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

富麗堂皇的阿房宮,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只能成為一場空。歲月如梭,時光的腳步不會停下,歷史總是在推動著社會和人類前行。時至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將中國大門開啟的同時,西方文化也傳入到中國,此時許多有識之士便開始了變法運動,例如維新運動,即便這場運動沒有成功,但是卻激起了知識分子進步的決心,他們希望改變中國的現狀,投身於中國的革命事業中。

當年,鴉片戰爭激起了很多中國人的熱血,面對西方列強地炮火,他們明白要西學東漸,於是洋務派開始有了洋務運動,主張組建新軍。怎奈當時清朝國力太弱,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抗衡,最終在甲午戰爭之後,簽訂了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之後,梁啟超、康有為等見到中國的慘狀,於是開啟了維新變法,然而維新變法很短暫,僅百日之後便失敗,之後又出現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他們用鏗鏘有力的態度和誓言希望挽救中國,然而最終這六君子卻被處死。據悉,在戊戌六君子處死的時候,百姓竟然都紛紛叫好,還給劊子手賞錢,這又是為何?

古代的封建社會制度,統治者往往使用各種手段壓迫百姓,固化百姓的思想。魯迅曾經表示:先覺的人,總是會被小人和群眾所排擠和壓迫。戊戌六君子無疑就是先覺的一批人,他們不被當時的百姓所肯定。在那個時代,百姓的知識水平有限,沒有更開闊的眼界和格局,對於外界事物更是一無所知,而教育權利卻被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所壟斷。

在這種境遇下,普通的老百姓自然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加之清政府操控,百姓思想愚忠,不能接受外來的新思想。然而,以戊戌六君子為代表的先知者們,卻接受到新知識的灌溉,擁有偉大的理想,他們希望自己帶領百姓走上一條光明之路,但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

在維新變法之時,有不少知識分子受到影響,這些人經過波折後,走上正確的革命道路,因此在我們的史書中曾寫道:戊戌變法,是一場具有啟蒙意義的愛國主義地進步運動。這明確地概括出維新變法和戊戌六君子所倡導的思想的意義。

戊戌六君子中的代表譚嗣同,他一生的事蹟令人欽佩。譚嗣同是湖南人,自小飽讀聖賢之書,卻不願被腐朽的思想所束縛。在那個時代下,譚嗣同的思想是叛逆的,於是1989年他參加了戊戌變法,主張開報社、辦學堂,並且著“仁學”一書,然而變法運動失敗後,他不幸被捕,在去世之前寫下了千古絕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是那個時代進步人士的代表,他也是諸多變法之人的縮影。有人曾說:聰明的人想讓自己去適應時代,愚笨的人則想去改變時代,而歷史往往是被愚笨之人所改造的。這裡的愚笨之人,是指不為了貪圖名利、不為了自身享受,願意捨己為人,舍小家,創造新時代的領頭羊。

無疑,戊戌六君子就是這種愚笨之人,他們願意放棄利益,捨棄榮華富貴,也要在歷史的長河中做出正確的決定,又希望改變當時中國人愚笨的思想,去創造歷史,改變中國的現狀。

歷史總是被少部分人改寫的。儘管在大時代下,大多數百姓都是順民,很少有人吶喊出革命的口號,但正是這些少數愚昧又勇敢的人,他們能夠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犧牲自我,讓中國人有進步思想。這才是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是帶領中國發展的領跑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張可久《人月圓·山中書事》

幾千年歷史中,那些王朝的興衰如大夢一場,即便有很多朝代非常興盛,然而站在今天的角度回顧過去,一切只像是大夢一場,歷史的腳步總是在向前行進,而推動歷史進步的,往往是那些敢於挺身而出的一小部分人。

參考資料:

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

張可久《人月圓·山中書事》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種瓜就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