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彭德懷、徐向前、羅榮桓都能當東野司令,為何毛主席最終選林彪?

中華人民的偉大抗日戰爭,是以蘇聯出兵東北結束的,日軍被蓋上最後一塊棺材板的同時,開國將帥們的眼睛開始盯著東北——誰能成為東北戰場的統治者,就能掌握整個解放戰爭的最終命運。

得東北者得天下,這是國共兩黨的共識,但是對於東北戰場的選將,毛主席比蔣介石不知道英明瞭多少倍。

中國東北,面積11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0%以上。再加上張作霖、日本關東軍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東北已經成為中國工業的橋頭堡,全國70%的重工業都在東北。東北強悍的糧食產量,也讓他有能力支撐起一支數百萬的大軍。中國研究者認為:“東北存亡,實中國安危所繫。中國的生存保障乃在於中國之東北,可以說,東北為中國之生命線'”。

這就是,抗戰勝利後八路軍一定要爭奪東北,以及解放戰爭後共和國一定要打響抗美援朝戰爭的真正原因——東北不安,全國震動!

最先向毛主席提出挺進東北計劃的是開國大將黃克誠。黃克誠在抗日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了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縱隊政委,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蘇北區黨委書記。八路軍第五縱隊一路南下,在蘇北與新四軍會師,這就是黃克誠的功勞。黃克誠作為新四軍第三師,掌握著連線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關鍵力量。這種戰略前沿的經歷、大兵團轉戰的經驗,讓黃克誠第一時間就意識到,解放戰爭的勝負手,就在東北戰場的爭奪上。

所以,黃克誠所帶領的新四軍第三師,實際上就成了挺進東北的最主要部隊。

但是,毛主席深知,黃克誠的資歷、戰功、威信,都遠遠不足以擔任一個戰略區兵團的總司令,將來成立東北軍區,一把手不可能是黃克誠。

黃克誠曾參加湘南起義和井岡山斗爭,長期以來擔任軍事主官的經歷並不多。整個紅軍時期,一直擔任了團長、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軍團政治部主任等職務。抗戰後期大放異彩,成為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和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可是在戰場上的實戰經歷是遠遠不足的。

毛主席要向點將,必須找一個資歷高出黃克誠一個層級、曾經擔任過一個戰略區司令的人。

也就是說,想要擔任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司令,必須是紅軍軍團長以上職務,或者是八路軍師長、新四軍軍長或一級軍區司令這樣的方面軍大員不可。

按照這個標準,毛主席點將的選項,其實並不多了。

紅軍時期我軍的8個軍團長和3個方面軍總指揮分別是:

l 紅一方面軍——朱德。

l 紅二方面軍——賀龍。

l 紅四方面軍——徐向前。

l 紅一軍團林彪,

l 紅二軍團賀龍,

l 紅三軍團彭德懷、

l 紅五軍團蕭勁光、

l 紅六軍團肖克、

l 紅七軍團尋淮洲、

l 紅八軍團周昆、

l 紅九軍團羅炳輝、

l 紅十軍團劉疇西、

l 紅十五軍團徐海東。

這些指揮員中,周昆不知所蹤,羅炳輝病逝,劉疇西尋淮洲戰死,徐海東長期病重,所以,而肖克、蕭勁光在抗戰中長期作為副職出現,並沒有出色戰功也沒有足夠資歷。

所以,單純從紅軍的軍團、方面軍這裡找,可以找到的選項有朱德、賀龍、徐向前、林彪、彭德懷。

再看解放戰爭中的主要指揮員,你會發現,只有師長副師長和一級軍區司令以上職務,有資格成為東野司令。

八路軍三個師的設定分別是

l 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委羅榮桓,

l 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副師長肖克,

l 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師長徐向前。

而高於師長的職務還有5個集團軍級的指揮員,分別是朱德總指揮、彭德懷副總指揮、葉劍英參謀長、左權副參謀長、任弼時政治部主任。

八路軍三個師的師長和副師長,都有機會成為八路軍的一級軍區司令,只不過,一些人沒有把握好機會。以至於到了抗戰後期,八路軍下屬的四個一級軍區分別是:

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政委關嚮應。

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副司令員肖克。

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

前面幾個師長副師長與後來的四個軍區司令相吻合的,實際上只有賀龍、劉伯承、聶榮臻、肖克、羅榮桓這幾個人。

很可惜的是,徐向前元帥本來有機會成為山東軍區司令的,但是他沒有處理好關係,最終早早失去這一機會。

1938年初,毛主席就考慮派部隊到山東去。一開始,毛主席打算派羅炳輝到山東,但是,羅炳輝擔任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不適合再做調動。最後,毛主席決定由陳光和羅榮桓率一一五師師部、陳旅主力(主力團六八五、六八六團)去山東。就這樣,115師和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為了山東地區的主要抗日力量。八路軍山東縱隊,張經武任總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總指揮,王彬任參謀長,江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2.4萬人。

為了解決山東抗日力量的整合最佳化,毛主席派出了徐向前朱瑞,在山東成立了八路軍第一縱隊,統一指揮山東蘇北的抗日力量。同時,山東軍政委員會成立,以朱瑞、徐向前、郭洪濤、陳光、羅榮桓、黎玉為委員,以朱瑞為書記,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的工作。

因為徐向前在資歷威望和工作能力,以至於不管是山東的日軍還是國軍,都習慣性把山東的八路軍稱為“徐向前部”。1940年,徐向前甚至擔任了115師師長。但是,徐向前和張經武前後離開山東到延安去,最終造成了整個山東群龍無首的狀況。

朱瑞將軍,為了統一領導,甚至要求115師代師長、羅榮桓政委休養。結果一來二去,毛主席最終決定“山東暫由陳、羅統一指揮,將來林彪去山東”。

但是,陳光和羅榮桓誰是一把手,還是有問題。1941年中央又決定讓陳光統一領導,甚至打算讓滕代遠來當115師師長。而陳光作為軍事上的主要領導,犯了一些錯誤,打了一些敗仗,羅榮桓逐漸被山東軍區上上下下所認可,最終開始主持軍事工作。

1943年,115師和山東縱隊合併,羅榮桓成為軍區司令、師長、政委一件挑,這件事才算是塵埃落定。

相對而言,另外三個軍區的領導就非常穩定了。

也許正是因為山東軍區經歷過的波折,毛主席一開始就打算讓一位有威信、有戰功的紅軍名將來指揮即將成立的東北野戰軍司令,否則在後來的鬥爭中,就會非常麻煩。

事後,毛主席回憶說,“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域性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

也就是說,毛主席處於隊伍的穩定性,一開始在東北野戰軍就安排了羅榮桓的位置。

而羅榮桓本人,則是林彪元帥多年的“最佳拍檔”。

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時,羅榮桓就在特務連工作,三灣改編後,羅榮桓從連黨代表開始,先後成為營黨代表、支隊黨代表、紅四軍政委等工作。從那時候開始,羅榮桓和林彪兩人,就是一軍一政的最好搭檔,這種局勢一直堅持到抗戰初期。

因為山東軍區的複雜狀況,當山東軍區主力北上渡海闖關東的時候,毛主席就不得不考慮,讓誰來當這個東北野戰軍司令。

首先不適合的是羅榮桓本人。

羅榮桓在山東功勞大,這一點沒有任何可以否認,但是羅榮桓擔任軍事主官的時間太短,經驗太少,遠遠沒有紅軍名將、八路軍名將的名頭,手下將官能服氣的不多,哪怕一個陳光也讓他吃不消。

同樣不適合的是徐向前。徐向前當了一年山東軍政一把手,成績也非常優秀,但是有一個問題是,徐向前和彭德懷元帥一樣,都是純粹的軍人,考慮問題難免僅考慮軍事層面,很多方面顧及不到。典型是,徐向前在山東,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有時候聽彭德懷八路軍前線指揮部的,有時候聽毛主席中央軍委的。再加上徐向前紅四方面軍的背景,用起來難免有些不順手。

徐向前不合適,彭德懷自然也是。毛主席用兵,向來強調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可是彭德懷的剛猛作風,難免與這種思想相違背。尤其是整風運動和中共七大,彭老總收到黨內的批評很多,基本集中在百團大戰後期的關家堖戰役。彭老總受到大量批評,自然不可能再去擔任東野司令了。

同樣不適合的,是另外三個軍區司令。

賀龍元帥在晉綏軍區,與肖克、王震等下屬關係不好,一度鬧到中央,讓賀龍到不熟悉的東北去,怕是更難開展工作。

劉伯承元帥,在晉冀魯豫軍區工作開展很好,而且會是將來經略中原的主力,不能離開。

晉察冀軍區的聶榮臻元帥,開闢敵後根據地有功,但是擔任軍事主官機會太少,經驗太少,還是不適合。

所以,最終最適合到東北當野戰軍司令的,一個是彭德懷,一個是徐向前。

但是,毛主席最終還是選擇了林彪。

原因比較複雜,主要有如下幾點:

1,林彪年齡比較小,是主席一手提拔起來的,在軍事上戰略上可塑性比較強。毛主席對林彪的“偏愛”不是沒有理由的。林彪這個人,在軍事上悟性很高,同時比較容易接受別人意見,這就是主席欣賞林彪的主要原因。林彪在南昌起義後曾經動搖過,後來在井岡山懷疑紅旗大不了多久,這都是這種“可塑性”的表現。第五次反圍剿,林彪也屈從博古李德搞“短促突擊”,長征中也懷疑主席四渡赤水的問題,可是主席僅僅就是一句“你個娃娃懂什麼”就過去了。這一切,證明了主席和林彪的交流溝通,始終處在比較良性的通道中,不會有互相之間的偏見。這種溝通順暢的方面軍司令,無疑是中央軍委最需要的。

2,羅榮桓元帥帶著山東軍區主力先行一步,林彪是羅榮桓最好的搭檔。剛才也說過了,挺進東北的主力是山東軍區,為東北提供原始股兵員的也是山東軍區,而羅榮桓就是經營山東軍區的人。這意味著,羅榮桓到東北去是既定方案,而林彪,恰好最適合和羅榮桓當搭檔。

3,林彪長期擔任紅軍主力團、主力軍、主力軍團的指揮官,是中央紅軍最優秀的指揮員,也是毛主席最信任的指揮員,東北野戰軍這支最大的解放軍隊伍,教給林彪,毛主席最放心。相對而言,彭德懷在整風運動和七大中的表現,確實有些讓人犯嘀咕。而徐向前元帥的四方面軍背景,也是有所隔閡的。

總而言之,毛主席對林彪的點將,主要基於林彪的指揮才能、受信任程度等多個方面。當然,主席還透過挺進東北計劃,實現了東野這一支“土洋結合”的轉變。

山東軍區的教訓告訴我們,本土起義自己打造的“土八路”往往有一些紀律性不足、作戰能力不足的問題,而經過長征洗禮的“老八路”,往往戰鬥力比較強,但是老八路卻人數少。如今,挺進東北,蘇聯留學歸來的“洋八路”可能會起到特殊的作用。

這一點,我們從東北野戰軍的主要將領構成中,可以看到一二。

東北野戰軍前敵委員會主要有林彪、羅榮桓、譚政、肖克、陶鑄、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你發現了,這個前委中,既有中央紅軍的,也有二四方面軍的,也有從事黨務工作的,而劉亞樓進入東野之前,只是一個普通的蘇聯紅軍上校參謀。

這種五湖四海唯才是舉的用人辦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山頭主義,讓野戰軍司令部聽黨指揮跟黨走,另一方面則可以保證軍事民主,各抒己見採用最好的軍事方案。

當然,我們從東北野戰軍後來的發展看,也不難發現東野的軍事行動,其實並不是依賴於林彪或者羅榮桓某幾個人的軍事才華,東野和中央軍委的良性互動,讓東北野戰軍形成了良好的指揮體系,即便是某一位指揮員因病因傷休養,其餘指揮員也能夠接替下來順利完成任務。

比如說,爭奪四平戰役中,林彪和毛主席意見相左,最終四平戰役打下來,大家都從實際出發,調整了自己的態度。再比如遼瀋戰役中,對於先打長春還是先打錦州問題,林彪和主席互動,更是展現出毛主席的超強指揮能力。

毛主席認為,先打錦州,關上東北大門,形成關門打狗局勢。但是,林彪卻認為,打錦州太危險,容易被斷後路,先打長春才是最好選擇。

毛主席不同意林彪看法,但是他依然尊重林彪的選擇。

最終,攻打長春受挫,林彪轉而聽取毛主席意見,毛主席表示很欣慰。

反觀同時期的蔣介石和東北各位軍政長官,即便是親信如陳誠,也沒有順暢的溝通。

一開始,老蔣讓白崇禧主持東北軍事,後來忽然換了陳誠,陳誠打了敗仗聲名狼藉,就又換了衛立煌來指揮。這些指揮官,但凡是蔣介石能信任一個重用一個,都不至於敗得那麼快,可是,蔣介石就是不信任前線指揮官,時不時飛過來指揮一下。甚至,蔣介石還要求前線指揮官嚴格按照國防部千里之外制定好的作戰方案來打仗。

這種情況直接造成了國軍內部完全沒有軍事民主,所有人都對老頭子一個人負責,最終沒有任何人負責。

杜聿明曾講過一件事。他自以為制定了一個很好地計劃,然後拿給老頭子看,老頭子看完後說可以,然後讓顧祝同去實行,顧祝同百般推脫,不願意。不是老頭子制訂的作戰方案,誰敢用?

蔣介石本來就是一個半吊子軍事家,還大包大攬要求所有人接受他的意見,焉有不敗之理?

整個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透過軍事民主,把幾十萬上百萬指戰員的智慧調動起來,創造性提出了六大軍事原則,分別是:

l 一點兩面——優勢兵力集中在一點上,至少兩面包抄敵人。

l 三三制——一個班劃分三組或者四組,三個人一個作戰小組。

l 四快一慢——準備要快,前進要快,擴張戰果要快,追擊要快,發動總攻要慢。

l 三猛戰術——猛打猛衝猛追,強調發動攻擊的出其不意。

l 四組一隊——突擊隊要成立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分工明確互相配合。

l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這些其實是東野所有指戰員的共同指揮結晶,但是,東野指揮員們發現有效,就以超強的執行力貫徹實施下去,所有人都學會,反覆練習,反覆改進。

而同時期國軍在做什麼?只要聽長官就行!

林彪的指揮才能毫無疑問是非常優秀的,但是,最終選擇林彪作為東野司令員,主席優先考慮的,還真不一定主要看指揮才能。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周在關中呆不住,秦卻在關中興起,是制度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