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雖然他是一位開國皇帝,但是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都非常不好。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史記》當中記載了他很多“不拘小節”的例子,比如到寡婦家喝酒,拿著儒生的帽子撒尿等等。另一方面還因為他的一個“小故事”。話說當年項羽綁架了劉邦的父親,並且威脅他要把他父親給煮了。劉邦卻說了一句“遺臭萬年”的話:
“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這話不論是我們哪個時代的人來看都比較“無恥”了,別人要煮他的父親,他卻還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這不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都不講了嗎?也因為這個故事的原因,大家對劉邦這個人的感官就非常不好了——不孝。但是,劉邦真的是這樣一個無恥的人嗎?我們今天就來講講:劉邦當上皇帝后,父親要跪著見他,劉邦想了個辦法,後世紛紛效仿。
說起來,劉邦出生之後,確實沒少給他父親找麻煩。因為他從小就“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簡單來說就是劉邦作為一個農民子弟,卻不喜歡幹農活,還整天混跡於“上流社會”,有些遊手好閒的味道。他爹小時候沒少為這事揍他:你小子,咋這麼不爭氣呢?不過,劉邦是個心態很好的人,他爹罵他他也不生氣,搞得他爹也沒了辦法。
因此劉太公(劉邦的父親)只好任由他去我行我素了。劉邦結交的人很多,上至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其實他是想找信陵君“嘮嗑嘮嗑”的,不過史料沒有記載他是否見到了信陵君;中層的人物則有蕭何這樣的官吏、呂后家族(是個富豪);下層則有樊噲這樣殺豬的、周勃這樣吹嗩吶的。
雖然在後人看來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是在當時的劉太公看來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你一個農民,天天交接這些人幹啥?家裡的莊稼 還種不種了?大家夥兒的日子還過不過了?關鍵劉邦還特別沒有“自知之明”,常常帶著這幫人在他嫂子家趁飯吃,為此一家人沒少吵架。
但是當時的劉邦就是個“窮光蛋”,他想要幹大事,唯一的資本就是家人了,“賴”也要“賴”到家人身上來。所以儘管他爹把他罵的狗血淋頭,他嫂子讓他在眾人面前丟臉,但是他還是會時不時的把別人帶回家來吃飯、聊天、喝酒、吹牛、或者是縱論天下大事。不過,他自己心裡其實是很愧疚的。
戰亂年代,劉太公又不小心被項羽給抓住了,連他老婆呂雉也被抓了,但他也沒有辦法。項羽威脅他要煮他父親的時候,他能怎麼辦呢?難不成跪在地上請求項羽饒了他父親?那是不可能的,項羽可是一個喜歡對仇家屠城、誅九族的角色。一旦劉邦失敗,不僅僅他父親,他的整個家族,他的那幫兄弟的家族,都會被項羽殺個乾乾淨淨。
所以了,一向心態好的劉邦就索性說:我就是流氓,你能拿我怎麼滴嗎?這樣項羽反倒沒話可說了,因為人質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對挾持人質的一方有利;一旦人質死了,挾持方不僅僅失去了依靠,而且還要面對對方的無盡怒火。所以最終項羽也沒殺劉太公,而是把他關押了起來。不過劉邦自己心中卻十分難受。
不過,有一件事情還是讓劉邦覺得很自責:劉太公每次見他都要行跪拜禮。《史記》上這麼寫道:“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意思是,漢高祖當皇帝后每隔五天就要去朝拜自己的父親,並且像普通兒子見父親一樣行禮,但是他父親卻覺得這樣不合適,哪有皇帝拜見臣子的道理呢?
於是後來劉邦去拜見他父親的時候,劉太公都跪在地上迎接他,嚇得劉邦大驚失色,跑下車來扶起劉太公,讓他不要這樣做了。但是劉太公卻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這話也說得劉邦沒話可說,因為名義上確實如此:統帥萬邦的中國天子,怎麼可以下拜平民呢?
但是這難不倒機智的劉邦,他想出了個主意: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既然皇帝不能拜見平民,但是皇帝拜見太上皇,這就沒問題了吧?畢竟太上皇可是還在皇帝之上了,從此劉太公安心接受劉邦的跪拜了。而太上皇這個制度也被後世的許多人效仿,不過意義卻完全不一樣了。
劉邦設立太上皇是為了保持對父親的尊重,而後來大多數太上皇是退居幕後操控國政了,這樣一比,其實劉邦還是蠻有人情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