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6日清晨,崇禎帝像住常一樣,在宮中的東左掖門召見考選官,以“安人心、戢狡謀,用兵足餉”為題,讓32位考選官依次奏對。考選中途,忽然有個太監送上一封昌平失守的急報,崇禎看後,險色大變,慌忙起身入內宮,倉皇召大臣問策,眾臣皆不啃聲。崇禎仰天長號:“內外諸臣誤我,誤我!”
當晚,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已從昌平前進到清河。先頭的幾百遊騎,已經到達北京的平則門、齊化門外。17日,大順軍開始圍攻北京城。為了減少攻城損失,李自成派宣府投陣太監杜勳入城,敦促崇禎“遜位”。崇禎用親信太監與杜勳談判,以拖延時間。城外的大順軍無法忍耐崇禎的拖延,繼續攻城。太監曹化淳同大順軍接應,大順軍佔領外城。崇禎得知外城失守,立即拔劍向袁貴妃砍去,命皇后自縊,再砍傷大女兒坤儀公主,還殺死只有幾歲的小女兒昭仁公主,又殺死幾個妃嬪。崇禎又將兩個兒子永王和定王召來,令他們換裝躲入民間。他還拿起筆來寫了最後一道諭旨,令成國公朱純臣統令軍事,輔佐太子。辦完這些事以後,崇禎命太監王承恩取酒來,兩人對飲,喝得大醉,乘酒興,率領幾十名武裝太監,騎馬狂奔出宮,妄想突圍出城。結果,衝不出去,只好又返回宮中,最後,崇禎拉著王承恩奔到萬歲山(今北京景山),在東邊一棵槐樹上縊死。
19日,大順軍佔領北京城,明朝覆滅了。這天中午,李自成由宰相牛金墾、軍師宋獻策等大臣陪同,從德勝門進入北京城。入城前,李自成拔出箭來,去掉箭鏃,向軍隊連連射出三箭,申明軍紀:“軍兵入城,有敢傷一人者,斬!”同時傳令各軍:“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然後,他身著青色箭衣,頭戴氈笠,在眾多騎兵擁護下,昂首闊步地走在北京城的大街上。當他們來到承天門(今天安門)前,李自成百感交加,抽出弓矢,對著“承天之門”的匾額射去,而後大笑離去。李自成入宮登皇極殿後,立即令人追查崇禎下落,兩天以後,才在煤山發現他的屍體。
大順政權入北京的當天,就嚮明朝在京的文武官員釋出榜文,要求他們:“限次早一概報名匯察。”不願再當官的,聽其自便;願當的,照前朝官位選用。但是,如違抗命令不去報名的,要處死;藏匿明朝官員的人家,要受到制裁。明朝覆亡的時候,北京城的明朝官員有兩三千人。大順政權決定分別對待,三品以上的,一般不予錄用;四品以下的大都授予職務。故明官員多數按照大順政權的命令,脫去昔目官服,身著青衣,頭戴小帽,紛紛於次日((20日)前往劉宗敏、李過等大順官員處報名。21 日,他們又按照大順朝的要求到承天門外聽點。往日在下屬、百姓面前成風凜凜的官老爺,這時 一個個“縮首低眉,直立如木偶,任兵卒侮謔,不敢出聲。”劉宗敏、牛金星等從他們中錄用了近百名官員在中央任職;其餘派往山海關及各地。大順朝政權規定文武官員都乘馬,不許乘轎。大順的官制雖然仿照明朝,但為官的人有很大的不同,貧苦出身的農民將領,鄉村的教書先生,登上了皇宮殿堂,成為大順政權的要員;而昔日的貴戚、高官、勳爵卻被拘押起來,罪惡大的都被殺頭。
大順在京期間,任命了許多地方官。充當地方官的主要是明朝降官中的文官和考中科舉的土人。較之明朝官員廉潔奉公,因而地方得以安定。大順派到定興的縣令劉鍾泰,到任後執法很嚴,“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縣裡的秩序很安定。在戰爭連綿的歲月,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在佔領地區實行“三年免徵”賦稅的政策。那麼,大順政權的財政來源出自何處呢?一個是沒收明朝官府的庫存,再一個就是採取“追贓助餉”的政策,也就是強迫貪官富豪把貪汙和盤剝百姓的錢財交出來,充作軍餉和政府的開支。
到北京以後,這項工作由劉宗敏主持,具體規定,內閣大學士,交銀10萬兩;部院、京堂、錦衣,7萬或5萬、3萬;科道、吏部、兵部、翰林,5萬、3萬、2萬、1萬;部屬以下以千計。至於勳戚大員,漢有定數,全都交出,才免一死。抗拒不交的,或交不足數的,用夾棍夾,迫使交足。有的沒有交銀子,由於為官清正,也沒有受刑。有的雖然被大順政權任命了官位,也仍需交銀子或受到夾刑,像嘉定伯周奎受夾後,吐出贓銀60 萬兩,緞匹、珍寶不計其數。崇禎末年已經罷職的宰相陳演,是個沒有學問的庸才,但他善於結交,聚斂財富。罷相之後,因財寶太多,一下走不了,暫留京師,恰好農民軍攻入城,將他關押起來。陳演主動交銀4萬兩,沒有再受夾刑。後來他家僕人連連舉報,說他在某處埋銀數萬兩,在某處藏黃金、珠寶若千,派人去查,果然查到了。最後還是將他處死。
劉宗敏等人在追贓過程中,不斷擴大範圍,包括一些商人、書畫家、富裕的讀書人,也被拘捕來拷掠,逼他們交出錢財,至使京城內的中等人家也不安起來。一天,李自成到劉宗敏住處商議政事,看到院子裡到處是受夾的人,哀號聲悽慘,有的已經快死了。李自成令他停止這種做法,將拘捕行刑的人開釋。“追贓助餉”的政策,擴大了打擊面,造成樹敵過多,連農民軍內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宋獻策等也都不滿。
3月25日,鞏焴率新政府官員、士紳、耆老,向李自成上表勸進。李自成開始沒有同意。軍師宋獻策、宰相牛金星也以“大位未正,恐事有中變”來勸進。李自成終於允諾。於是籌備登基的各項工作全面開展起來。先將明太祖的“神主”遷往歷代帝王廟,又將明朝其餘的“木主”燒掉。還將皇極殿改為天祐殿,大明門改為大順門,將乾清宮扁額上的“敬天法祖”四個字,改為“敬天愛民”。為了表明李自成的即位是天命所遣,一面向外聲稱從宮中搜出一個銅爐和一個漆盒,上邊都刻有大順的年號,永昌某年某月某日;同時又讓一些僧人扮成從天竺來的喇嘛,說是聽到中國改朝換代,有新帝登基,特此前來祝賀。還又找來工匠,有的忙著鑄新的國寶,上面鐫刻營“繼天立極”四個字;有的忙著為李自成縫製龍袍、皇冠。皇冠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大小不合適,李自成都有些不耐煩了。由牛金星主持,還制定了《永昌儀經》一卷,內容包括官制、補服、朝見儀節,以及各官往來禮柬規格等等。按照五德終始的迴圈思想,明朝以火德王,大順取水滅火之意,以水德王,所以衣服尚藍色。同時,還頒佈了文字忌諱和諡法。主要避諱的字有“自”改“字”,“成”改“丞”,“忠”改“中”,“光”改“廣”等15個大順頒佈的諡法,追尊西夏的李繼遷為遠祖,李自成的曾祖以下。“皆上諡號為皇帝,追尊其母呂氏為皇太后”。
9
登基日期原定4月17日。由於山海關形勢的變化,李自成率軍出征,只好更改日期。
在距北京700裡的山海關,有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吳三桂世居遼東,行伍出身。父親吳襄官至錦州總兵,他以武舉又廕襲父業,由於父子兩代經營,他們在遼東地區擁有大量土地和軍事力量。戎馬一生的吳三桂,深知儲存兵力的重要。清朝幾次透過他的舅舅祖大壽招降他,他沒有理睬。農民軍進逼北京時,崇禎帝令他的寧遠入援京師,他遲遲不行。當他率領4萬軍隊好容易走到河北豐潤縣時,北京已被農民軍佔領。他立即引兵回到山海關據守,觀望形勢。吳三桂夾在清朝和大順政權之間,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對待吳三桂這支力量,是大順政權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再往北,遼東地區有正在蓬勃發展的清朝。它的軍力強盛,早就想要滅亡明朝,入主中原。如何對待清軍南下,是大順政權面臨的更為嚴峻的問題。
西南的大西政權,本應是大順政權的朋友。如果兩股力量聯合起來,任何反動勢力都不是他們的對手,然而李自成入北京後,不但沒有主動與之聯合;反而在張獻忠進軍四川時,派大順軍入川並任命大順政權在四川的地方官。這就直接侵犯了張獻忠的利益,招致雙方的公開決裂。
對吳三桂這股力量,李自成比較重視。入京後不久,就派已經投降的明朝居庸關守將唐通,前往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和明山海關總兵商第。唐通去時攜帶了大量黃金、綵緞、銀兩以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寫給兒子的家書。唐通還帶兵二萬以增強山海關的防務,吳三桂見到家書,考慮到父親和家屬以及財產都在北京,又聽唐通誇讚李自成禮賢下士和答應將他父子封候,加之見明朝總兵白廣恩、牛成虎、姜瓖等,都已投降大順軍,決定投降李自成。唐通接管了山海關的防務,吳三桂率領部眾入京朝見李自成。吳三桂行至玉田,得知父親被拘禁,愛妾陳圓圓被掠,立即率眾返回山海關,向唐通發動突然襲擊。唐通沒有準備,被趕到關城西北,忙向北京告急。吳三桂重佔山海關後,次定投靠清朝。李自成接到吳三桂反叛大順的訊息後,開始並沒認識到問題的嚴重,仍在分兵南下。邊報不斷告急,李自成才被動地親率大軍東征。
4月13日,李自成、劉宗敏等率1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向山海關進軍。
從21 上午八點鐘起,李自成軍與吳三桂軍在石河激戰。多爾袞率清軍幹21 日晚到達山海關,駐在關城以東的歡喜嶺上。清軍並未立即入關,原因是對吳三桂仍有疑慮。22日清展,吳三桂眼見自己全軍即將崩潰,急忙出關至歡喜嶺上的威遠臺,求見多爾袞,請他迅速出兵。多爾袞讓吳三桂先行開啟關門,清軍隨後入關。李自成從唐通那兒知道清軍已入關參戰,就在石河以西列陣。吳三桂依多爾袞部署先出兵迎戰。這一天,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對面幾乎不見人。激戰從上午持續到中午,吳三桂軍隊已經支援不住了。以逸待勞的清軍,三吹號角,三聲吶喊,兩萬鐵甲騎兵蜂擁衝向農民軍,大順軍已經戰鬥了兩天一夜,漸漸支援不住,敗下陣來。李自成下令撒退,清軍乘勝追擊40多里。李自成退至永平,整頓了兵馬,原想再戰,但軍心已渙散。
造成東征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入北京以後,大順政權的領導人滋長了驕傲情緒。以為打下了北京,“江南可傳檄下也。”當時他們的精神狀態,正像現代史學家郭沫若所描述的那樣:“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入城時嚴格的軍紀不久鬆弛下來,將領追求享樂的風氣,與日俱增,李自成以不好酒色聞名,然而進入皇宮後,同劉宗敏、李過等領導人,“分宮嬪,各三十人”。權將軍劉宗敏則更甚,為了得到名妓陳圓圓,竟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拘捕拷問,以致激起吳三桂的投清。牛金星儼然以太平宰相自居,入城後手持灑金扇,乘坐大轎往來拜客,遍請同鄉。明朝降官為求升遷,紛紛登門拜望他,牛金星更是洋洋得意。很多將領“各踞巨室,籍沒子女為樂。” 下面的軍士 “充塞巷陌,以搜馬搜銅為名,沿門淫掠。”甚至帶著幾百輛車,到大市場上搶掠,席捲一空。結果引起北京城內的百姓不滿。牛金星、顧君恩向劉宗敏講述民情將變的情形,劉宗敏不以為然地回答道:“現在只怕軍變,不怕民變。軍隊是我們打天下依靠的力量,將士不滿就不能為我們效力,而人民已經為我們控制;即使勁搖,關上城門,分別圍剿,不費什麼力量就可以制服。而且,軍隊每天要耗費萬金,若不去向百姓強取,怎麼供養軍隊? ”這時的劉宗敏這位來自農民出身的領導人,竟然支援軍隊搶掠百姓,結果是大大削弱了將士的鬥志。當李自成決定率軍東征時,農民軍的將領卻互相推諉“無一人慾戰者”,原因是“耽樂已久,殊無鬥志。”大順軍計程車卒個個身上“各懷重資”,“腰纏多者千餘金,少者亦不下三四百金。人人有富足還鄉之心,無勇往赴戰之氣。”
26目,東征大順軍疲憊地回到北京,李自成已無法在北京附近組織一支強大的武裝以抵擋清軍。兩天後,大順政權毅然作出放棄北京、向西撒退的決定。為了向天下表明,大順朝還將回到北京,撒退之前,李自成在北京正式舉行即位典禮。第二天,放火燒宮殿和九門城樓。五更時,農民軍從南城開始撤出北京。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自3月19日進入北京,至4月30日撤出北京,前後42天。他們推翻了朱明王朝的統治,以農民政權在北京行使權力,這在北京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輝煌的一頁。然而,李自成進京到撤出去,又是一曲壯烈的悲歌,值得後人永世銘記。正如毛澤東主席指出的:“小勝小驕傲,大勝大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