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國軍以數十倍的兵力向中央蘇區向心進逼,四面麋集,形勢越來越危急 。留守的紅軍官兵和地方工作人員,決定向外突圍。 身體健康人員突圍尚好,但是2000多名重傷員卻不好辦,他們行動不便,在重圍之中想要越過封鎖線勢比登天,唯一的選擇就是進行疏散,擇地埋伏。
但是,傷員們鬥志旺盛,都想隨部隊突圍或犧牲自己掩護戰友突圍,大部分不同意疏散。怎樣讓他們安心疏散,這個工作太難做了!經過研究最後將這個任務交給了陳毅。因為陳毅在部隊裡有很高的威信,口才又好,善於做說服工作,再說他自己本身就是傷員,所以他做疏散動員最合適。
“一柱南天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元帥不僅為共和國的成立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成就斐然,可謂烽火硝煙中成長起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拓者之一。接到任務後,他立即拄著柺棍,步履艱難地走向傷員駐地。傷員們看見陳毅來了,都非常高興,在親切問候大家後,陳毅開始做動員工作。他開誠佈公,並沒有假話、大話、套話,而是直言不諱地說明當前的嚴重形勢,告訴大家非轉移不可,接著又講明革命只是暫時遭到挫折,將來終究會去的勝利,要大家堅定信心。
經過陳老總一番動員,傷員們激動的熱淚盈眶,內心激動萬分。紛紛表示,只要上級告訴了他們真實情況,他們就有辦法對付敵人,儲存自己,隨時準備為革命再做貢獻。
做完動員後,陳毅又請來地方上的幹部和群眾,把重傷員交給他們,親切地對他們說:你們把這些同志抬回去,藏起來,掩護好,治好傷。他們都很年輕,要他們給你們做兒子也好,做女婿也好,他們傷好了,多一個勞動力,也多一個報仇的人(《閩贛三年--陳丕顯回憶錄》)。聽了陳毅的一番肺腑之言,地方幹部群眾紛紛擁上前來,爭著接傷員回家。半天時間,2000多名重傷員就疏散一空。
不光言語鼓勵,陳毅還設身處地的為傷員考慮實際生活問題,除給每名傷員發幾塊銀元生活費和必要的治療藥品外,還給接待傷員的群眾每家送去5斤鹽。要知道,由於國軍的嚴密封鎖,食鹽在那時絕對是很貴重的物品。
連天烽火炮聲隆,惜別赤都情意濃。重圍突破萬千重,揮戈直指油山中(時任贛南省軍區司令員蔡會文詩)。在妥善安置好戰友們後,陳毅才帶領大家安心突圍而去。之後歷經三年游擊戰,期間艱難險阻自不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