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據清朝大臣平江著名史學家李元度(1821-1887年,漢族,湖南平江縣三市鎮人。字次青,光緒十三年升任貴州布政使,從二品。)光緒年間撰寫的《雜文摘錄》記錄:“經幾番打聽,原來虹橋之境競以三大姓為主,形成家族之風盛行的民風民俗,最大的姓氏為李姓,人最多,在當地較為顯赫,次則是胡氏,再則是艾氏。此三姓在明朝時皆出過顯宦,有幾人在朝廷都是大官,故而當地流傳甚廣的是艾都堂即艾穆、胡九萬、李綿陽三人。在天井山讀書時詩酒神仙呂洞賓喬裝老者到天井山賣墨的故事,老者講得頭頭是道,少者聽得津津有味,一年年傳講,一代代精聽,把個故事傳得神而又神,講得真而又真。故到了後來虹橋人引以為驕傲而又自豪的一句話,便是胡九萬、李綿陽、艾都堂做官還算我平江。此三姓望族,人口眾多,如其材智,各有人文脈絡,在地方上宗族勢力特大。”

筆者系胡九萬的直系後裔,從少年時代開始就聽長輩關於九萬公的經典故事。近年透過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和家譜,對先祖九萬公的少年好學、青年中舉、中年效忠、英年早逝,有了全新的認知。

少 年 好 學

平江胡氏始祖令遠公之後裔三十世孫胡九萬,官名鵬舉,名而上,字九萬,號三畝,系平江縣大坪鄉(現石牛寨鎮)莊樓村人,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辛卯正月初三日生。少年時代在天井山讀私塾,也許是沐浴了天井山的靈氣,從小志向遠大、憂國憂民。天井山地處虹橋、大坪的中間,居高而秀。自宋朝開始,寺裡便有僧人在此修禪,後改為私熟學堂。先後有先祖胡邦傑(正三品)、胡茂(解元)、胡德元(舉人)、胡時萬(舉人)、胡天遊(著名詩人)及艾科(正七品)、艾熙亭(正二品)等人在此求學。胡九萬的家就在天井山的山腳下,從北邊上山,山路崎嶇陡峭,要半個時辰才能到達。在山頂寺廟內讀私塾,環境優雅,與世隔絕,能使學者潛心攻讀。九萬公在這避靜之處,刻苦耐勞、苦讀詩書。要成為未來官吏的讀書人需要背誦《論語》11750字;《孟子》34685字;《書經》25700字;《詩經》39234字;《禮記》99010字;《左傳》196845字。以上合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這些書籍都是歸屬倫理教材,除背誦之外還要融會貫通。為了達到融會貫通之目的,必然要幾乎是倒背如流般地熟悉幾十倍於四十萬字的各家註解。遠不止此,還要涉獵浩如煙海的,以儒家歸屬倫理為主線寫出的諸朝“正史”、典籍和文學書籍。少年九萬,透過多年的磨練,記憶力超人,能過目不忘,為日後鄉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青 年 中 舉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是人生的四大喜事,而金榜題名又是其中最大的喜事。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唯才是舉,選拔國家官吏的主要手段。多年寒窗苦讀,歷盡科場的艱辛,順利透過多次考試,實現金榜題名,成為萬人羨慕的官吏是歷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要成為未來官吏的讀書人,絕大多數選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皓首窮經,有的年過古稀仍然考不上科舉制度臺階中最低的級別——秀才。20歲前,胡九萬順利通過了縣考。明萬曆39年(1612年),九萬公時年21歲,赴嶽州參加府考也順利透過。高興之餘,結伴遊岳陽樓,看到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親身體驗到明朝末年朝廷內憂外患的困境,寫下千古名句:

名樓甲天下,今古獨爭雄。

地闕天光補,窗虛眼界空。

君山當砥柱,川水遠朝宗。

登眺頻呼酒,沉吟憂樂中。

府考通過後,剛好自己的兒子出生,喜慶之餘,就將兒子取名為:以一。其時,老子名九萬,兒子叫以一,許多人很難理解。幾年前的清明節,我回家掃墓,與同房長者學初老先生談及此事時說:老子名九萬,兒子叫以一,應該是九萬公青年時代的志向,是父願子成龍師願徒出眾的想法。他殷切期望自己的兒子超過老子,比自己好,甚至比自己將來的官職更大,因為“以一當十”,十比九要大呀。學老先生連說三個妙!

科舉考試中,取得秀才資格後,社會地位會相應提高。在封建社會要取得秀才名份,實屬不易。即使取得秀才身份,因為家貧,娶妻生子等家庭負擔,多數人遂以設塾教書或坐堂行醫謀生。只有少數殷實富戶或天份高的人,透過會試,殿試邁入仕途。明朝時期,湖南湖北是一個省,稱湖廣省,鄉試地點設在武昌。明代湖廣省的考生每年有近萬人,三年一次機會,但只能從中錄取不到100人,而且考生中三分之二的人屬湖北籍。因為湖南考生路途遙遠,要經過洞庭湖,風波不測,間有覆溺之患,甚至搭上性命的也不少。能金榜題名的應是少數姣姣者。九萬公於天啟甲子年(1624年)到武昌參加科鄉試,並取得湖廣省第四十五名舉人,時年33歲。九萬公能脫穎而出,這與他父親達宇公的支援、鼓勵是離不開的。達宇公也是讀書人,考取了秀才資格,並先授禮部冠帶後敕封文林郞。常以高祖父湄川公(1445—1525年,名胡湘,明成化十年甲午中舉人,曾任四川省榮昌縣、洪雅縣縣令,正七品)為榜樣,來激勵後代。隨後,九萬公考任江西省贛州府推官。祟禎十年(1637年)封文林郎。

中 年 效 忠

推官為正七品,掌理刑名、贊計典。明代推官需要聽審的案件大致包括以下三大類:一、百姓遞交的案件。二、上級各機構批發下來的案件。三、州、縣案件的複核。州、縣作為府的下級機構,初審之後的案件需要遞交府級的推官進行稽核。如判處極刑的,必須經過推官複核。從以下資料,可以看出,九萬公為官公正廉潔,政績突出;不畏強暴,秉公執法。

據《沅湘耆舊集》雲:“傲軒詩,一刻於明弘治間,是其七世(侄)孫湘湄川為榮昌令時;再刻於嘉靖時,乃八世(侄)孫湘之子大器編次重刻;三刻於崇禎中,適其十二世孫鵬舉司理虔州,有陳際泰序。虔州即今贛州,胡天遊十二世侄孫胡三畝先生,當時出任司理一職,為人豪氣,政績突出。在重刻元祖詩集時,曾請陳際泰、楊文彩兩人作序。”

據贛州籍楊文彩〔崇禎戊辰(1628年)選貢,入北雍,祭酒吳公稱其天下文章第一〕。在《傲軒詩集》序中說到“岳陽胡三畝先生,奉簡書司理吾虔,車旗下日,虔人以手加額,有神明之頌。彩邑遠郡城四百里,聲聞如震。既而彩獲謁公,見其神氣高爽,與人真率,全乎其性情之所至,心擬議焉,以為標韻不可多得,大似風雅中人,恆頌以向人,而人未之知也,只贊公之明允如此,欽恤如此,毅然不屈於威富如此。彩以為如此,則韻至矣,不必復進而加其說。”

以上不難理解,三畝公任上司理贛州,百姓稱呼為神明,遠近幾百裡的土冦,只要是聞到胡九萬大名,都會震懾。而且三畝是性情中人,威武不屈,富貴不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才。

陳際泰(1567-1641年),字大士,號方城,江西臨川人。明末古文家。“臨川四大才子”之一。 崇禎七年(1634年)陳際泰68歲中進士。在《傲軒詩集》序:“逸民胡天遊先生,虔司理三畝公之元祖也,公治虔有異政,英氣渾藏,以身肅物,不怒而威,一時墨吏罷民如蝟,為功曾班叔奔北,能可知已。”

陳進士短短的幾句,描述非常詳盡。胡天遊系三畝公元朝先祖,三畝治理贛州時政績特別突出,有英雄氣概且深藏不露,以身作則,嚴格要求,故而不發怒也很威嚴。在任上貪官汙吏和不從教化及不事勞作的刁民如刺蝟一樣畏縮。為三畝公的突出政績,曾應遴進士到北京向皇上進柬,保薦任賢。

據明清《平江縣誌》記載“鵬舉讞決能得情,每親書判語揭示。懲誣告,禁仇攀,飭胥吏訪緝訟師,討平汀潮土寇陳萬、賴四總等,清判產、以助軍餉。嘗兼司關稅,正權量,罄剔庫蠢,羨金四千兩,悉存公充賑恤,不以自私。署贛縣時,奸胥侵盜錢糧,追問,置之法,力減徵收火耗,徒建縣學,修復古玉虹臺,外艱歸。贛紳百餘人為詩文頌遺愛,曰《江城淑問》臚政跡凡二十八條,具載姓名事實,為之序者,兵部尚書李邦華、進士曾應遴等,皆贛吉人也”。 九萬公任上無私無畏、清正廉潔深受贛州百姓愛戴。祟禎九年(1636年),由於司理有方,政績突出,敕命“戴前治聲騰闕”,升授南京吏部主事(正六品)。

英 年 早 逝

崇禎年間,九萬公在贛州任上,家裡準備給二兒子仲暉公建房。基地緊靠著艾姓的房屋地基,艾姓剛好也在備建。因此二家發生糾紛,胡姓親屬自持人多勢眾,要強行施工。艾姓也不示弱,一時間,縣官拿胡艾二家無可奈何。其實胡艾二姓既是鄰居又是親戚,而且都有當朝顯赫家世背景。因為九萬長妻是艾熙亭之侄女,建房者是熙亭之親屬,熙亭之子艾而慶也在朝為官。九萬公聞訊,陷入深思。後立即修書二封,對艾氏姻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苦苦相勸,應化干戈為玉帛,建議各退回自己一側二尺。對自己的家人提出了嚴厲批評,並在信中附寄“千里修書只為牆,讓它二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透過九萬公從中調解,雙方各退二尺,留出一條四尺寬的小巷保留至今。胡艾二姓子孫,從此和睦相處。九萬公客觀公正,巧妙化解矛盾,在當地傳為佳話。

九萬公娶當朝二品官員艾熙亭(1534-1600年,大坪莊樓人)之侄女艾氏字縣貞(敕封恭人1593—1684年)。生三子:以一、仲暉、雍公。又娶本縣陳氏字正貞(1617—1672年),生一子:朋來。九萬公一生節衣縮食、勤儉持家在莊樓的張家塝、薦下、墩上、長太灣等四處建造四棟煙磚瓦屋。分別給四個兒子居住繁衍生息。祟禎九年十月十四日因家父達宇公辭世,歸家守制。崇禎十二年(1639)服闋起復進京至北京新城縣抱病,同年十一月初一日辰時歿,年四十九歲,歸葬莊樓姜家園虎形。

為緬懷這位剛正不阿,揚法律之利劍,懲人間之魑魅,護一方和諧平安的忠臣先祖,現居住在張家塝的後裔保留著明朝九萬公原建時的國字大門框和戶對,四房後裔仍保留著九萬公在任出行時“肅靜、迴避”開道四字牌。

作者 :胡望龍

2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次民族主義的狂歡——日本帝國主義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