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幫會與啟蒙
1910年的秋天,年少的毛澤東告別了故鄉,走出韶山,帶著激動的心情,邁向了廣闊的天地。
第一站是東山小學堂
在這裡,毛澤東就像是一個剛從桃花源裡出來的隱士
他剛知道原來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已死,現在是宣統年間,
由於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盛行一時,
因此,毛澤東對這兩人十分敬仰與崇拜,儘管當時維新變法實際上已經宣告失敗,民主革命的思潮正席捲全國,成為時代的主流。
年僅十七歲,毛澤東便在《新民說》第六節“論國家思想”上留下了自己的政論文字。他崇拜康梁、主張以英、日為楷模進行立憲變法。在當時,赴外留學,師學於外國正逐漸成為改造國家的一種風潮。
在東山學堂裡,毛澤東學習十分認真,並開始注意到中國之外的事。他在閱讀了《世界英豪傳》之後,感概:“我們中國也應有如華盛頓、拿破崙般的英雄人物。”彼時,年少的毛澤東尚沒有後日,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情壯志,但對於英雄人物的嚮往,卻無疑在毛澤東的心裡點燃一顆火種,恰似漢高祖路遇始皇巡遊,感慨:“大丈夫當如是也!”
1911年春天,成績優異的毛澤東被他的老師賀嵐崗帶往長沙繼續學習,他成功地考入了湘鄉駐省中學。
長沙的歲月,開始了!
目光遠眺重洋,來到日本
蔣介石與張群
此時正是1908年,蔣介石入學了振武學堂後,成績並不好。
而且他自視甚高,與同學的關係處得並不融洽,但是也結交了幾個朋友。
比如來自四川的張群和來自貴州的何應欽。
放假的時候,頗有積蓄的蔣介石會上館子飲酒、偶爾逛窯子,儘管心裡對這一行為並不認可,但美女常常令蔣介石神魂顛倒。
在日本,蔣認識了他人生裡的一位重要人物,陳其美。蔣介石稱陳其美是他的“大哥”
經由陳其美的介紹,蔣介石成功加入同盟會,成為了一名革命黨人。
這一時期,蔣介石常常閱讀西方思想家的作品,如“盧梭”、“穆勒”。當時,有一份報紙在旅日華人中十分流行。而這份報紙的主編正是日後國民黨的兩位要員,也是蔣日後的強力競爭者,胡漢民與汪精衛。
1909年,蔣介石想要休掉他母親給他娶的媳婦“毛福梅”,但王太夫人聽信算命先生的話,說毛福梅以後生的兒子定是達官顯貴。因此,不予同意。蔣介石強行要休妻,王太夫人便以死相逼,蔣介石不得不從。之後,毛福梅與丈夫共處了一個暑假,懷了身孕,取名“蔣經國”。
但此時蔣介石並不怎麼關心這個孩子,他正在參與協助“大哥”陳其美在上海成立秘密總部的計劃,並對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充滿了熱情。
1909年,蔣介石從東京振武學校畢業,同張群一起到日本陸軍第十九野炮聯隊實習,接受軍營的訓練。日後,蔣介石已身居國民黨領導人高位後,曾經拜訪昔日的老師,日本師團團長長岡外史,留下一副“不負師教”的題字。
1911年,陳其美策劃在長江流域起義,蔣介石則以低階助理的身份參與攻佔浙江省的計劃。但由於武漢革命黨人的地下工廠有一枚炸彈意外爆炸,引起了清廷的注意,清廷開始逮捕新軍中的革命黨。第八鎮的革命黨人不得已而起義,革命因此爆發。
當時還身處日本的蔣介石聽到革命爆發的訊息十分振奮,他明白時代的風向正在轉變,他與一百二十多名士兵立刻離營,設法回國。至此,蔣介石的旅日生涯宣告終結,時年24歲。
蔣介石的日本生涯並未留下精彩的故事。除了一夜情外,蔣介石一般都在華人圈混,並沒有結交真正的日本人。但日本給他的影響依然很大,他認為武士道至死不渝的精神是日本軍事成功的主要因素,日本現代化的成功得益於日本人樣樣講求“紀律”、“效率”。
同時,他覺得當時的中國缺乏凝聚成一股繩所需要的“公共意志力”與“民族主義”,中國猶如“一盤散沙”。
週轉回國後,蔣介石登陸上海,準備大幹一場,他接到陳其美的命令,率領敢死隊攻佔浙江杭州巡撫衙門,蔣介石十分激動,給母親寫下絕筆信,“請他原諒不能盡孝”。
此時的蔣介石,懷著滿心的抱負。勇敢無畏,儘管脾氣暴躁,但對國家的熱愛、對革命的熱忱確益發高漲。
但情況卻與他想象的並不那麼一致,作為一個小角色的他甚至沒有在當時的戰事記載中留下姓名,青年軍人蔣介石仍需經受歲月的拷打。
另一方面,來到長沙的毛澤東眼界更為開闊了,湖南的革命浪潮,讓他感受到一種同鄉下完全不同的氛圍。
儘管才年滿18歲,但毛澤東就在學校了牆上張貼了一篇文章。
主張請回孫中山回來當大總統,康有為任內閣總理,梁啟超做外交部長。
不僅如此,為了表示同清廷的割裂,毛澤東不僅自己剪了辮子,還把十幾名遲遲不肯動手的同學的辮子剪了。
十月二十日,長沙革命黨人發動武裝政變,建立湖南軍政府。
革命形式如野火般蔓延全國,武昌起義不到兩個月,全國大部分省份便宣告獨立。袁世凱透過南北議和竊取了革命的果實,當上大總統,統治中國296年的清王朝宣佈結束。
人們歡呼與清廷的封建統治瓦解,毛澤東也退出了軍隊,但他遇到了另一個問題。
他的前程應去向何方?
他先後報考警察學堂、肥皂製造學校、法政學校、公立高階學校,但都不甚滿意。
在專業選擇上,即使如毛澤東這樣的偉人年輕時也頭痛不已。
最後,他決定繼續讀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
在這所學校,毛澤東讀了半年,留下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論》的文章。
得到了國文教員柳潛的大力讚揚,稱其“實切社會立論”
而且還給毛澤東下了一段極具溢美之詞的批語,讚賞毛澤東“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攻侯,吾不知其所至”,要知道當時的國文教員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能夠的到教員的如此讚許,主席的文采之秀、立意之深,可見一般!
但是毛澤東接下來一件更為人驚訝的事,他覺得學校提供的課程太有限且刻板,決心退學自修。
寄居到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每天步行3公里到湖南省立圖書館自學。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退學值得如此驚愕嗎?
但是,當時毛澤東一來是沒有收入的,之前報名的學費都是由毛順生出,而在當時要想謀求一份穩定職業,老老實實讀完書才是常態。若是一般人,恐怕得思慮良久,萬一找不著工作呢?
但對毛澤東來說,想清楚了便斷然去做,他訂立了一個完整的自修計劃,不停歇地閱讀大量中外書籍。盧梭《民約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可以說自行完成了一次系統的西方近代思想啟蒙。可以說,這一次半年的自修計劃,為毛主席打下了思想的根基。為他日後能夠結合中外哲學思想,探索中國發展道路,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但是他仍然遇到一個問題,父親對他的“閒散”生活並不滿意,不再繼續提供費用,湘鄉會館也被遣散計程車兵所佔滿,他不能再住。
他又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茫茫,一介書生,該往何處去?
時間截止到1912年,毛澤東與蔣介石分別到了二十出頭的青年時期。完成了初次的思想啟蒙後,兩人的選擇已經開始出現實質上的區別。蔣介石一心投身行伍,入幫會,做先鋒,他的處事邏輯在一次又一次的權力鬥爭中,逐漸形成。日後,蔣介石常常利用綁架、暗殺、賄賂等行為來實現自己的權力目的很難說不受這一時期的影響。
究竟是蔣介石天生適合行伍,還是行伍的生涯最終塑造了他,抑或是相互影響,在他日後的經歷中我們會一一看到。而主席的青年生涯幾乎都與讀書相關,他不斷的思考,不斷地否定自己舊有的思想,接受新的思想。可見,主席地思想深度與廣度並非天生,而是來自於不斷的閱讀。
二十歲的年紀,蔣介石向軍而行,毛澤東從文而去。兩人的第一次人生選擇似乎已經為他們的人生路徑埋下伏筆。
1912年,蔣介石的革命生涯剛剛開始,毛澤東的思想積澱還在繼續,在那個歷史風雲突變的歲月裡,他們都還是小角色。因此,讓我們繼續前行,看看影響近代中國的兩位大人物,如何在這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時代大戲中,逐漸走向舞臺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