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從夏朝至清末,期間歷經了多次的王朝更迭,江山易主。而這其中有一個朝代被後世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富強,文化最繁榮,科技發明最多的一個朝代,詩人柳永也曾用“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來形容這一時期的一派繁華之景。或許真的是人無完人,國無完國,無奈它卻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慫”的一個朝代,在戰場上屢戰屢敗,軍事實力實在令人堪憂。
這個國家你們猜到它是誰了嗎?它正是百花齊放,但卻文盛武衰的宋朝。要談及宋朝,那就要將其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北宋從960年-1127年,享年167年,南宋從1127年-1279年,享年152年,即整個宋朝歷經了長達的319年的風雨飄搖,這一期間的宋朝不斷遭受外族勢力的入侵和騷擾,軍事實力相當羸弱,跪著求活了三百餘年,曾經的宋朝為何就這麼軟弱可欺?
很諷刺的是,這樣一個經濟,軍事發展極為不平衡的朝代,在建國之初卻也正是憑藉著自己的軍事實力打來的天下。曾經的宋太祖趙匡胤就作為一名武將出生,而後積極投身於行伍,憑藉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和一身孤膽,不但成為了禁軍的最高統帥,後來還發動了“陳橋兵變”,從此黃袍加身,走向人生巔峰。但也正因如此,此後成為萬人之上,受世人敬仰的趙匡胤開始對武將感到忌憚,擔心將來的某一天自己手下的武將也一樣起兵造反,因此武將成為了他的一個心腹大患,使其夜不能寐。
於是他開始逐漸疏遠武將,武將被處處設限,權力被架空,作為一個宋朝將軍,連調動軍隊的權利都沒有,想想能有多憋屈。與此同時,趙匡胤積極的進行著宋朝軍事制度的改革,比如一則“更戍法”,要求將領,士兵們的崗位時常被調換,以避免將領和士兵們的關係太過親近,如此一來,使得後來宋朝計程車兵們都變得將不知兵,兵不知將。
此外,趙匡胤還提出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政策,使得宋朝文官得到了極大的信任和重用,文官地位顯著提升,走上仕途之路,似乎成為了唯一能改變人生,實現理想抱負的機會,於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也開始紛紛棄武從文。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宋朝開始在經濟,文化,科技,藝術等領域能夠快速發展起來,而軍事領域的發展卻踟躕不前。但是宋朝真的就沒有武將了嗎?其實也是有的,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精忠報國的岳飛,捨生取義的文天祥,起義反金的辛棄疾等等,但無奈他們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卻依舊壯志難酬,鬱鬱而終。
眼看著,宋朝經濟越發繁榮富足,軍事實力卻很弱,這樣的宋朝儼然成為了周圍一直在虎視眈眈的外族軍隊眼中的“肥肉”,於是,周邊的小國都開始躁動,遼國,金國,西夏,蒙古國等不斷騷擾宋朝邊境,在開戰的邊緣不斷試探,都想要從宋朝分得一杯羹。在這一期間,宋朝朝廷無論戰況如何,勝況幾何,對待戰爭總是保持著消極防禦的態度,而朝堂上的文官也分兩派,主戰派和主和派,雖然都是文官,但凡是主張進攻反擊的主戰派官員都無一例外的會遭到批判,致使宋朝如待宰羔羊一般,軟弱可欺,只知一味求和,簽訂各種割地賠款的條約,以此來終結戰爭。
長此以往,不僅沒有讓宋朝得到應有的安寧,反倒助漲了北方少數民族的野心,周邊的外族入侵之勢愈演愈烈,反正宋朝打不還手,那就多打幾次,還能從宋朝那裡討來更多的好處。前文我們提到宋朝的經濟空前繁榮,但是縱使國力再富足,唇亡齒寒,常年的外亂不斷,使得宋朝國力被極大的消耗掉,國家綜合國力不濟,軍隊淪為擺設,行軍打仗毫無士氣可言,面對外部侵略的力量越發失去了抗爭的勇氣和信心,入侵,割地,賠款,又入侵,如此惡性迴圈下去,從經歷了靖康之恥的北宋,到被蒙古鐵騎踐踏的南宋,宋朝終究難逃被滅亡的悲劇,但或許亡國的命運,從當初領導者的決策失誤開始就已經被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