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拜太子少傅,少師,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楊榮,明初著名閣臣,“三楊”內閣中的謀斷之人。
楊榮
明初“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楊士奇行事周謹,善揣上意,楊溥品性雅潔,低調治學,而楊榮則擅劃能謀,務實斷策。如果從單純的政務能力來說,我認為楊榮是三人中佼佼者。
但能做事的人,不一定會做人。楊榮貴在行事雷厲風行,謀斷於須臾之間,亦困於他的就事論事,果敢專行,使得在後世風評中略遜於楊士奇。
以學入仕,乘勢而起楊榮是正兒八經的名門之後。所謂名門,就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依舊人才輩出,子嗣昌盛的家族。按照楊榮的家譜往前推,最遠能推到商周時期的姬姓貴族。而楊家真正顯達的時候,是在唐宋時期,之後楊榮這一脈先祖遷入福建。
楊榮出生的戶籍地,是在福建建安,屬於閩北的範疇。祖上出過很多官員,楊榮的太爺爺,爺爺,父親也都是當地有名的文人。楊家家學深厚,且極重學風,楊榮自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明代官員
與楊士奇的野路子入仕不同,楊榮是正兒八經走科舉的路線考上去的。27歲那年,楊榮是福建省鄉試第一,次年便考取了進士。
楊榮成為進士的時候,是建文二年,當時的成績是二甲第二名。這個就有說道了。
如果你查閱明代科舉的名錄,你會發現前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一般在做官之後都很少出名臣,而二甲三甲的學子,特別是二甲的,成材率卻很高。
科舉發展到明代,其實在制度上已經很完善了,相應地,各種作弊方式也被運用到爐火純青。其中最厲害,最安全的一種作弊方式,就是所謂的“約定門生”。朝中大佬或者某個派系會在當年參考的學子中,選擇幾個才名大的,然後用暗中透露考題或者影響閱卷官員的方法,來讓這些學子中第,特別是前幾名。
科舉榜文(清)
久而久之,皇帝也明白了大臣的套路,所以對於一甲的前三名,一般都是在姿態上給予高度認可,各種政治宣傳,直接封官,然後扔進翰林院裡。一般來說,前三名以後基本上都不會被皇帝刻意啟用。而進入二甲的學子,往往都是皇帝特別看重的,因為這些人基本都是靠著真才實學考出來的。
二甲和三甲的學子,又會進行一輪篩選,能力強的進翰林院,學習處理各種政務條令,次等的去朝廷中央各部衙門,鍛鍊行政能力,最次的就是外放做官了。這種現象在明代中期以後尤為明顯。
楊榮二甲第二名的成績,實際上就是全國第五的排名,楊榮不負楊家的傾心培養,他也順利地進入了翰林院成為了一名編修。而此間苦讀的心酸,也許只有楊榮自己知道。
楊榮
按照慣例,楊榮接下來就是在翰林院熬著。如果運氣好,哪篇文章被皇帝看中,或者成為皇帝或者太子的侍講,便有機會接觸到朝廷的核心圈層,未來大有可期,但上蒼似乎覺得太慢了,直接給了楊榮一個登天的機會。
建文四年,朱棣打進了南京城。與楊士奇,黃淮,解縉等人一樣,楊榮是當時第一批主動向朱棣表示“歸順”的青年官員。
我相信,每一個建文年的舊臣向新君朱棣表示臣服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那楊榮為何如此決絕地選擇了朱棣?
其一,楊榮是科舉出身,而科舉取士是朝廷的官方行為,並不是特別受到了建文帝的恩惠;
明惠宗朱允炆
其二,楊榮寒窗苦讀十餘年,家族對其寄以厚望,楊榮身負親族重擔,不可能為建文帝盡愚忠;
其三,儒家經典中,有荀子的“民本”思想,即皇帝不能被選擇的時候,也要盡力輔佐君主造福百姓。
當朱棣騎著高頭大馬進入紫禁城的時候,楊榮上前攔住了朱棣。楊榮就問了朱棣一句話:您是直接登基還是先去孝陵給朱元璋上柱香?
只此一句,朱棣恍然大悟。
朱棣雖然是造反,但卻一直在試圖讓“靖難”顯得合法化。
明成祖朱棣
比如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比如後來修《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等舉措,其實都有這樣的意味。而朱棣進入南京卻只想著自己的皇位,少了給朱元璋謁陵這個環節,就會顯得吃相很難看。
楊榮的這個提醒,是說到了朱棣的心坎裡去了,朱棣也深深地記下了這個敢於攔路的年輕官員。
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楊榮此舉,何嘗不是一次“投名狀”?也打消了朱棣對自己的顧慮,顯示了自己的謀略。
這就是三十歲的楊榮,一個認定一件事就馬上做,並且能夠徹底貫徹,思慮周密的年輕官員。
故宮
謀劃軍務,君王臂膀朱棣登基後,正式確立了內閣的框架,把一批中青年官員吸納進來當自己的政務顧問,也就是閣臣,楊榮赫然在列,也是當中年紀最小的一位。
楊榮是以軍務著稱的。他幾乎參與了永樂和宣德時期朝廷所有的軍務工作,特別在永樂年,朱棣幾次北征,都喜歡帶著楊榮。
為什麼一位只在翰林院待過的低階文官,卻能在軍務上表現出不俗的能力,甚至得到了能征慣戰的朱棣賞識?我一開始也很好奇,後來仔細想了想,應該和兩點有關。
第一,楊榮的思維方式很符合用兵的習慣。
楊榮是非常善於從細節上去把控局勢的人。而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往往又得益於諸多細末處的組合與運作。
明軍
比如寧夏邊關有告急軍報,楊榮就從寧夏城防和守軍戰力,再結合驛報時間,斷言不日便有寧夏安定的捷報,事後果然被楊榮言中;比如朝廷派軍隊去剿匪,之後收到了匪患已定的捷報,楊榮從軍隊的行軍時日推算此非剿匪將領之功。
楊榮回老家奔母喪,回來後朱棣居然問起福建軍政事宜,需知這些在出發前朱棣並未要求楊榮去了解,而誇張的是楊榮能夠事無鉅細一一回答。
包括在隨朱棣的一次出征歸途中,因為小股人馬脫離大隊急行軍而造成糧食的相對短缺,楊榮在事後便制定了詳細的軍屯計劃,並被朱棣接受大範圍推廣。
一軍主帥最需要思考的是什麼?
明軍軍陣
主帥要未慮勝先慮敗,這便要求對諸多可能出錯的環節進行預防性地補遺,並制定相應的預備方案。而楊榮恰好就是能從各種細節去勾勒整體的箇中高手。
我們知道朱棣是雄主,文治武功,千古一帝。但朱棣性格上其實是有弱點的,就是執拗。當然,嚴格來說這不能算缺點,正是因為朱棣的執拗,才能在永樂年間完成如此多的壯舉。
可如果我們雞蛋挑骨頭,比如在尋找建文帝這件事上,比如在對蒙古持續用兵這件事上,甚至是在靖難初期一味地打攻防戰這件事上,其實朱棣顯得“小氣”了點。
這時就需要有人在旁邊告訴朱棣:陛下,您其實完全可以跳出這個框架,以更全域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姚廣孝勸朱棣直搗南京,是如此,楊榮讓朱棣先去孝陵,亦是如此。
故宮
我想朱棣用楊榮,除了要用楊榮的思維模式,也是要身邊有個人能夠替自己查漏補缺。
第二,朱棣刻意在培養楊榮在軍務上的能力和經驗。
從永樂五年開始,朱棣就讓楊榮頻繁去西北籌劃軍務。從邊軍的戰備,工事的修築,將領的能力,到邊民的生活,塞外的情報,沿途的地勢,全部都是楊榮考察的範圍。
從永樂五年到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御駕北征,楊榮在這期間積累了豐富的軍務工作經驗,並從小到軍卒飲食,大到戰略制定,都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瞭解,這為他以後在中樞處理軍政事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皇帝的刻意培養,終於為我們在歷史上展現了一位善謀能斷的賢臣形象。
明代官員
這個所謂的斷,其實是一種決斷力,也就是在複雜多樣的選項中,快速確定最合適的那一個。
從明成祖朱棣的永樂年,歷洪熙,宣德,正統,楊榮一直以擅斷聞名。
很多時候皇帝派宦官來內閣找人去商量事情,要是碰巧楊榮不在,宦官一般就直接轉身走人。有時候楊士奇苦苦難以下定論,皇帝也左右為難,楊榮一來,三兩句話,說的所有人心服口服,迅速確定結論。
而這就是楊榮的決斷力,這是一個朝堂中央樞紐不可或缺的技能,楊榮的存在,皇帝幸甚,朝堂幸甚,黎民幸甚。
故宮
雷厲風行,略欠通達人無完人,我們在肯定楊榮身上的優點同時,也要正視他身上的一些不足之處。在開篇的時候我說過,楊榮成也能斷,敗也能斷。
我舉個例子吧,這個例子在我聊楊士奇的時候也提過。
明宣宗朱瞻基要廢掉自己的原配皇后胡氏,改立貴妃孫氏為後。宣宗就找來“三楊”商量。皇帝態度堅決,且張太后也原則同意,所以”三楊“是勸不動宣宗的,皇帝之所以找他們來,就是要他們拿出辦法來如何”體面“地把這件事辦了,因為畢竟是無故廢后。
楊榮這個時候就是直腦子了,一聽說皇帝讓自己找廢后的理由,三下五除二,就提出了孫氏的幾大“罪狀”交給宣宗。宣宗看著楊榮支的招,事倒是能辦,但總覺得過於生硬,有損自己賢君的形象和孫氏的名聲。
明宣宗朱瞻基
那麼楊士奇呢?楊士奇就說胡氏身體不好,以此為突破口勸說胡氏自己辭掉後位,並讓宣宗和孫氏以後對胡氏以禮相待,這麼一來,所有人的面子上都過得去。
很顯然,楊士奇的法子比楊榮的更靈活,更貼合皇帝的心意。
所以,楊榮在人情世故上,雖然也是老手,但比起楊士奇來,總是欠缺了點。這是他做事風格形成的,事實上我更願意看到一個就事論事的楊榮,而不是一肚子花花腸子的政壇油條。
明初的時候,內閣的閣臣有資歷的排序,但沒有嚴苛的大小之分。因為大家都是皇帝的政務顧問,只是從宣德年間,慢慢有首輔,次輔這樣的分別。
明代官員
事實上在永樂年間,從與皇帝的親近程度來說,楊榮是勝過楊士奇的。道理很簡單,朱棣頻繁用兵,楊榮一直跟著皇帝參贊兵務,深得朱棣信任。要不最後怎麼是楊榮決定在朱棣歸途駕崩之後秘不發喪呢?從這也可以看出當時楊榮在軍中的地位,幾乎有控局的能力了。
只是後來宣宗即位,國家的重心開始轉移到了經濟建設,宣宗又屬於那種喜歡玩的主,重文治,楊士奇才慢慢壓了楊榮一頭。
當然,這種親密程度是相對來說的,其實從外臣來看,“三楊”都和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關係親密。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三楊
28歲入仕的楊榮,在隨後幾乎參與了明初所有的重大政務。他參贊西北軍務,跟隨朱棣北伐蒙古,支援皇帝遷都北京,參與編撰太祖實錄,平定地方盜強匪患,制定安南的最終戰略,幫助仁宗順利即位,剿滅漢王作亂反叛,也與同僚們締造了“仁宣之治”,還扶持了年幼的英宗平穩過渡朝局。這是一位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全都獻給朝廷的官員,這是一位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的政治家。
正統五年,楊榮回鄉掃墓,途中病情加重,同年七月病故,享年七十歲。
“三楊"之中,我最敬佩的,也是楊榮。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