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楊浦憶
定海路350號
DING HAI ROAD
定海路350號是原英商怡和啤酒廠舊址。怡和啤酒廠於1936年建成,是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所辦的企業之一,1940年改為怡和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日軍接管,生產櫻花牌啤酒,抗日戰爭勝利後歸還英商。
英商怡和啤酒廠:
解放前的上海啤酒業
相關簡介
民國時期,佔據上海啤酒市場的主要有三家啤酒廠,由英商怡和洋行開辦的怡和啤酒廠便是其中之一,啤酒廠董事長由怡和洋行總經理、上海英國商會主席凱瑟克兼任。怡和啤酒廠的董事和技師都是外國人,他們宣稱中國大麥無法用來釀製啤酒,故採用外國原料。職員和工人大多是中國人,生產上的關鍵環節對他們是完全保密的。怡和啤酒廠的承建者謝秉衡是上海高橋鎮人,幼習建築,1920年獨資開辦創新營造廠,以承建廠房為主。除了怡和啤酒廠,怡和紗廠、上海煤氣廠、虯江碼頭等也為謝秉衡所承建。
起初,怡和啤酒廠生產10°黃啤,後來陸續增加新品種——黑啤、紅啤和怡和健身露(一種不含酒精的麥汁飲料),其商標為EWO(怡和)牌。怡和啤酒廠在產品宣傳推廣方面用力頗多,其依託怡和洋行和怡和輪船公司的優勢,在怡和分行所在的沿江沿海城市與怡和的輪船上大力推銷自產啤酒。對代售怡和啤酒的飯店和酒館,怡和啤酒廠承擔其櫥窗、餐布、餐具等費用,餐廳門窗上的宣傳、廣告費用也由啤酒廠貼補,還給出售怡和啤酒的老闆額外的佣金。
華光啤酒廠:
中國產啤酒興盛史
相關簡介
解放後,怡和啤酒公司因經營不善而結轉予政府。1953年,怡和啤酒廠改名為地方國營華光啤酒廠,商標改為光明牌,以火炬為圖示。1954年,啤酒產量達到3200噸,是原怡和啤酒廠1952年啤酒產量的3倍。六、七十年代,華光啤酒廠不斷進行啤酒生產工藝的研究改進。
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華光啤酒廠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引進德國的灌裝線、荷蘭的露天罐、美國的易拉罐生產線,採用電子計算機控制啤酒的發酵過程,廠房面積也有所擴大。在這一時期,國內啤酒需求量上升,華光啤酒廠援建了很多其它啤酒廠,對建廠和生產進行指導。
1993年,啤酒廠與澳洲富仕達中國有限公司合資,後又轉為澳洲富仕達獨資。在富仕達獨資後,廠房再度擴建,達到現在的規模。再往後,便是三得利和青島的相繼投資。從1953年至此,儘管投資商幾度更迭,“光明牌”啤酒始終維持生產。
老廠榮休
相關簡介
據說,以前當長江輪駛向上海,駛向十六鋪碼頭時,看到啤酒廠的這幢紅樓,就知道差不多到上海市區了。當時,這幢樓在這片區域中堪稱鶴立雞群,尤為醒目。這就是原來怡和啤酒廠的生產場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啤酒廠經歷了兩次擴建,廠房裝置更新,原有裝置大部分淘汰。隨後,這幢樓主要作為行政樓使用,僅在頂部幾層保留了部分生產裝置與功能。
楊浦老啤酒廠的建築剪影
雖然已漸漸消逝
但每每走過定海路350號
那些年的風起雲湧、歲月更迭
還會在老楊浦人的心中激盪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