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宋朝人輕豬肉,把豬肉看得很不入流,蘇軾在《豬肉頌》中就提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不過相較於豬肉而言,宋朝人對羊肉的喜愛,已經到了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程度。《續資治通鑑》記載,呂大防為宋哲宗講述皇室家法規定時提到,御廚做菜時“止用羊肉”:“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史料記載,由於皇室以羊肉製品為主菜,每天御廚要消耗大量的羊肉,比如宋真宗時期每天要消耗350只羊,宋仁宗時每天消耗280只羊……

有一年,御廚烹飪的羊肉總量為434463斤,而豬肉卻只有4131斤。由此可見,宋朝人真的是非常喜歡吃羊肉了。

在古代,如果要把肉食做個分級的話,牛羊的地位要遠遠高於豬肉,《國語·楚語下》裡甚至記載了要貴族才能吃牛羊的規定:“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到了宋代的時候,這種制度執行得雖然沒有那麼嚴格了,但羊作為肉食主材的地位,還是要高於豬。

御廚倉促受命,根本來不及去翻攻略,略一思索,御廚選擇了做一道南方比較常見的醃製食品。打定主意的他,取來了羊肉用一晚上的時間將其醃製好,取名為“旋鮓”。結果第二天這道菜呈獻到宴席上後,大受好評,以至於此後的皇室宴席上“首薦是味,為本朝故事”。(《鐵圍山叢談》)

第二道、烤羊唯“坑羊”不可辜負

某日清晨,宋仁宗在和近臣聊天時提到:“昨天晚上我睡不著肚子又餓了,當時好想吃燒羊。”

近臣詢問到:“陛下何不降旨下去命御廚去做呢?”

宋仁宗答到:“如果我開了這個頭,以後大家就會爭先效仿,外面的人恐怕會把此作為制度去施行,我擔心此後晚上宰殺牲畜的事就會成為慣例,這樣造成的危害會十分大。”

這件事主要是在說宋仁宗為了避免開了惡例勞累御廚,寧可自己忍受飢渴,屬實難得。但何嘗它又不是在講宋朝時御廚烤羊的技術很精湛,連宋仁宗這位吃慣山珍海味的皇帝,也會半夜饞起來。(《宋史·仁宗本紀》)

在宋代宮廷中,烤羊肉有煙燻、火烤、炭煨、石烹四大燒烤技巧,細分下去按照不同食材的搭配,又有二十多種烤制方法。(《夢梁錄》《東京夢華錄》)

所謂“坑羊”,是指炭煨的燒烤方式。炭煨之前,要先在地上挖一個坑洞,然後支一口鐵鍋在坑洞中,再把塗滿佐料醃製好的全羊放入其中,鍋口處還需用泥土密封,儼如叫花雞一般,只是這個是把羊封置在鍋中,利用木炭的餘溫煨燒一夜燒製而成罷了

這樣製成的坑羊,羊肉細嫩可口、香濃不膩,實在是下酒的好菜。

其實別看宋朝皇家的烹羊技巧如此高超,但更有創造性的大師還是要在市井小巷中去尋找。

宋朝杭州城內,有許多出名的茶樓酒肆,我們只需尋鬧市處客流最多的店鋪,定能找到令人滿意的羊肉美食,諸如:鵝排吹羊大骨、蒸軟羊、鼎煮羊、羊四軟、酒蒸羊、繡吹羊、五味杏酪羊、千里羊、羊雜、羊頭元魚、羊蹄筍、細抹羊生膾、改汁羊攛粉、細點羊頭……(《夢梁錄》)

林林總總,不下四十餘種羊肉製品,真乃肉食者的福音。

對於吃得慣羊肉的人而言,羊肉的鮮味讓人難以忘懷,而對於那些吃不慣羊肉羶味的人而言,只會對羊肉敬而遠之。

翻開字典,我們可以找到鮮味的秘訣,“魚”和“羊”組成了“鮮”字,很久以前我們的先祖便發現將羊肉和各種食材搭配起來,可以組成極致的鮮味。

周朝時,當時的廚師研究出了“八珍”的選單,這八味可以代表那時的廚藝巔峰,《周禮·天官·膳夫》載:“凡王之饋,食用六穀,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

而這八珍中,需要用到羊的菜,就包括炮牂、搗珍、漬珍三珍。可見,宋朝人愛吃羊也是有歷史根源的。

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形容羊肉的滋味,想必老宋朝人已經把“美”字打在了螢幕上。因為美這個字,一開始其實就是為了形容羊肉好吃而產生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從大

閉上眼去,我的腦海中立刻出現了兩個宋朝人會面的場景:大吉大利,今晚吃羊否?

5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朱厚照的身世之謎:鄭旺妖言案,一個為尋找女兒引發的明宮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