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我國曆史上佔有重要的角色的朝代,那時候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歷經了十八位帝王。重教育、重科學,經濟發展飛速,官員政治立場明確,沒有很嚴重的濫權的情況,在諸多的帝王當中其中有一位帝王,文韜武略、才學算不上太頂尖,但是他謙遜有禮,讓天下有才之人願意追隨著他,共同成就一番事業。他就是宋仁宗趙禎,坊間對他的傳聞有很多,“狸貓換太子”的典故,也是出自於這位主角的,至今人們都用這段典故比喻一些人和事。
一代明君,宋朝皇帝趙禎宋朝年間非常的重視文化素養,尤其是在北宋時代,出現的有名的文人非常的多,這也是因為當時的國家推崇教育,使得很多的有志之士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北宋的仁宗皇帝就是一個把文化教育看的很重的人,仁宗皇帝趙禎原名叫趙受益,那時候他還不是帝王的人選,只是一個王爺,因為當時的皇后劉氏膝下無子,才將趙受益接到身邊過繼給自己當兒子,皇后的兒子即為嫡子,理當繼承大統,所以很自然的他就成為了皇太子,改名為趙禎。
趙禎在十三歲的時候繼承帝王,因為年紀尚小空有帝王的虛名和頭銜,實權卻是控制在自己的母親劉氏手裡,自己就算有很多的抱負理想,也只能埋在心中,直到明道二年,劉太后去世,自己才正式的開始親政,仁宗皇帝生性溫和,平易近人,不會擺帝王的架子,積極接納大臣們的意見。
有一次自己的寵妃張氏,想讓自己的親戚求個官職,正在大殿上準備宣佈此事時,卻遭到了反對,首當其衝的就是我們熟悉的一位大臣,包拯,包拯的鐵面無私,不畏強權的種種事蹟到現在都廣為流傳,一聽趙禎要任命貴妃的叔父張氏為節度使,立馬聯合其他言官一起阻撓,趙禎不解,他認為節度使並非多大的官,為何反對的如此激烈,包拯即說:“節度使,在當時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都有做過,乃重要職位,不能隨便任之”,包拯說時情緒激動,甚至唾沫飛星,都濺到了趙禎的臉上,趙禎都沒有生氣,依然的接受了包拯等人的諫言。
趙禎即位後也是對現有的體系有很多的不滿,一直勵志於改革,經過幾番的考察和商討,終於確定了改革的方案,自己也勵志一定要改革成功,慶曆三年的時候,他任命范仲淹為參事,提拔了歐陽修、餘靖、王素、蔡襄為四大諫官,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新的改革舉措頒佈全國各地,但是這一舉動因為侵犯了很多皇室貴族的利益,所以很快一系列針對他們的舉措也進行著,各項新政也慢慢的逐個被廢,這也為後來的改革留下了有經驗的伏筆。
良方良策,為大宋的安定做出重大貢獻仁宗皇帝對自己要求甚高,一直都是低調節儉從事,也不會濫用自己的權力,對文人是極其的尊重,對文化事業也是不遺餘力的支援,趙禎在位時期,圖書庫房內藏書並不多,卻非常的雜亂不全,於是趙禎下令讓人重修館內藏書,並且要對藏書進行編號、整理清楚,還頒佈旨意,發動官員、民間文人的力量,找尋有價值的書籍並獻上,這一舉動在許多有才之士的人中傳開,以當時有名的就有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人,紛紛的響應獻書。一時間館內的藏書變得豐富有序起來。趙禎後又下令編撰《嘉祐搜訪闕書錄》1卷。
重視文化的同時,趙禎還很重視軍事力量,那時候對北宋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於西夏國,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不顧當時的和談協議,執意要想要與北宋開戰,經過多次的戰役,雖然西夏是多次連勝,但也國力不支,於是趙禎派人前去和談,希望百姓再不受戰亂之苦,歷經多次的和談商討,最終在1044年十月簽訂了和平的協議,史稱“慶曆合議”,讓北宋享受了半個世紀的和平。於是在編撰書籍的時候,趙禎還下令讓人撰寫兵書,這是一部規模巨大,內容廣闊又細緻的一本兵書,很詳細的記載著宋朝以前的武器的製作工藝,兵法運用,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研究價值,對之後的戰事也很有幫助。
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命脈,趙禎在位期間,大力發展經濟基礎,在和平年間,頒佈了多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讓那個時期的經濟飛速的發展,為了方便攜帶,1023年天聖元年,設定了益州交子務,開始發行交子,也就是紙幣。不僅如此,趙禎還對新發明很感興趣,有古書記載了趙禎時期發現了當時發明的蓮花漏也就是現在的計時器,還有方向距離指示記錄本,記錄方向和車輛駛過的距離。
一個國家的興衰,它的醫療也是很重要的。仁宗趙禎在對待醫療方面,是非常的重視,那時候的醫者繁多,技法有高有低,針灸在那個年代很流行,不管是輕疾還是重疾,都會用到針灸,但是人體的穴位之重要,稍有不慎就會釀成人命,前人記錄的針灸技法描述不清,於是趙禎命人將針灸技藝規範,以免誤導後世,後就有了王惟為主指導的針灸銅人為例,詳細的標註了人體的穴位,同時王惟還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銅人相匹配,更令人易懂,也對人們後來的醫療做了重大的貢獻。
結語在仁宗的治理下,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這一切都是仁宗趙禎的功績,但他也並非完人,也有犯錯的時候,只是我們經常說到功大於過,如果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帝王,在老百姓的心中,那就是好帝王,功與過,後人的自有評說,做好自己覺得對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他就是趙禎,心心念念都是為了百姓的趙禎,就是讓宋朝輝煌了四十年的趙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