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避諱”是中國古代特有制度之一,簡單點來說,就是皇帝的名字,除了他自己,其他人提也不能提,用也不能用,一定要用,就只能缺最後一筆,或用其他字代替。“避諱”一般是避名,不需要避姓。如果皇帝是雙名(例如明朝皇帝)單個字不用避,兩字連用則要避。

這項封建王朝的特權,在太平天國也有實行,甚至可以說發揚光大,貫穿始終!涵蓋面比起歷朝歷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形成了一幕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

在金田起義之後不久,南王馮雲山在制訂早期典章制度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確立各項避諱制度,但因為沒有一定的標準,各地執行情況不一致。後來那位號稱“志同南王”的幹王洪仁玕,在主理朝政後,以他自己的名義頒佈出版了紅標頭檔案《欽定敬避字樣》,強化太平天國的避諱制度與“違禁文字”名單。

這份名單裡邊明確規定避諱字五十七個,禁用字十二個,共計六十九個。所有太平天國臣下、屬地都要按章改名字、改地名、改一切違禁字!如果違反了,《欽定敬避字樣》上邊寫得明明白白,違禁是犯天條的,犯天條要判重罪、死罪。

“各宜凜遵敬避,以見朝拱尊敬之意,不得引用誤書,致有褻瀆”“仰樂爾大小官員及文人書士等,各宜銘心刻骨,並存席右,以便觸目警心,不致偶有差錯。”

看上去,六十九個字佔漢字總數其實很少,但這當中極大多數是民間極常用字!要避諱,民間實在相當不方便!

規定要“敬避”的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和宗教有關的字,如皇上帝、基督、耶穌、天主等等。按照太平天國官方認定的聖經舊約版本,“天父上主皇上帝”名叫“爺火華”,因此“敬避”的頭三個字就是“爺”“火”和“華”!“爺”字只在稱“天父”時可以用,火字則“凡用以煷、夥、夥、炎等字代”,“華”字改用“花”字。

與之對比,清朝嘉慶皇帝本名永琰,但因為永字是民間常用字,考慮到避諱會造成民間極不方便,於是在登基時候改成同音生僻字“顒”。

“火”還是五行之一,太平天國的將軍、監軍用五行加數字編排,本應是“火一正將軍”都要寫作“炎一正將軍”。在洪仁玕自己的著作中,也把“火輪船”寫成“炎輪船”。

第二類要避諱的字,則是洪秀全父子的全名,還有東西南北翼王的名字。

除了洪秀全宗親,太平天國內其他人都不準姓洪!保王洪容海加入太平軍的時候改姓“童”,投降清軍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姓改回來。大將曾天養因為天王次子叫洪天曾,“曾”“天”都要避,一度改姓換名叫“永添養”。天王三子四子分別叫洪天光、洪天明,太平天國在最後幾年,也就沒有了“光明”。

除了不能姓洪,太平天國也不能姓王!在中國排前幾名的大姓,在天朝內完全消失!

《欽定敬避字樣》裡說道:

“蓋開闢天父天兄天王幼主方是君是王也,如東西王或稱本東西王,自信勇王(注:信王洪仁發、勇王洪仁達,二人均為洪秀全兄長,也就是之前的安王、福王,後來再封王爵)以下或稱列王,不得單稱王字。王乃天日也。”

洪秀全的母家是廣西貴縣賜谷村王家,天王表兄王盛均全族積極參與拜上帝會運動,算是“老革命家族”,但沒有例外,全家都改姓黃!後來追封為覲王的黃為正,就是洪秀全的表侄,原名王維正。

除了姓不得用“王”,中國歷史裡的帝王,凡涉及“王”字也要改,要降一級變成侯字、相字,或在王字邊加犬旁改為狂字,如洪秀全欽定《孟子》刪改本,有“孟某見梁惠相”以及“周文狂、周武狂”等字樣。

其他首義五王的避諱,舉幾個例,燕王秦日綱原名秦日昌,名醫補天侯李俊良原名李俊昌,都是為避北王名諱。李開芳改李來芳,則是因為翼王石達開,有個開字。東王楊秀清因為是個孤兒,為了壯大楊姓家族,特意招了十幾個楊姓認作自己的“東王宗”,允許他們使用“清”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輔王楊輔清,本名楊金生。

除了避諱,洪秀全也喜歡賜名,最著名的就是李秀成,整個太平天國,就只有洪秀全、楊秀清與李秀成可以用“秀”字(其餘“秀”字必須改為“繡”),這是為了告訴天下人,他對“忠王榮千歲”的器重。

另外,太平天國避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加有減,後期由於天京事變和石達開出走,昌、開這些原本避諱的字也不用避了,李俊昌、李開芳也因此恢復了本名。洪天曾早死,原來改姓“永”的太平軍將領曾天浩、曾天養、曾水源等,也可以認祖歸宗。

因為滿洲貴族都是兩個字的單名,為了避免名字看上去像是滿洲子弟,太平天國在後期還有一項奇怪規定,人名不準起兩個字,必須起夠三個字!韋昌輝的兩個兄弟韋賓、韋俊改名為韋志賓、韋志俊。捻軍大首領龔得,也被太平天國寫作“龔得樹”,任柱則改名成“任化邦”。

最後一類要避的,還有一些不吉利的字,太平天國曆法上的天干地支用字,有幾個被改掉,就是基於這個原因,“醜”改“好”,“卯”改“榮”,“亥”改“開”等等。例如太平天國辛開元年,就是辛亥年,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從稱呼中看十大元帥的軍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