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依據《歷代神仙通鑑》改編而成,如果與你心目中的神話不同,請翻閱原著。
可能是感覺自己在人間能夠做的事已經不多了。
於是炎帝將他扶起。赤松子慢慢揉著眼睛醒來,說:“昨天幸蒙太成子和南嶽主人崇覃,還有你的祖先祝融君都拿著酒具,下降到朱陵洞中,為慶賀我師傅丹符成就而來。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碧瓊漿,沒想到醉了一半。這時才想起我們之前的約定,所以先告辭而來。白石也想回去,我倆彼此扶著走了一段路,他已經回山練習道法了。我則是隨著水波就睡熟了,幸好沒有流到別的地方。”
朱陵洞,是為衡嶽八景之一
炎帝嘆息道:“我女兒不能稍微等一下,而自己撞到災禍裡了。”所以就將精衛浮海的事告訴了對方。赤松說:“急躁強求,所以會有這樣的事。如果能夠將誠心用在精進的方面,終歸會成正果的。不過你也應該回歸本源大道了,何苦久久在塵世混著?只會勞累你的意志損害精神。你最好能夠自省一下,後會有期。”說完,就又朦朧地閉上雙眼,身子也漸漸坐蹲下了。炎帝想把他扶起來,早化成了一塊大黃石,推都推不動,於是更加拿赤松子當神仙。這時大臣巫咸、巫陽就在一邊,他們一向聽聞西王母有不死藥,知道赤松和她認識,正想求對方為自己引見,沒想到赤松這麼快化去了。但他們不死心,晚上就在石頭邊睡覺,第二天一早,兩人與石頭都不見了。原來是赤松看他們意誠,就將他們引上了崑崙,西王母立刻收他們為徒,讓他們掌管奇方丹藥。
於是炎帝也不回曲阜了,就對近侍說:“你們回去給我的后妃諸子說吧,人生如水流到大海,葉落要歸根。我要南遊衡嶽,去尋找我的本源,不要太過慮了。”群臣大驚將他抱住。但炎帝等到半夜,背上了平日採藥的鋤子、工具,悄悄地逃走了。群臣第二天早上來看,只留下了裙子鞋子几子席子藤床竹杖而已。只好回去報告后妃諸帝子,大家就驚慌得不知道怎麼做。只好讓帝長子臨魁暫時坐著位子。臨魁馬上命令諸大臣分路尋訪。
這時炎帝已經南行到了衡山山麓,上面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他在山裡轉了幾天,遇到樵子牧童,問赤真人蹤跡,可沒一個知道。於是就耐心尋找,餓了摘松柏,渴了喝清泉。一天,在山南的一塊紫石上稍微坐了一下,聽到松林後有人唱歌,回頭一看,是一個羽衣道童。炎帝就起身問他:“道兄知道有個赤真人在哪不?”道童嘻嘻一笑,說:“赤松子去找神農來會見,你來問赤真人,相貌說話都異常,莫非就是?”炎帝點頭說:“正是不知道真人居處。”道童說:“既想尋真,可隨我來。”炎帝高興地跟著他。半路上又問:“是不是有位祝融君?”道童指著山峰說:“山峰有五座險峻的,最高的就是祝融峰。它的位置正在南方離宮,正是祝融君經常去的地方。”
南嶽衡山,不過這個神話可能是後來的,因為隋以前,“南嶽”是指安徽的潛山
炎帝聞言更加高興,跟著道童盤曲轉過峰頭,卻見一座仙地,赤石作城牆,火雲當屏障,中間有洞門。不知道有多深,道童先進去通報。
只聽笑語聲起,三個道者從裡面出來,其中一個就是赤松子,對他說:“等你很久了,來得怎麼這樣晚啊?”炎帝說:“急得找不出路啊,擔心走緊了會有誤。”赤松就讓他把藥鋤放在洞外,拉著他的手一起進洞,同時介紹兩人說:“這就是大庭公和南嶽主人。”
炎帝見內裡堂殿巍巍,煥彩耀目。上首坐著三位道長,赤松子逐一向他指示:“中間的就是先天一氣玄元至真萬變老君鬱密子,以前曾被稱為壽廣子,最近更號為太成子。上首坐的是南極教主赤大真人,下首坐的是聽著鳥鳴作歌,你的先祖祝融君。”
炎帝就趕到殿前行禮參拜。三老將他扶入殿內敘禮,依次列坐。太成子就說:“你享受了富貴,也羨慕淡泊的滋味嗎?”炎帝說:“富貴終有時盡,淡泊永遠自如。不離塵俗,怎麼能看到上真?希望你能明確教導我。”赤真人說:“終究是有根氣的,警醒得早,不致於沉淪苦海之中。”就讓仙童從壺中倒出大妙金丹給了炎帝。炎帝吃了下去,頓時感覺精神舒暢,心情也圓融了。真人就設席請他入席。
可就在這裡,聽到洞外響起一片哀哭聲。炎帝吃驚地說道:“深山之中,怎麼會有這樣的可怕聲音?”赤松子說:“哦,想是來迎喪的人。”炎帝不明白,祝融說:“你想知道這事,可以在洞口偷看一下。”讓兩個小童陪他過去。炎帝從門縫中一望,原來是朝內的諸大臣,捧著藥鋤大哭,一起將藥鋤扶上車,推過山隈走了。炎帝馬上回過身來問兩個小童是什麼意思。小童說:“可能是眾人看到你的藥鋤,以為你已經死了的緣故。”炎帝想開門出去問一下,背後祝融卻高聲大呼說:“既然已經脫離了俗塵了,何必再入?如果你真的死了,也不過是這樣啊。”炎帝於是進來,向祝融道了謝。赤真人說:“草木無知,魂魄附在上面就有了響聲。藥鋤跟著你已經很久了,浸染了你的精氣就變成了你的樣子。世人沒有慧眼,把假的當成真的。這是很明白的道理,又有何疑?”炎帝立即頓悟,勘破紅塵,自已取了個號叫“浮丘子”。眾仙就叫他“浮丘翁”。太成子說自己要去具茨北訪宛丘生,先一步走了。眾真人將其送出洞門。大庭、赤松子也想告辭。浮丘說:“多蒙諸師長提攜,讓我聽聞大道,瞭解知白守黑之法,得以長生。但我女兒不知道沉沒在哪裡,如果能夠拔濟她,這更是深恩。”
磚雕:浮丘翁、王子喬吹笙引鳳圖,浮丘翁是很古老的神仙,但把浮丘翁說成炎帝是《仙鑑》獨有的說法
赤松子說:“老翁你的女兒輕生跳海,實際是因為我,能夠找到她並度化,也是我的願望。”祝融君也說:“這小女子是我的後裔,願意跟著大家一起去趟。”當下四真人就一起離開了。崇覃也迴歸了自己的洞府。
這邊曲阜群臣奉命進衡山找炎帝,卻見他僵硬地倚在山岩邊,瘦得皮包骨,看樣子是被餓死了。於是相向大哭,將炎帝屍身扶入車中,守護到了酃(ling)湖邊的山中(即現在湖南炎陵縣),制棺入殮,有說炎帝在位一百四十五年,壽一百六十八歲,生子十三人。這個說法和前面說的炎帝三十歲即位有衝突,看看就好。
炎帝陵
說法更多的是炎帝的死因。一般神話說他是在試藥時誤吃了“斷腸草”死的。雖然有了赭鞭這樣的神器,但炎帝還是喜歡透過親自嘗試的方式為世人找藥。因為這樣更能夠明白藥物的作用機理。而且他有“查”,也就是仙茶,可以解毒。但有一天炎帝吃了“斷腸草”,於是馬上倒下了。人們趕緊找來茶餵給他吃,但卻全不起作用。透過肚子一看,炎帝的腸子已經被這種草毒成幾截,沒辦法救活了。不過現在的“斷腸草”叫“鉤吻”並沒有這樣強的毒性。不過也有可能是炎帝用自己的生命把這草的毒性給封印了吧。
後人有將炎帝列為“三皇”之一。其實“三皇”有五種說法。除了“天地人”三皇外,伏羲、女媧、炎帝、燧人、有巢、黃帝、祝融、共工都曾被列入三皇。現在網上有“初、中、後”三代三皇的說法。說初三皇初具人形,中三皇人頭蛇身,後三皇人頭獸形。據說是道門的分類。特別醫藥業的三皇是指“伏羲、神農、黃帝”這是為了表彰他們對醫學的貢獻。有關炎帝的神話,有可能源自古代對牛神的崇拜。古今中外,從東到西都有牛頭人的傳說。埃及有伊西斯,日本有牛角天王。可能都是牛崇拜的變形。因為人類馴服牛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牛能做的事太多了。它能幫人耕地種田,也能夠幫人找草藥。在牛的幫助下,人類文明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在後來,新的崇拜、宗教崛起後,牛就被妖魔化,逐漸成了邪惡、野蠻的象徵。西方有米諾陶,東方炎帝也被說成鬼王,《西遊記》裡有兕大王。這些都是源自宗教改革。但是在中國牛一直是重要的牲畜。因此,國家從來對牛進行保護,限制殺牛。而在少數民族地區,為祭神往往一次殺牛數以百計。而他們往往自認為是炎帝的後人,這就很謎了。但炎帝神家農後世也被祀為“朱陵大帝”。
炎帝與斷腸草
安葬炎帝時人們感覺煙雲慘淡,風雨悽迷,後來這座山長年都是像秋天一樣的景象,所以取名叫“雲秋”。大臣們派人回報臨魁和帝后妃還有諸帝子,他們就一起來服喪祭祀,大哭一場。在萬陽山選了塊風水寶地。在這建陵安葬。用草人充當陵墓護衛,這就叫“芻靈”。后妃們都不想回都,臨魁也不能勉強,就在陵墓邊修了座房子,留下了個弟弟起我,帶著四個小弟弟奉養母親(後來后妃也去世了,合葬在陵裡)。在陵墓邊有一個水池,水質湛綠色,打水喝起來味道特別好。(現在酃縣那裡有個炎帝陵,與長沙茶鄉相接)。
母后授命臨魁繼位為第二代炎帝,他就是少帝,在南方建國。這時東南方有個國家叛亂了,不服從臨魁的命令。左右大臣勸臨魁去征討他。臨魁說:“我不能教化他,是應該加深我品德的修行。”下臣們都偷偷地嘲笑他的懦弱。這時,國君想把都城遷到陳地,他的大臣箕文諫言不可。於是國君就把箕文殺了。結果他的人民都報怨憤恨,於是聯起手來攻打自己的國君。國君逃到山裡據險而守,結果因為害怕不敢下山,把自己餓死了。他的宗族與人民向臨魁乞和。一起來歸降曲阜。大家都很佩服少帝的德行大度。少帝統治天下五十年後去世了。(前文夙沙氏反亂是在炎帝朝時是《開闢演義》裡的說法,而對炎帝后的世系,很多書裡是不承認的,只認為有一個炎帝。)
炎帝世系表
他的兒子承繼承了帝位,這位內修自勤,繼承了父祖的功業,在位六十年,想傳位時他的兒子明太小,想另外找一個賢者繼位。開始時,神農的兒子柱分封在谷城,經常幫助父親種各種蔬菜,區分百穀,因為協助發展農業有功,所以天下都很敬重他。後世人崇奉他為稷神。柱有個兒子叫慶甲,也很懂種植。帝承知道他的賢能,就讓他繼了自己的位。慶甲在位四十年,就又把帝位還給了明。帝明在位四十九年,他兒子宜繼位,於早叫“帝宜”。帝宜在位四十五年,他的兒子來繼位。帝來在位四十八年,他的兒子裡繼位,帝裡在位四十三年去世了。他有兒子節莖,而節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克,一個叫戲,都是還沒長大就去世了。戲有個兒子器,立為小帝,但四個月後就去世了。帝克有個兒子叫參盧,他就是榆罔(wang)。眾人擁立他為帝,把都城遷到了空桑這裡。這時,各國的國君都已經改叫諸侯了。當時的意義就是“侯帝之命令。”帝榆罔的政令很苛刻,最喜歡抓別人的短處。所以諸侯們都慢慢有了二心,不尊奉他的號令,相互之間爆發了戰爭,各據一方,自稱為帝。天下分裂了。
神仙大歷史:自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界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