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咱們的“史話”故事講到周桓王十四年(即魯桓公六年)以來,“閒敘”一直圍繞著幾場戰事在為大家展開話題,似乎這一年除了戰爭就沒發生過其他事情了。但事實上,這個戰亂不斷的一年,也是有一悲、一喜兩件戰爭以外的事兒被史書記錄了下來。只不過,這兩件事兒並不是發生在同一個國家裡(“一悲”發生於陳國,“一喜”發生在魯國),因此咱們還得分開來講述。可“一悲一喜”咱們到底要先說哪一個呢?在下想先從“悲傷”的事兒講起。因為,陳國這件事兒緊挨著上次所述的鄭國大公子拒婚的故事,且在魯國“一喜”事件之前。所以,按照時間順序來看的話,咱們需要先去陳國走這一遭。
那陳國所遇到的“悲傷”事兒到底是什麼呢?這便是前不久(即魯桓公五年)剛剛篡奪了國君之位的陳佗,自己也被人殺了。按說這樣一個謀害了自己兄長和侄兒的人被殺也是死有餘辜,沒什麼好替他難過的。的確,在下也認為陳佗其人不值得可憐,因此我特意給悲傷一詞加上了引號,來表明立場。但這個篡位者的死因實在是有些特別(或者說蹊蹺),所以,鄙人就想圍繞陳佗之死這個話題,給大家好好敘上一敘。
被人殺害了的篡位者——陳佗
1、《春秋》寫出了陳佗被何人所害,卻未告知其死因說到篡位者陳佗被殺,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不是也會認為殺害五父(即陳佗,乃是他的字)的刺客,乃桓公媯鮑一脈的人呢?從歷史的程序上來看,也的確很像這種情況。因為陳佗死後,陳國即位之人正是陳桓公的兒子、媯免的弟弟媯躍(即陳厲公),說明媯鮑一族又奪回了國家的控制權。
可是,這看上去明擺的事實,卻被《春秋》打破了。因為,書中明確記載了殺害陳佗的人並不是媯躍,而是“蔡人”,且從這個稱呼來看,“蔡人”明顯指的就是蔡國的人。那他們為何要殺害陳國當時的國君呢?另外他們又是怎麼完成刺殺陳佗的行動呢?很遺憾,魯國的史官們並沒有給出答案,咱們還需查詢其他的史料。
魯國史官沒有寫明蔡人殺陳佗的原因
2、《史記》對於陳佗被殺的描述很詳細,卻讓人物混亂不堪《春秋》只記載了陳佗被蔡人殺害的結果,卻沒有具體說明其被殺的原因和經過。所以在下想到應該去翻翻《史記·陳杞世家》,看看太史公對此有何補充。這一翻果然收穫不小,司馬遷確實為陳佗之死補充了大量的資料。
《史記》寫到,陳佗之所以死於蔡人之手,實在是他自作自受。因為,陳佗其人不僅十分好色,還經常跑去蔡國為所欲為,引起了蔡人的不滿。因此,陳桓公倖存下來的三個兒子媯躍、媯林、媯杵臼針對陳佗這個特點,與蔡國人合謀選了一位美女誘騙叔叔再次來到蔡國,並趁機殺了他。
看過了這樣的記載,似乎是真相大白了。太史公不僅寫明瞭陳佗被殺的原因及過程,還解釋清楚了媯躍為何能奪回國君之位,實在要感謝他老人家一下。但再仔細讀一讀《史記》的內容,卻發現司馬遷把整個事件中的人物全搞亂了。他不僅把“陳佗”、“五父”這同一人的兩個稱呼寫成了兩個人,還讓陳佗變成了陳厲公,使其在位時間變成了七年之久,完全與《春秋》所記不符。(注:由於“陳厲公”的稱號被太史公安在了陳佗頭上,他特意為媯躍設計了“陳利公”這樣一個稱號,真是佩服他的想象力)
太史公搞亂了人物關係,讓後人困惑不已
如此一來讓人不禁要問,司馬公連陳佗被殺事件的人物都沒搞清楚,他所記載的原因及過程還可信麼?另外,司馬公所寫的內容格外的詳細,彷彿是親眼所見一般。但他畢竟是漢朝人,距離事件發生的時間很久遠,那他又是從何處看到的呢?總不能全是他憑空想象的吧?
3、《史記》所記人物有誤,事件內容卻有憑有據正如上段提到的,司馬公在寫陳佗被殺時,將其中的人物搞得混亂不堪,讓人不禁對其所記內容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但在下要說的是,太史公或許依據他個人理解,確實把人物弄錯了一些。可他所記載的陳佗因好色被蔡人所殺的內容,卻是有憑有據,鄙人就從“春秋三傳”的《公羊傳》中找到了出處。大家可以先看看下面這段原文:
“曷為絕之?賤也。其賤奈何?外淫也。惡乎淫?淫於蔡,蔡人殺之。”
說的不正是:陳佗的統治為何會斷絕?因為他太下賤了。為何說他下賤呢?因為他在外淫亂。那他又去何處淫亂了?在蔡國,所以蔡國人要殺了他。
太史公所記內容源自《公羊傳》
這麼看來,司馬公很可能是看了《公羊傳》的記載之後,才寫下了陳佗被殺的經過。哪怕《史記》中人物稍微錯亂一些,只要捋順其中關係,還是可以拿來參考的。
4、本以為陳佗被殺原因是唯一的,《穀梁傳》卻給出不同見解按說《春秋》只記了結果沒有寫經過,而《公羊傳》替它補充了相關內容,且得到了太史公的認可和借鑑,說明陳佗由於淫亂而被蔡人所殺的這個死因是很明確的了。但同樣是“春秋三傳”中的《穀梁傳》,卻給出了與之不同的看法,讓陳佗的死因再次撲朔迷離。
穀梁先生同樣認為陳佗是在蔡國遇害的,但他並不認為五父的死跟好色有關,而是提出了陳侯由於與蔡人發生爭執才被殺的說法。至於,陳佗與蔡人在爭執什麼?《穀梁傳》也給出瞭解釋。因為陳佗喜好打獵,還跑到了蔡國去縱情射獵、搶奪獵物,遂與蔡國人發生了爭執。而蔡國人並不知道他是陳國的國君,在爭執不休的情況下,因怒殺了陳佗。
《穀梁傳》關於陳佗因爭獵而被殺的記載
大家看看,穀梁先生提出的這個說法似乎也很有道理,陳佗若真是越境打獵,還搶奪獵物的話,確實有可能在爭執中被蔡國(獵)人所殺。可問題是《公羊傳》、《穀梁傳》所給出的陳佗死因都有一定道理,到底哪一個更準確、更可信呢?咱們還得繼續找資料。
5、《左傳》看似對陳佗之死不聞不問,卻道出了事件後的本質既然“春秋三傳”中的兩傳各執一詞,無法判斷哪一方更準確。咱們不妨去翻翻另外一傳,看看《左傳》對此持什麼觀點、更支援哪一方,或許就能找到答案了。可是,當在下拿出《左傳》,翻到了魯桓公六年的記載後,驚奇地發現左丘明先生根本就沒寫陳佗被殺一事。
左丘明根本未提陳佗被殺之事
這可真是難為咱們這些後人了,本想著《左傳》支援了哪一方,哪一方提出的死因就更值得信賴一些。但他竟然對此事不聞不問,著實讓人不淡定了。莫非左先生在著書時漏看了《春秋》中“蔡人殺陳佗”這一條?還是他真的不知道陳佗是怎麼被殺的呢?
予以為,左先生很可能真的不知道陳佗到底是怎麼被蔡人殺害的,而他又不想胡亂編撰五父的死因和經過,這才選擇了省略不記。但是,大家不要以為《左傳》沒有記載五父被殺的經過,就說明左先生對此沒有想法了。其實,他在書中曾借他人之口道出了該事件的本質,只不過左丘明要藉助的這個人出現比較靠後,所以咱們要把《左傳》往後多翻幾章才行。
那要往後翻多少章呢?左丘明要道出的事件本質又是什麼呢?相信一直在看鄙人文章的朋友們應該會有印象,我在“陳國史話二”中曾摘錄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一段原文。當時在下為了解釋陳佗、五父實乃同一人,特意引用了鄭子產與晉人的一段對話,而這位鄭子產剛好就是左先生要藉助的人。子產所說的這段話中“蔡人慾立其出”一句,正是陳佗被殺事件的本質,即蔡人殺陳佗的真實目的是要扶立有他們自己血脈的後人來當陳侯。(注:陳厲公媯躍兄弟三人的母親正是蔡國女子,在《史記》中太史公也認可了陳厲公之母為蔡女的說法,只不過他誤把陳厲公當成了陳佗而已)
《左傳》關於“蔡人慾立其出”的記載
因此,綜合以上五條內容,我個人認為咱們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只需參考《春秋》和《左傳》的內容,知道陳佗是被蔡人所殺就夠了。至於另外“兩傳”孰是孰非,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無論陳佗是好色致死,還是好射獵被殺,應該都是兩位史官聽說的傳聞。而這傳聞的來源嘛,恐怕就是陳厲公媯躍即位後,給篡位者扣上的罪名。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讓兄弟三人奪回君位的舉動更富有正義感,還同時隱藏了蔡人“為立其出”的私心。
【關鍵詞雲圖簡史】
本文關鍵詞:陳佗之死、春秋、蔡人殺佗、史記、公羊傳、佗好色被殺、穀梁傳、佗好獵被殺、左傳、不記經過,道出本質、蔡人立其出。
關鍵詞雲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