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王夫之對宋的興起,有自己的獨到分析。

趙匡胤本是五代後周(郭威創立)的殿前都點檢(禁軍總指揮),當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他的兒子僅有七歲,就匆忙即位,人心不穩。趙匡胤在此背景下,以陳橋兵變的形式使皇袍加身,取代了後周的小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

陳橋兵變時,一些人用天命說來造輿論,因此王夫之開篇就論述統一天下與天命的關係,認為統一天下不是靠天命。

趙匡胤稱帝后,為後世繼位者立下三條誡令:

保全後周的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不加農田之賦,

王夫之認為作為帝王,這三條誡令表明趙匡胤具有值得稱讚的“盛德”,趙匡胤又對降伏之主採取優遇政策,王夫之稱之為“忠厚”。

在士人與君主的關係上,王夫之針對五代以來士風敗壞的情況,強調士人自身應該自貴自重(士人無恥自賤,自唐末開始,參見《唐鑑》),使太祖不能輕賤他們,而有護惜之情。而君主則要重士、得士,其大臣、師儒、長吏也要重士,為君主選用士人,這都關係到王朝政治的穩固。

宋朝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

太祖初期喜歡微服出行,王夫之認為:歷史上君主的微服出行有三種情況:

一是察群情以思預製,一是利用微行而狂蕩嬉遊,一是為了苛察而微行。但帝王的微服出行,只是憑藉個人的聰明才智與天下鬥捷,不能視為治理天下的正道。

太祖面對趙普的善於言辯,雖然有時無言以對,但非常清楚天下事不能盡靠書生,所以他要利用趙普與武將相互制約。

但太祖的猜疑心太重,後來的宋朝君主對大臣(尤其是武將)都有猜疑之心,這起源於太祖,併成為整個宋朝的一大弊端。

關於禮法的改變,王夫之認為變與不變,都要根據時勢的不同及情理的可否來加以考慮,並非凡是變革都是好事。

對於吏治,王夫之提出省官可清吏治,增俸可責官廉,吏之擾民在於賦稅、獄訟、工役三者,帝王對於官吏應任之以道,興之以賢,馭之以禮,防止官吏借賦稅等事擾民。

又認為國家的各項事務,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儲備,要儲其盈以待事,但不能過度儲積而加重民眾的負擔。

王夫之認為太祖開創的宋朝政治,超過了漢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貞觀之治,因為文景與貞觀之治最多維持兩代,而太祖開創的宋代制度,從太祖到熙寧,都可稱為治世,時間長於文景與貞觀之治。

究其原因,一是子孫能繼承其事業,二是有多士贊襄,三是有家法為之檠括,四是有政教加以薰陶,所以自漢光武帝以後的有令德之君主,宋太祖可稱“迥出”於他們之上。

這是王夫之對宋太祖趙匡胤的基本評價。

他對宋代興起中的天人關係,做過如下的分析。

宋朝興起,統一了天下,民眾得以安寧,國政得以治理,文化禮教得以興盛,由此可知天命是什麼。

天的事,很難說清楚,人對於天,不能想像成一個簡單的事情,因為天沒有常態,所以難以把捉。

天和命合在一起說,對於人,都是不能改變的。天的變化推移,是根據萬物的具體情況和變化,由人加以斟酌,逐漸可以看出天命或天運是怎樣的。

人再基於此,而決定怎樣處理各種事務。人要盡人事,代替不了天,但人做事做得好,天也會對人起到護佑和幫助的作用。

這實際是說宋太祖趙匡胤得天下,是得到天的護佑與幫助的。因此,趙匡胤建立宋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功績一是徹底扭轉了自唐末到五代時期的天下混亂局面,把用武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最高手段的暴力政治,改變為依靠文化進行治國理政的態勢,從而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有文化的一段歷史。

宋太祖是一個武人,卻能有這樣的胸懷與氣度,並完全加以實現,這就決定了他是歷史上了不起的帝王之一。

王夫之又認為宋太祖的治國,是合乎天心的。

宋太祖並不是超人,他能讓自己的治國合乎天心,應該說是歷史實踐讓他懂得了這一道理。

王夫之說:

帝王接受天命而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這在歷史上是有不同情況的。其中最好的是靠德,商、週二代就是這種情況。

差一點的,是靠功勞,漢、唐兩代就是這種情況。

《詩經》說:“鑑察觀照四方,追求萬民的安定。”成為帝王的人,他的德足以安定萬邦,功足以平定大亂,就都是能使萬民獲得安定的。

上天找到一個能夠安定萬民的君主,而授給他天命,授給他天命而使萬民得以安定,上天的事就算完成了。

可是象宋王朝,並不是上天鑑察觀照下方,找到一個可以授予天命的人而授予他天命的。

為什麼呢?趙氏是從行伍中起家的,趙匡胤及其父親,兩代人都是軍中的偏將,他們的命運與生涯,都是與亂世一同上下沉浮的,他們在當時並不是著名的人物,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恩德惠及下民,所以老百姓對他們是沒有什麼仰慕之意的。

趙匡胤為柴氏做事,在西征河東、北抗契丹的作戰中,沒有立下一弓一箭的戰功。他曾取得滁關之捷,這是在周世宗顯德三年(956),趙匡胤率軍襲擊南唐的滁州(今安徽滁州),攻克其城,擒捉其將皇甫暉等。但這次戰役,與後周王朝的安危無關,柴榮因此讓他當上節度使,已經超過了他的功勞。

趙匡胤在德的方面也沒有什麼積累,取得的戰功也僅是如此,根本不能與漢、唐開國之君平定天下的宏大功業相比,甚至比不上曹操掃平黃巾、誅討董卓、從危險中救出獻帝、平定袁紹和袁術,比不上南朝宋的劉裕俘獲姚泓、斬首慕容超、誅殺桓玄、打敗盧循以平定江南,相比之下,趙匡胤的功勞不及他們的百分之一。

趙匡胤是利用發狂的亂兵扶助而興起,獵獲了帝位,最終還保住了皇權並且延續下來不斷壯大,而天下之民也都享受了他帶來的安定。

由此可知,上天是要護佑下民,在無人可以付託的情況下,而讓趙匡胤接受天命成為帝王,這是上天的自信,不是人能預知的,而上天把天命託付給趙匡胤,最後看來,也是正確的。

這樣說來,宋太祖並非靠自己的武功而得天下,他是利用了歷史難以出現的轉折點,順應了民心與天意,這似乎是上天選擇的人,而在分析歷史的時候,就是最難解釋的現象,但從歷史發展變化的趨勢看,趙匡胤是一個非常有頭腦的人物,在那個時代是獨一無二的。

王夫之又分析了趙匡胤沒有功與德也建立宋朝,是有他的原因的。

商、周開國之君的德,漢、唐開國之君的功,都是當時無人可比的,所以他們成為天下的君主,得到天命,說明天在這種情況下做出選擇,是很容易的。

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與商、周、漢、唐的開國之君相比,既無功,又無德,卻能登上帝位,建立新的王朝,是上天的正確選擇,這從他稱帝建立王朝之後的治國,可以得到證明。

因為他的稱帝,建立新王朝,實際上是結束了亂世,結束了長期以來的戰亂,而讓百姓過上了太平的日子,這都不像商、周、漢、唐開國之君是在稱帝之前就有了功與德,而是在稱帝建立新王朝之後,才表現出來的。所以上天選擇他,就與選擇商、周、漢、唐開國之君不同。

讓商、周、漢、唐開國之君得到天命,建立新王朝,是在事前就能讓人們心服口服的,而上天選擇趙匡胤,只能在他稱帝建國之後,才能證明其選擇是正確的。之所以能如此,王夫之認為,這是上天不斷啟迪趙匡胤的內心,而使他知道了按照天心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根據王夫之的這個分析,說明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與眾不同的開國君主,這是非常少見的。

從天心的角度講,還有一定的神秘性,但從實際上看,是現實社會的動亂實情,使趙匡胤懂得了要使天下和平,讓人民不再遭受戰亂之苦,這個心說是天啟也可,說是趙匡胤本人的覺悟也可。甚至可以說,天讓社會出現亂世,讓人由此而懂得必須結束亂世,安定天下百姓。從這個意義上說,天心與人心,其實是完全相通的。

由此看來,趙匡胤之所以能開創一個新的王朝,是他的過人之處,也證明他把握了天意與人心,所以古代《周易》裡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用趙匡胤的例子說,《周易》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即天意與人心本質上是統一的,人做事做得對,就是順天應人,就是合乎客觀環境的需要,這裡沒有任何神秘性。我們觀察歷史,對此要有領悟。

《宋論》論太祖頁面

學者對宋朝的稱讚:

陳寅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錢鍾書: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是一向相提並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

宋史學家鄧廣銘:兩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宋代文化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達於頂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為其後的元明之所不能及。……宋代文化發展所達到的高度,在從十世紀後半期到十三世紀中葉這一歷史時期內,居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者歐洲的水平。

美國學者羅茲·墨菲《亞洲史》中說: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從很多方面來看,宋朝算得上一個政治清明、繁榮和創新的黃金時代。

宋代民眾生活圖

宋代民眾生活圖

宋代城市生活圖

宋代城市生活圖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細讀《資治通鑑》,瞭解燕齊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