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造反,詐稱奉唐玄宗旨意率領部隊討伐逆臣楊國忠。他率領各族騎兵、步兵十五萬,半夜行軍,黎明吃飯,一天前進六十里。天下太平的日子長了,人們不懂戰爭,聽到安祿山叛亂爆發,朝廷一片動盪懼怕。【注:本朝也已經有40年左右沒有打仗了,實戰經驗與其他幾個國家相比可能有些缺乏,演習畢竟與實戰大不同。】
當時的宮廷警衛部隊居然都是由集市商販組成的,只得開啟皇家倉庫拿出綾羅綢緞召募兵卒。於是先後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為大將抵抗。
安祿山一路進軍攻城掠地,封常清佈置從苑西斷牆缺口上砍伐樹木堵塞道路後就逃走了。封常清防守失敗後,只跟幾個人逃到陝郡,高仙芝率兵守衛陝城,隨後都丟盔棄甲向西逃到潼關,因為害怕安祿山追趕上來,互相踐踏而死計程車卒充塞道路。潼關眼看也將守不住,唐玄宗不得不逃往西蜀避難,太子李亨把平叛部隊召集到靈武設防……【注:真正打一仗才能暴露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滌盪人心。透過安史之亂才發現唐玄宗時期的唐軍其實已經成了繡花枕頭,弱不禁風。】
安祿山佔領東京洛陽城後,“見宮闕尊雄”,抑制不住地想當皇帝。在第二年正月初一,他指揮洛陽耆老僧道勸進,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年號聖武。
安祿山、史思明勢力與唐軍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戰爭,直至窮途末路。唐朝因安史之亂打了八年內戰,國力大減,從此由盛轉衰。
1925年,日本學者桑原騭藏考證出安祿山是康國出身的粟特人。其後伊朗學專家亨寧(W.B.Henning)進一步指出,祿山,或犖山,為粟特語Rokhshan,是光明的意思。這一觀點被大部分學者所支援。
歷史學家榮新江指出安祿山信仰拜火教。他說:“安祿山自稱為‘光明之神’的化身,並親自主持粟特人聚落中群胡的祆教祭祀活動,使自己成為胡族百姓的宗教領袖。他利用宗教的力量來團聚轄境內外粟特胡眾,利用‘光明之神’的身份來號召民眾。大量蕃兵胡將追隨安祿山起兵反叛,不能不考慮‘光明之神’感召的精神力量。”
【注:唐朝到了唐玄宗時期,引進中原的外族人口數量已經相當可觀,而且朝廷內部一些高官為打壓漢族,對外族加以重用,為安祿山、史思明等人籌謀叛亂打下了良好基礎。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勢力與唐軍打了八年仗,差一點把唐朝滅掉,這個勢力是相當大的,為唐朝末期多個外族在中原建立國家、分裂成為五代十國埋下伏筆。安史之亂之前的唐朝人口約在5000萬左右,因多年戰亂人口大減,安史之亂結束後人口大概已經下降到不足1700萬。面臨內憂外患,唐朝軍隊的戰線不得不全面收縮,遍佈全球的唐朝勢力也不得不退出中亞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