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東瀛蕞爾小國的倭寇一直覬覦中華大地,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明朝建國伊始倭寇就有組織的不斷騷擾我東部沿海地區,姦淫擄掠,殘害百姓,劫掠貨船,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軍於遼東望海堝全殲來侵之倭,此後海防較為平靜。嘉靖以後,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封建諸侯支援下,日本海盜與中國海盜王直、徐海等勾結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鄉鎮城邑,明朝東南倭患大起。公元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壬辰倭亂),企圖先吞併朝鮮,次征服中國,明朝萬曆皇帝應朝鮮國王之請,援朝抗日,史稱萬曆朝鮮之役,也是萬曆三大徵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一直打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以傷亡四萬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十餘萬人,徹底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朝鮮半島,長時間的粉碎了日寇對我華夏土地的覬覦之心。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春,援朝的明軍統帥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邢玠率軍凱旋迴國,並將俘虜的日寇首領六十一人押至紫禁城午門之前,朝廷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大典,展現了華夏天朝的神威,萬曆中興,四海臣服,一雪倭寇長期犯境擾民之恥,那麼這場發生於萬曆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盛大而特殊的午門獻俘大典是如何展現的呢,下面就為大家細細道來。

邢玠,字搢伯,亦字昆田,明後期大臣,兵部尚書,益都(今青州)人。

在大典前一日(萬曆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宮廷內官在午門樓前楹正中設御座,大典當日(萬曆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的清晨,由錦衣衛在午門前的御道東西兩側設儀仗,東西而立。宮廷內負責禮樂的教坊司在儀仗之南也按東西兩側陳設大樂,北向而立。負責國家典儀的鴻臚寺在午門前設兩名贊禮官員,東西相向而立。設承製官一員於午門前的東側,面西而立。在承製官員稍南另設宣制官一員,面西而立。

文武百官及諸蕃國使者,客人等,侍立位於午門樓前御道之南,按文東武西排班。午門前御道東側設擺放露布(捷報檄文)的大案,並設宣展官一員,展示官二員。刑部獻俘官位於午門前御道東側稍南的位置,面西而立。獻俘將校則位於午門前御道西側稍南的位置,面北而立,大典還在御道之南稍東的位置上設有專門進獻露布的官員。

朝暾正(太陽旭日升起之時),大典正式開始,引禮官引導文武百官東西序立,並引導進獻露布官員手捧捷報放置於大案之上,退回就位。之後將校押著著倭俘六十一人來到午門前,並在西邊的武官班次後站好,這時鐘聲大響,大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身穿常服駕御奉天門(既太和門),鐘聲停止。

鴻臚寺來到御駕之前,跪拜奏請萬曆皇帝乘上肩與,此時禮樂奏響,神宗來到午門樓上升座後樂止。將校鳴鞭靜場,全場肅穆。贊禮官高聲贊唱:“進“!”進獻露布(捷報的檄文)的官員面向午門行四拜禮,禮樂再次奏響,平身後樂止。

贊禮官贊唱:“進露布”!樂起,執事官員舉案,放置於午門前中道,樂止。贊禮官贊唱:“宣露布”!宣展官員跪,平身之後宣展官與展示官前往案前取露布,並跪宣露布,宣讀完畢後放置於案,退回就位後俯伏興樂作,行四拜禮,平身後樂止。執事官將大案舉起,重新安置於御道之東,引禮官引導獻露布等官退出。贊禮官贊唱:“獻俘”!負責獻俘的將校押著倭囚到達獻俘的位置,倭囚們面北跪於午門之前。刑部官員前往午門城樓中道前跪奏:具官,臣某奏雲,某官以某處所俘獻請付所司伺旨。

如果按照大明朝一般的獻俘儀式的流程來走的話,依律受刑的俘虜在西廂面東而立,等待交付行刑官行刑。如果皇帝有恩典予以釋罪,承製官則前往御道跪請處理方法,再把俘虜由東廂押著往南行走至宣制官員西側站立,皇帝也常常會為表示天朝上國的仁愛包容之心而進行寬恕赦免俘虜。 如果皇帝赦免了這些俘虜, 承製官員則贊唱:“有制!所獲俘囚鹹赦其罪。”俘虜們痛哭流涕,叩頭謝恩,恍如隔世。

然後由將校引導文武百官入班,面北而向立,贊唱:“排班”!眾文武排班整齊侍立,為首致詞的官員前往御道中央跪拜並致獻俘大典賀詞。之後贊禮官贊唱:“鞠躬”!禮樂奏響,文武百官向皇帝行五拜三叩頭禮,平身後樂止,鴻臚寺官員跪奏:“禮畢”!禮樂再次奏響,聖駕起身離去,樂止。文武百官按照次序退場。(大典後的次日行開讀禮,第三日文武百官則上表慶賀,由鴻臚寺派官員在早朝時將賀表送至御前宣讀。),這樣獻俘大典的流程也就結束了。

但萬曆二十七年四月這一次註定不是普通的獻俘大典,就在典禮即將完成之際,刑部尚書蕭大亨(字夏卿,號嶽峰,明代泰安人。嘉靖進士,文武雙全,萬曆間歷官兵、總督宣大山西三鎮,刑兩部尚書,堅定的抗日援朝主戰派,為明末較有影響的一位政治人物。)帶領刑部左右侍郎突然出班奏事,作為山東人的蕭大亨身材偉岸,儀表堂堂。旭旭升起日光照耀在他的身上,彷彿代表了正義的力量,蕭大亨跪倒在午門御道前,兩位侍郎在其左右,他雙目炯炯有神,聲如洪磬的向午門之上的萬曆皇帝上奏:“臣刑部尚書蕭大亨,奏請將倭寇磔斬,合赴市曹行刑,請旨!”

蕭大亨厲聲控訴倭寇之罪,上奏百言,字字響亮,在場文武眾人聽的無不握緊拳頭,怒視倭俘。蕭大亨言罷,向午門伏地而拜。全場一片肅穆,大家屏住呼吸靜靜的等待著來自紫禁城午門之上的聖旨。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一日之中太陽位於天頂正中是曰午,象徵著皇權至高無上,午門之南乃是端門,象徵著皇權的公允端正,在端午二門之間,御道之畔,強烈的壓迫感讓這些之前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倭寇幾近窒息。

午門外廣場獨特的三面包圍的設計形成了一個非常良好的聚音效果,在平時午門頒詔時使午門廣場的每一名官員都可以比較清楚的聽到城樓上的聖旨,而這一次的旨意並不是由內官代皇帝頒佈的,而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親自下達的。在一片肅靜中,萬曆皇帝親口向文武百官下旨曰:“拿去”!

“拿去”!二字由近及遠,皇帝身邊的勳戚大臣隨之附吼:“拿去”!近處的群臣,將士也隨之傳應,由兩人變四人,由四人變八人,自午門由上而下,直至守衛於午門前的三百六十名金吾將軍齊聲應和,聲震如雷,天威赫赫,倭囚早已嚇得魂不附體,癱臥在地。最終六十一名倭寇全部交付所司正法,砍下來的敵人的頭顱傳送天下。同日,萬曆帝接受百官朝賀,祭告郊廟,遣公徐文璧、侯陳良弼、駙馬都尉許從誠各行禮,收回酺醢果酒頒賜輔臣(把獻祭祖先的果酒都分賜給了內閣官員們)。次月(萬曆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戌),頒《平倭詔》詔告天下。

詔曰: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兇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盪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諮爾多方,宜悉朕意。

明神宗平定倭亂後,以此詔告天下,由此奠定了東亞三百年的穩定格局。清末民國,內戰不止,國家衰敗,又給了倭寇機會,侵我山河,屠我百姓,我們的先輩以英勇之軀再一次擊敗了日本法西斯野心狼,但倭寇對我華夏傷害之深,國人當永世不忘。至今日本抱著美國大腿,企圖圍堵中國,不承認歷史錯誤,但以今日華夏之繁盛,國力之強大,還真盼著日本再生不軌之心。如若再犯中華,必將俘倭首於城下,新仇舊恨一雪前恥。

參考資料:《明神宗實錄》

《湧幢小品》

《明會典》

《明集禮》

5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孫權9歲時,其父親孫堅去世,為何妹妹孫尚香比孫權小1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