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日本,是位於東亞太平洋西岸的一島國,自古便是中國的近鄰,自其誕生以來便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但是,走出貧瘠的海島,進佔廣袤富饒的內陸一直都是日本難以放棄的野心。自公元三世紀以來,日本境內出現了大和國,真正開始走上了文明道路,同時也開始向外的擴張,而正處於所謂“三國分裂”的朝鮮半島便是其“踏板”……

一,歷史背景

□中國正處於大唐盛世

公元七世紀中葉,繼唐太宗李世民的開疆擴土和貞觀之治的餘熱,唐高宗秉承父親的遺志,開創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

唐朝開元時期宰相張九齡曾言:“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以及唐朝著名詩人韋應物的《登高望洛城作》: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無一不描述了大唐盛世,萬國來朝的景象。

此時,唐朝的兵力亦達到頂峰。以均田制的農戶為基礎,實行更加完善的府兵制,於天下各道、州、縣要衝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衝府。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共計軍卒七十餘萬,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這便是常備軍。除此之外,還有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做為拱衛帝都的皇室禁軍,他們可以遠溯到唐高祖自太原起兵時追隨後自願留宿的親軍,每軍編制約二萬,年代久遠,皆以其子承父職,又稱世襲父子兵,其忠心與素質自然不用多說。

唐朝的軍事器械也屬當世最強。據《太白陰經》所載:唐軍的一個標準軍團應該包括步兵12500人,騎兵5000—6000,輜重兵1000—2000,約兩萬人馬。其中甲兵七千餘人,大多裝備“明光鎧”,這種鎧甲始見於三國時期曹植所做《先帝賜臣鎧表》,在南北朝至唐時期流行,特點是甲片拋光,有兩片板狀護胸,防禦力很強。在甲兵之中還有兩千陌刀兵,所謂陌刀屬“唐刀四制”的一種,威力強大,可斬斷戰馬身軀。

此外,唐朝的海上戰船也十分強大,史載“船上建樓三重,列女墻、戰格,樹幡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汁,狀如城壘。忽遇暴風,人力莫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為水軍不可不設,以成形勢。”

□日本正在進行大化改新

在隋朝時期,已步入“飛鳥時期”的準封建國家日本便派遣使者到中原學習,他們可能是通過當時朝鮮半島的百濟、新羅等國瞭解到中原皇朝的,畢竟在那一時期朝鮮半島曾多次與日本四島作戰。

派遣到中原的日本使者震驚於隋朝的繁華與強大,便悉心學習起來,回到國內後,呈報給當時的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自此愈發決定要依託隋制而改革,但首先,他要除掉嚴重威脅皇權的蘇我蝦夷、蘇我入鹿父子。經過一系列密謀,蘇我入鹿血濺朝堂,蘇我氏被連根拔除。

之後,天智天皇便開始了名為“大化改新”的變法運動,包括廢除土地私有、建立行政體系、完善戶籍制度等,這近一步促進了日本向封建國家的邁進。

□朝鮮半島正陷入所謂的“三國時代”

公元七世紀之前,高句麗、新羅、百濟激戰正酣,但到中期之後,在唐軍的打擊下,高句麗與百濟逐漸敗下陣來。(詳見以前文章《遼東故曲——探秘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

而百濟被攻破之後,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二,戰爭經過與評價

公元663年,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展開了激烈海戰。

當時,唐朝主將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雖然倭濟聯軍在人數和戰船的數量上遠多於唐新聯軍,但在兵員素質、裝備和戰船體積、質量等方面唐軍又更勝之。

劉仁軌在短暫接觸之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唐朝、新羅聯軍取得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2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歐多克斯的生平,柏拉圖,“學院”的來歷,歷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