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的年末,一戰剛剛結束,在酷寒的天氣裡瑟瑟發抖的,除了飢寒交迫的難民,還有一個個分崩離析的帝國。
奧斯曼帝國蘇丹被迫離開土耳其
而境況最危險的,就是被列強嘲諷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投降——一場鯨吞奧斯曼帝國的列強盛宴一戰時期,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這裡的因素有很多:奧斯曼和俄羅斯的幾百年世仇使得俄奧兩國不可能在一個陣營裡,在奧斯曼帝國掌權的青年黨人幾乎都是忠誠的德粉,他們不僅在德國學習,德國的軍事顧問更是深刻影響了奧斯曼帝國軍隊,而英國擅自扣押奧斯曼帝國下血本訂購的兩艘戰列艦,更是將奧斯曼帝國直接推向了德國一方。
而僅僅在半個世紀前的克里米亞戰爭,英國人和法國人還在與奧斯曼帝國並肩作戰,英法兩國在漫長的戰爭中死傷超過20萬人。
一戰的過程,奧斯曼不算主角之一,其戰場也主要在帝國以及周邊區域,但是,甭管奧斯曼軍隊如何表現,到了戰爭後期,協約國軍隊的秋後算賬就不請自來了。
1917年到1918年秋,英國佔領了幾乎整個阿拉伯半島,即將攻入小亞細亞半島,歐洲方面,協約國軍隊也蓄勢待發,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失去了昔日9成以上的土地,生死存亡之際,蘇丹政府不得不在1918年10月30日宣佈投降,並與協約國簽署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簽署後,英法意等協約國迅速開進奧斯曼帝國,英國的軍艦佔領了從黑海到地中海的海峽通道,並控制了伊斯坦布林等戰略要地,法國佔領了小亞細亞西南部的阿達納等多個地區,義大利進佔了北非的利比亞,並佔據了小亞細亞南部的部分地區。
對此,奧斯曼軍隊卻無能為力,按照停戰協定,帝國軍隊被就地解散,軍艦被協約國沒收,帝國已經無力再進行任何抵抗。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成了列強案板上的肉,被隨意切分。
為了進一步削弱土耳其,英國提出了幾乎要把奧斯曼帝國徹底肢解的要求: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領土以及海峽由國際共管,奧斯曼只保留小亞細亞半島本土,協約國軍隊有權佔領奧斯曼帝國的任何(軍事性質)地方。
接下來,1920年中,奧斯曼蘇丹政府被迫同意了協約國提出的《色佛爾條約》,按照條約,奧斯曼帝國正式失去了所有的海外領地,只保留小亞細亞半島本部,伊斯坦布林和海峽也只保有名義上的主權,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所有島嶼歸屬希臘。
希臘的復仇——土耳其生死存亡的關鍵考驗《色佛爾條約》簽訂,希臘民眾舉國歡慶,在英國人的“鼓勵”下,希臘國王和政府迅速就組織了數萬大軍前往土耳其“接收”了。
希臘人和土耳其人,那真是不折不扣的百年世仇,作為歐洲文明的搖籃,希臘對於西方來說,不亞於聖城一般的存在,但就這麼神聖的地方,卻被奧斯曼帝國(歐洲人看來異教徒)統治了400多年,直到1821年才獲得了獨立,對希臘人來說,伊斯坦布林、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區、海峽地區這些都是昔日希臘文明時代的故地,是失地,現在,協約國把這些地兒以條約的形式判給了希臘,這正是希臘收復故土的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當然,心中對土耳其充滿滿腔仇恨的希臘人,“收復失地”的目標絕不僅僅就只限於條約規定的地區。
一開始,希臘軍隊在小亞細亞半島勢如破竹,幾乎入無人之境,佔領了土耳其大片土地,這倒也不是希臘軍隊戰鬥力有多強,實在是被肢解後的土耳其,軍隊解散之後,根本就沒有可以抵抗的軍事力量,而蘇丹政府在簽署協議之後也成了千夫所指,徹底喪失了民眾的擁護和信任,土耳其變得一盤散沙,也無法組織對希臘軍隊的有效抵抗。
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的國父——凱末爾上場了。
早在條約洽談時,在一戰中戰功赫赫的軍事將領凱末爾憑藉威望和人氣就在安卡拉組織了國民議會,與伊斯坦布林的蘇丹政府分庭抗禮,後來凱末爾宣佈自己的國民議會政府是土耳其的唯一合法政府,拒不承認蘇丹政府簽署的任何協議,也不遵循蘇丹的任何法令,面對希臘軍隊的強大攻勢,凱末爾大力組織軍隊進行抵抗。
1921年初,凱末爾終於組織起一支上萬人的軍隊(以退伍的一戰老兵為主),第一次與希臘軍隊展開正面較量,雖然對面的希臘軍隊有6萬人,但是土耳其老兵個個經驗豐富,且作戰勇猛,又佔據了主場優勢,在經過激烈的戰鬥後,這支土耳其軍隊居然打退了6萬希臘人的攻勢。
在此後的大半年時間裡,凱末爾領導的土軍和希臘軍隊展開了多次較量,各有得失,而協約國列強們則在周圍伺機而動,只要凱末爾打不下去,土耳其就會迅速的亡國。
1921年8月,雙方迎來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薩卡里亞戰役,此番戰役,希臘軍隊集結了全部7.5萬精銳力量,而土軍則集結了5.5萬人,希臘軍隊的武器裝備也要好於土軍,從8月中旬開始,雙方整整激戰22個晝夜,土軍在凱末爾指揮下,擊退希軍上百次進攻。
在戰役中,凱末爾向全軍發出了背水一戰的號召:防線是沒有的,我們只有血肉的防線。
戰役期間,凱末爾的肋骨被流彈打斷,但他依然堅持到了最後勝利。
經過此番戰役,土耳其軍隊完全掌控了戰場的主動權,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希臘軍隊被全部驅逐出土耳其。
共和國的建立——現代土耳其的自我救贖1920年,彼時的奧斯曼帝國面臨亡國滅種的極大危機,色佛爾條約把奧斯曼帝國的悲慘命運“法律化”,而經歷了凱末爾領導的救亡圖存之戰,終於迫使列強不得不重新審視新生的共和國。
1923年,土耳其和協約國重新簽訂了洛桑條約,最終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土耳其放棄了奧斯曼帝國的中東、北非等傳統領地,保有了小亞細亞、伊斯坦布林歐洲部分、海峽區域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把一個奧斯曼帝國改造成了一個世俗的現代的共和國。
當然,冷戰結束以來,隨著世界格局和地緣政治的不斷演變,土耳其也開始逐漸把手伸向昔日的中東、北非領地,昔日的奧斯曼帝國故地上,土耳其的軍隊四處征戰,奧斯曼帝國的迷夢,正在不斷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