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儘管很多國人對朝鮮戰爭頗有微詞,兩眼死盯著盯住戰爭的消極面,但事實上,對於一場戰爭,我們不能僅僅看到有形的事物,更要意識到這場戰爭帶給中國的巨大精神收穫。

今天生活在強大中國的國人,恐怕無法理解1950年和之前中國人的普遍心態,要知道,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親身經歷了百年戰爭的弱國屈辱和存亡苦難。在百年戰爭中,中國人不僅僅遭到了敵對強國的欺凌和殺戮,以至於國家的安全和百姓的生命財富無法得到保證;同時也遭到了同盟強國的壓迫和出賣,如在抗日戰爭中英美蘇以中國為肉盾牽制日本,在戰後利益分配時這些盟友們又以犧牲中國利益互相勾兌,完全不把中國放在眼裡。以至於中國雖然在抗戰中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卻並未收穫戰勝的尊嚴。

“咱們不是打贏了嗎?怎麼反而是中國割掉這麼大一片領土?怎麼好端端的一片桑葉,變成了一隻雞?”

——愛國華僑陳嘉庚1946年聽聞中國失去外蒙,悲痛失聲道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不論是左傾同情共產黨的聞一多、李公樸,還是右傾支援國民黨的傅斯年(反共著稱)、于右任,都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大都極為期望有一個強大、統一甚至集權的國家,求存圖強是當時國內普遍期望。

“假如我們把國家整理好了,不但要滅了東洋小鬼子,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們趕出蘇伊士運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了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縣之’!”

——北伐戰爭後,傅斯年與幾個同學到蔡元培家吃飯,酒後大家說出來自己心聲

今天沒有經歷過民族屈辱的人,無法理解民族榮耀為何在那個時候會成為一個民族的狂熱追求。實際上,當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獲得最初勝利,中國國內不論左右兩派,都為中國的勝利而發自內心的興奮。堪稱遺老的前清海軍司令薩鎮冰,親身經歷過甲午戰爭的國恥,1951年,當年邁的他聽到中國軍隊竟然打進57年前清軍失去的漢城時,竟然欣喜若狂,當即作詩一首:

五十七載猶如夢,

舉國淪亡緣漢城。

龍游淺水勿自棄,

終有揚眉吐氣天。

薩鎮冰,甲午戰爭期間的清軍海軍將領,親身活到了1951年,目睹了中國軍隊再次攻入1894年失去的漢城

他的這首詩,實際上就是當時中國社會的普遍心態。親身經歷者薩鎮冰的“揚眉吐氣”,恰恰代表了中國人透過朝鮮戰爭再次恢復了自甲午戰爭之後失去的國家自信,這是一個民族至關重要的無形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講,朝鮮戰爭之於中國,恰如日俄戰爭之於日本,美英戰爭對於美國,波爾塔瓦戰役對於俄羅斯。如果抗日戰爭對於中國的意義,乃是為民族求生存,那麼朝鮮戰爭對於中國的意義,則在於為中國找到了捨我其誰的大國自信——就像日本民族只有經過面對世界大國俄羅斯的勝利,方才有了爭雄世界的膽魄,美利堅合眾國只有在美英戰爭中擊退最強大的英國,方才自視為世界大國,俄羅斯民族只有在波爾塔瓦打垮歐陸最精銳的瑞典陸軍,方才有自命強權的底氣。有了這種底氣,才敢行使大國的意志,追求大國的目標。

從這個角度看,當中國經歷過朝鮮戰爭的磨礪之後,曾經的大國雄心就不可避免地再次成為這個民族的意志,這也意味著,中國將不可能再滿足於扮演一個低人一等的角色——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基於蘇聯老大哥認知的中蘇同盟將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

朝鮮戰後不久,中國即從蘇聯手中收復了關於大連、旅順和東北鐵路的治理權,顯示出中國日趨強勢的外交地位。

對於中國的這種變化,美國中央情報局在1953年及以後的一系列報告中,實際上也暗示了這種結局。

“共產主義中國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因為它已經重新崛起並且生機勃勃,更在於其決心重鑄其在東亞事務中的核心角色,它不可能再甘於扮演二流角色”

“除了魯莽的革命熱情外,中共還有強烈的願望——想要在亞洲恢復中國傳統的核心大國地位,這表明,中國在亞洲的野心要比蘇聯更大些……此後(朝鮮戰爭),他們的分歧將很難真正彌合。”

而正是源於參與朝鮮戰爭,並且打贏了戰爭,重塑大國自信,一改國民妄自菲薄的精神面貌,喚起了國民自強不息發奮圖強的雄心壯志,民強則國強,再加上往後的幾十年改革開放春風沐浴下,才有了今天富強的中國。

勝利屬於人民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謀反起家的唐太宗和明成祖 到底誰的政績更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