶黜的齊泰、黃子澄;遣人許以割地求和,拖延時間。方孝孺的幾個辦法中,只有兩個起到了效果:齊黃被召回(外出募兵,未進京),蘇州、寧波、徽州等地知府先後率兵進京師。

五月廿二,朱允炆遣慶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與朱棣談判,表示願意割地。朱棣說:“這是奸臣打算暫時延緩我進兵,要等遠方的救兵而已。”郡主無言以對,遂返。

六月初一,燕軍準備從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後的抵抗。燕軍戰不利,朱棣打算議和北還。此時朱高煦引兵來援,朱棣非常高興,拿著節鉞,拍著他的背說:“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啊。”暗示朱高煦有機會取得儲君寶座,於是朱高煦大受鼓舞,率眾殊死戰,擊敗盛庸。隨後中央軍的一支水軍部隊降燕,燕軍遂於六月初三自瓜洲渡江,並再次擊敗退守此地的盛庸。六月初六,燕軍至鎮江,守將率城投降。

《明通鑑》卷十三:六月,癸丑朔,燕師將渡江,盛庸扼之於浦子口,敗之。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於是煦率眾殊死戰,擁兵失利,退屯高資港。

六月初八,燕軍駐紮於龍潭(距京師金陵東約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間,召方孝孺問計。有人提議逃往內地以圖興復,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萬兵,應堅守待援;即使真戰敗,國君為社稷而死,是理所應當的。可以再派大臣、在京諸王前往談判以拖延時間。於是六月初九,派李景隆、茹瑺等見朱棣,再次談判;朱棣表示割地無名,只要奸臣。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建文元年逃回京城)、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談判,無果。

靖難之役

六月十二,外出募兵的大臣們仍未返回,朱允炆只得派在京諸王和武臣們守衛各門。時左都督徐增壽(徐達子,輝祖弟)謀內應,被一群文官圍毆。次日(1402年7月13日),燕軍抵金陵。徐增壽作內應,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於左順門。守衛金川門(位於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是為金川門之變。

《明鑑綱目》卷二:棣尋進兵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帝手劍斬之。橞、景隆守金川門,登城望見棣麾蓋,開門迎降。御史連楹叩馬欲刺掉皇帝,被殺。都城縣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率軍踏入南京城,江山易主。朱允炆燒燬宮殿下落不明(此為一大歷史疑案,可自行網上搜查),六月十七日朱棣登皇帝位,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為永樂元年,大肆屠殺建文舊臣(這段歷史大家都熟悉,這裡就不加詳細說了)。二十日,以天子禮安葬朱允炆(實為一具無名屍)斷天下人繼續奉建文為正塑的念頭。這場叔侄之爭最終以叔叔打贏侄子為句號。世人永遠會記得朱棣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發動了一場不正義的戰爭並且戕害了血親。但也記得永樂年間的偉大,北征沙漠驅逐韃虜,鄭和下西洋加強與世界的聯絡。遷都北京奠定了今天中國的政治中心。他的偉大和殘暴都是我們所要接受的。同時他也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例子,就是他成為中國大一統王朝中首位造反成功的藩王。

北京神武門

2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何南宋執意要“聯蒙滅金”,甚至無視北宋被滅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