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長沙,長沙和平解放。
一時間,大街小巷都沸騰了,人們歡呼著迎接戰士們進城。在人群中,有一位中年男子,他朝著部隊四處張望。很顯然,他在找人。此人名叫李介侯,他在找他參軍多年的哥哥李耿侯和侄子李德深。直到隊伍都進城了,他才確定:大哥沒回來!侄子也沒回來!
無奈之下,李介侯趕回了50多公里外的湘潭老家,向74歲的父親李漱清“覆命”。到長沙來接參軍多年的大哥和侄子,是父親的命令,結果卻讓老爺子失望了。
其實這時候,李介侯心裡就已經有了不好的預感。但父親就是不肯死心,他相信等到全國都解放的那一天,大兒子和自己那乖孫子就都能回來。等了這麼多年了,他願意再等等……
1949年10月1日,當紅旗插在天安門城頭時,老爺子終於繃不住了。他四處託人打聽,卻沒有得到兒子的半點訊息。
最後,老爺子實在沒辦法,又把李介侯叫來,對他說:
給毛主席寫信!問你哥到底去哪兒了……
老爺子的話說得很清楚明瞭,但李介侯還是猶豫了。
毛主席十幾歲時,曾輟學過一段時間,那時候在小學教書的父親確實曾免費教過他一些知識。後來毛澤東20多歲在湘鄉一帶搞革命時,也經常來看望父親,每次都很謙虛地向父親請教。李介侯那時候還小,但他記得那時候父親總是和毛主席談到很晚。那時候每次父親是當著毛主席的面,讓幾個兒子多向他學習。
而那時候,幾個兄弟裡,最愛跟著毛主席學習的就是大哥李耿侯。後來大哥之所以會去搞革命,也是受到了毛主席的影響。
圖:李耿侯
雖然那時候,年輕的毛主席是很敬重父親的,但現在畢竟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日理萬機的主席,真的有時間管他家的這點小事嗎?李介侯不敢確定。
但他還是聽父親的話,給主席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簡單:第一,告知主席,父親還健在,替父親問他好;第二,問一下主席,是否知道哥哥李耿侯去哪裡了?
信寄出後,父子倆在家裡默默地等著回信。
毛澤東收到這封信時,已經是11月份了。在這段時間裡,他回了大量的信件,求職的、求照顧的都有。這些信件對毛澤東來說,其實都很好回,無非就是直接拒絕就行了,沒什麼可商量的!
可當他拿到李介侯這封信時,卻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恩師李漱清還活著,他終於如願地看到了新中國的成立,老爺子半生的心願實現了。
憂的是:毛澤東早在1928年時,就聽說李耿侯已經犧牲了,一起犧牲的還有他兒子李德深。原來,這一切恩師居然都不知情,還一直在湘潭老家苦苦地等著,等了這麼多年。
這封信,毛澤東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才好。思來想去,他才提筆,寫下了這樣一封回信:
耿侯兄自一九二八年在湘贛邊界之寧岡縣見過一面,隨即率隊返湘南以後,未再見過。傳聞殉難,似屬可信,時地則無從查問了。尊翁健在,可為慶賀,尚祈轉問候之意。
寫這封信的日期是:於1949年11月17日。署名是:毛澤東。
圖:毛澤東
這封信,是毛澤東為數不多使用了“傳聞”二字的信件。主席給人寫信時,一向喜歡告知對方準確的資訊,但這件事已經過去了21年,他也確實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到確切訊息。
對於李家的情況,毛澤東是比較熟悉的。李家是湘潭有名的書香門第,李漱清早年畢業於湘潭師範學校,後又在長沙法政學校進修過,在那時候的湘潭,他屬於最有學問的那一批人。以他的學識,在政府找個不錯的工作是很容易的,但他脾氣直,受不得官場的爾虞我詐,便回鄉以教書為生。
毛澤東之所以認識他,是因為李漱清曾在韶山李氏族校等學校執教。當時13歲的毛澤東輟學在家務農,不是他不想繼續上學,而是父親毛貽昌不讓了。毛貽昌總是希望兒子在家跟著自己做點兒小生意,在他眼裡讀書對農村人來說,沒什麼意義。
李漱清教書的李氏族校,和毛澤東家裡只有幾華里的路程。他剛到學校時,就聽說過附近一戶姓毛的人家,有個石三伢子成績很好,小小年紀就會寫詩了。
而一向喜歡偷偷跑到學校聽課的毛澤東,也聽說學校來了位城裡回來的“怪”老師。這位老師跟以往私塾的老師都不一樣,他不愛講“之乎者也”,最喜歡的就是講一些維新救國的事。別的老師,總是教同學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他卻偏偏愛講家國大事,這讓毛澤東對他很好奇。
很快,好學的毛澤東找到了李老師,向他借書,就這樣,這對師徒認識了。當李漱清得知家裡不讓毛澤東上學的事後,告訴他:
不能進學校不要緊,你可以一邊務農,一邊自學,我可以教你!
從那時候起,李漱清教毛澤東唸書就全都屬於“開小灶”的形式。毛澤東的課堂有時候就在放牛的山坡上,有時候在李漱清家裡。他們見面時,不用叫“先生早”、“先生好”,而是像朋友一樣東一句西一句的閒聊。
李漱清是個激進派,他相信要讓中國變好,只能維新救國。這些話,他沒辦法對韶山的莊稼人講,人家會當他吃飽了沒事幹,成天想著這些和柴米油鹽無關的事。但毛澤東卻很喜歡聽,李漱清講得神采飛揚,他聽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李漱清給毛澤東推薦了一本名叫《論中國有被列強瓜分之危險》的書。說實話,除了像李漱清這樣的“激進份子”,誰會給一個只讀了幾年私塾的農村娃娃推薦這樣的書?這種書,就是在長沙城裡的大學,老教授們都不見得會給學生們推薦。
但李漱清相信,哪怕沒見過外面的大世面,他這位“忘年交”學生也一樣會愛看這樣的書。果然,他想的沒錯!毛澤東讀完這本書後,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捧著書,一次一次地問老師這句是什麼意思,那句該怎麼理解。
圖:毛澤東
幾十年後,毛澤東回憶起這本書時,還清清楚楚地記得它的第一句:
嗚呼!中國其將亡矣……
有時候學習就是這麼奇怪,某一天,某一本書,某一句話,出現在你面前時,可能就會徹底改變你的想法。對毛澤東來說,這本書的這句話,他記了半輩子。
毛澤東好學的態度,讓李漱清覺得,這孩子將來必成大器。他開始認真地幫毛澤東修改作文,把在外頭學的民主思想全部教給這孩子。
李漱清意識不到,但多年後毛澤東心裡很清楚,正是這位激進派老師,給了他最早的救國啟蒙教育。所以對於這位恩師,他充滿了感激。
當然,除了感激,還有敬意。這種敬意,不只是對李老爺子一人,而是對整個李家。因為他們李家,配得上“滿門忠烈”這4個字。
此次李介侯寫信要找的大哥李耿侯,是李家長子,也是李漱清最疼愛的兒子。他和父親一樣,從小就很有才華,8歲啟蒙,寒窗苦讀10年,畢業後在稅務局工作過。後來也是不願給當局為虎作倀,所以才回了老家教書。
1925年,32歲的毛澤東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特意到湘潭看望了恩師。李漱清看到毛澤東回來了,立馬把大兒子李耿侯叫了出來,對他說:
以後你就給潤之當秘書!
大家可能還不太清楚,1925年毛澤東的處境。這一年,毛澤東的身體不太好,之所以回到韶山來,一方面是為了養病,另一方面是想要在韶山建立起一支特別支部。但因為對我黨還不夠了解,還沒什麼人願意加入。
李漱清肯讓兒子跟著他幹,對毛澤東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對其他鄉親們來說,無疑也是做了一個表率!
德高望重的李老師家都出人了,大傢伙對毛澤東無疑多了幾分信任。就這樣,李耿侯成了“韶山五傑”之一。所謂“韶山五傑”,其實就是第一屆中共韶山特別支部最早的五位成員。
圖:毛澤東
也有人告訴他:“但凡見是跟毛家兄弟幾個沾上了關係,就會有危險”。
鄉親們說的這話,確實是沒錯的。當時毛澤東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不只是湖南當地的幾個軍閥頭頭要捉毛澤東,就連省長趙恆惕都下了命令要捉他。毛澤東這次到廣州,就是從韶山扮裝成郎中才逃出來的,而妻子楊開慧也正在四處躲避追捕 。
這時候,和毛澤東扯上關係,無疑就是和當局作對。對李漱清來說,不但可能丟了教書先生這個飯碗,還有可能會掉腦袋。
但51歲的李漱清毫不猶豫,提起行李就出發了。對他來說,自己年輕時讀了那麼多年書,懷揣著那個救國夢這麼多年,今日終於有機會能派上用場了。年紀大、不安全,都不是問題,重點是終於可以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了!他很珍惜這個機會!
建國後,很多人其實都不清楚,李漱清只不過是一位鄉村老師,為何能得到毛澤東的敬重?
或許有一句話能說明白這個問題: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事業幹大了,多數人都願意出錢出力,這就是錦上添花。但當它還是星星之火時,又有幾人會相信它有朝一日真的能燎原,又有幾人願意伸出手來,護一護這小火苗。很顯然,李漱清就是那個願意相信,並願意伸出手的智者。
此後的日子裡,李漱清一直在廣州為革命盡綿薄之力,直到1927年,情況更加危險,他才被送回到湖南教書。
而他的大兒子李耿侯,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毛澤東的好幫手。後來毛澤東四處奔波,才與李耿侯分開工作了。
李耿侯沒有讓父親失望,他帶領著同志們一直在韶山一帶活動。他們組織農民上夜校,組織工人成立自衛隊,為我工農紅軍擴充了大量人員。直到1928年9月份,他和兒子李德深都不幸在戰鬥中犧牲了。
大兒子李耿侯跟著毛澤東走後,李漱清的次子李貢侯也在一年後,參加了革命。不幸的是,他也在1929年6月份犧牲了。
也就是說,為了革命,李漱清先後先去了兩個兒子,一個孫子。這是一個烈士之家,毛澤東怎能不心生敬意?所以他才會在給李家的回信中稱“尊翁健在,可為慶賀……”,一個“尊”字,其實就是對老爺子深深的敬意。
收到主席的信,74歲的李漱清終於死心了。信上的字跡,他很熟悉,確實是毛澤東親筆。對於兒子、孫子的死,他沒什麼可抱怨的。當初是他讓兒子參加革命的,在他看來,如果你家不出人,我家也不出人,又哪來的新中國。
此後,李漱清老人繼續在湘潭生活著。70多歲的老爺子,只要身體還允許時,他總要教當地的孩子們識幾個字、念一段文,就像當初教毛澤東一樣……
圖:李漱清
而遠在北京的毛主席,也一直惦記著他老人家。一次,主席聽進京的鄉親說,李漱清家裡過得清苦,兩個兒子犧牲後,妻兒都失去了依靠,老爺子又好面子,不願意給政府添麻煩。這可急壞了主席:他家可是烈士之家啊!為什麼有困難不說呢!
二話不說,毛澤東又給李漱清寫了這樣一封信:
李耿侯、李貢侯、李德深三人為革命犧牲,均應發給光榮紀念證件,請持此往湘潭縣府洽辦為荷。
毛澤東寫信的目的,是讓老爺子拿著這封信,去領他應得的烈士家屬證。如今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這樣一個小小的證書,對烈士家屬來說意味著什麼。每一張烈士證背後,都有一個鮮活的生命為國、為他人捨身取義,對家屬來說,光榮證書是莫大的安慰。
收到這封信後,李漱清在小兒子的陪同下,來到了縣政府。縣裡的領導一看這封信的落款,端端正正地寫著“毛澤東”3個大字,才知道原來湘潭還有這樣一位老人家,他是毛澤東的恩師,是三位烈士的父親。他這也太低調了,居然一直被縣裡給忽視了。
不久,老爺子拿到了屬於他的烈士家屬光榮證書。讓他沒想到的是,政府還給他了撫卹糧,這就解決他家生計上的大問題。
接李老爺子來北京住一段時間。
圖:毛澤東
一見到這陣式,李老爺子還有些緊張。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被請來的另3位,就能明白他緊張的原因:
這幾位老師中,一位是毛澤東母校湖南一師的老校長,一位是湖南一師的歷史老師羅元鯤,這二位都是屬於大學老師級別的,曾經的教育界名流,他們是從長沙過來的。
而和李老爺子一同從韶山出發的這位鄒普勳,則是毛澤東啟蒙老師鄒春培的兒子,鄒老師不在了,他兒子鄒普勳便替父親來,而且這位鄒普勳還是毛澤東從小的玩伴。
而李老爺子呢?毛澤東從來沒在他教過的李氏族校上過學,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外人根本不知道他是毛澤東的老師。因為他給毛澤東上課,都不是在學堂裡。按咱們今天的話來說,李老爺子其實是個“補習老師”。
但毛澤東還是請了他來,這說明毛澤東對“尊師”這二字的認識,從來都不是片面的。做過他的老師、教過他東西的,不管是農村的小學老師,還是大學裡的教育名流,他都一樣敬重。這一點,是毛澤東與很多人不一樣的地方。
毛澤東看出李老爺子有點兒緊張,便主動地跟他拉起家常來,最後還對他這樣說:
當年你是主張拆祠堂、毀廟宇、辦學堂的,是個激進派!
李老爺子聽主席這樣說,倒覺得不好意思起來。那時候,一身才華的他回到老家教書,為了讓大家都明白救國的大道理,他確實幹過不少激進的事兒。
可惜,那時候沒什麼人聽得進去他的話。好在,還有個13歲的放牛娃願意聽他講,多年後這個放牛娃幫他實現了畢生所願,這大概就是生活給他最大的獎勵……
在那天的飯桌上,平時難得喝酒的毛澤東,頻頻舉杯,給李老爺子敬酒。老爺子一直說著:“不敢當,不敢當”,但每次他都笑著一飲而盡。中國人喝酒時,愛說“感情都在酒裡”,李老爺子平時話不多,想說的也都在酒裡了。
飯後,毛澤東又陪幾位老師一看參觀了北京城,還一起看了電影。最讓他們開心的是,這一年的10月1日,毛澤東還讓他們都登上了天安門觀禮臺。
這一次,老爺子在京城一共待了48天,這段時間成了他一生最美好的記憶。臨行時,毛澤東送了老爺子一件大衣,一本親筆簽名的文集,並拍下了這樣一張珍貴的照片:
從左到右分別是:羅元鯤、張幹、毛澤東、李漱清、鄒普勳
這張照片正中間站著的是毛主席,他右邊站著的是就是李老爺子,其他幾位就是我們前文介紹的另3位。看得出來,李老爺子拍照時還是有些緊張,身體繃得筆直,挺可愛。
這張照片,後來成了李老爺子最喜歡的照片,回到老家後,他經常拿出來看了又看,直到83歲病逝。
很多人提到毛主席的恩師們時,總是會很羨慕地問上一句:為何主席能遇到那麼多優秀的老師,為何這些人都願意幫他、助他?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透過梳理李漱清和毛主席相處的點滴就能搞清楚。李老師當年在韶山時是那般激進,但是能聽進去他的話的,有幾人?李老師,一生教過不少學生,但是能在有出息後,還記得這位小學老師的,又有幾人?
正是因為毛澤東在性格上、在為人處事時,都讓老師們看到了他的與眾不同,他們才願意無條件地幫他。中國有句老話叫“士為知己者死”,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傳下來的,對於像李漱清這樣的老師來說,毛澤東就是知己。哪怕那個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這個農村出來的窮學生,將來會不會有出息,但他們也心甘情願地助他一臂之力。謹以此文,紀念毛主席以及李漱清等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