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墳墓是所有的路徑的盡頭,是一扇虛無之門——肖伯納

一生匆匆百載光陰,無論精彩平凡終將有落幕之時,墳墓也就成為了往後漫長歲月的歸宿與盡頭,對於任何人而言皆是如此,那些被敬仰的先輩們亦從不因我們的信念與願景而與世長存。

任何一場葬禮的背後都是一場永恆的別離,所以我們常在這最後一程的陪伴之中寄予最為深切的哀思。面對那些先輩們最為崇高的致敬方式大抵便是以國禮葬之,而為了中國奉獻畢生的宋慶齡先生自在其中。

一、宋慶齡的葬禮

上海市長寧區坐落著宋慶齡陵園,這裡安葬著那位舉世矚目的新中國奠基人之一,一個驚豔了時代的偉大女性。如今時光輾轉,陵園之內的香樟、桂花已然歷經無數場冬夏。偉人安詳長眠於此,留一世清名以供後人瞻仰。

回望彼時,1981年6月4日上午9時55分,遵照宋慶齡先生的遺願,她的國葬禮落定在上海舉行,並埋骨於“宋慶齡陵園”也就是彼時的萬國公墓當中。同樣長眠於此的亦有她的父母等人。

按照最初擬定的方案,宋慶齡的葬禮應當是在10點鐘準時進行的,不過實際的開始時間卻在上述9時55分,而這一切便是因為鄧穎超臨時起意所致。那麼為什麼鄧穎超臨時決定宋慶齡的葬禮提前舉行?

按照國葬的規格,宋慶齡葬禮的規模自然要盡其量的盛大,不過宋先生生前的遺願則是一切從簡,此外以往的國葬禮通常是在首都舉行,而地方實質上從未舉辦過如此規模的葬禮,因此在規模上也是有關方面幾經商議後才確定下來的。

從最初考慮的300人,到後來擴大為500人,最終卻是敲定為200人。其間也就意味著僅有200人左右能夠有幸送先生最後一程。

至於出席人士的範圍則是囊括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包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駐滬部隊三軍領導人、婦女代表、青年和中小學生等等,換言之社會各界誰不曾受益於宋慶齡先生一生之壯舉?

除此之外整個葬禮的流程也都逐步一一敲定,包括葬禮結束當晚由上海市人大方面負責組織宴請等。其中事無鉅細,不曾有絲毫疏漏。不過計劃跟不上變化,在葬禮舉行之時,便是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6月份的上海驕陽似火,上午便已是燥熱不堪。而為了葬禮有序進行,出席葬禮的各界人士一早便列隊等候,其中不乏兒童少年代表等,在這人群熙攘、一片燥熱之中苦不堪言。不過因為這場葬禮的重要性,並無人有絲毫怨言,默默地等待著葬禮開始。

鄧穎超、烏蘭夫、廖承志、陳慕華等中央領導一路風塵僕僕,從北京乘坐專機抵達上海虹橋機場,復又馬不停蹄的於九點半左右趕到萬國公墓。按照預先十點召開的流程,他們尚且能夠稍事休息,待喘口氣之後再參加葬禮。

“你馬上找到陳國棟說一下,現場實在過於炎熱,孩子們已經在這裡等了很久了,不要再等到10點鐘,立即就開始吧,哪怕早一分鐘開始也好。”鄧穎超向李家熾說明了自己的意思。

而李家熾在接到這一意見之後快速找到了時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的陳國棟,將鄧穎超的意思悉數彙報。陳國棟在結合鄧穎超意見以及現場實際狀況後立即作出決定,宣佈葬禮立即召開,提前了五分鐘舉行。

縱觀整個事件當中,那些甘於冒著燥熱驕陽等待葬禮召開的人之中,有老人亦有孩子,時間每流逝一分鐘便會增添一份令這些人中暑的風險。因此,鄧穎超的決定不僅無傷大雅,更是非常人性化的。

實質上,如果按照宋慶齡先生的畢生作風與遺願來看,她亦會對這一決定予以支援。

即便提前了五分鐘,這場葬禮依舊有條不紊的進行到了最後,對已經逝世有著天人之隔的宋慶齡致以中華兒女與國家的崇高敬意。當然,僅僅只有彼時現場的狀況不足以凸顯出國家與人民對於這一場國葬的重視。

實質上,這場葬禮早在這位偉人尚且處於彌留之際時,便已經逐步進入了有關方面的議程當中。

二、宋慶齡的葬禮準備工作

負責籌備宋慶齡葬禮相關事宜的人之中,便有上述李家熾,而在他的回憶之中便能夠窺見出宋慶齡葬禮從提上議程到最後圓滿結束整個過程的冰山一角。

李家熾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一職,在宋慶齡的葬禮過程當中負責後勤保障管理工作。而他最初接手這件事情是在1981年3月23日全國機關事務管理局負責人座談會期間。

會議結束之後,時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馮文彬找到了李家熾,關於宋慶齡的病情等兩人展開了一場會談。

宋慶齡所患重症之中囊括冠心病、肝癌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多重症狀,即便國家方面不遺餘力的設法挽救,召集全國各地專家做出醫療方案,但是彼時的醫療水平有限,面對這些放在今日依舊難以解決的病症,情況的確是不容樂觀的。

此外,彼時的宋慶齡已經八十多歲高齡,隨著衰老身體機能早已嚴重退化,且病痛的折磨與摧殘之下,她的狀況一如風中殘燭,隨時面臨著撒手人寰的風險。因此,中央方面無奈的決定早做打算。

因為宋慶齡的葬禮乃是國葬規格,其間一應流程是雷打不動的,包括整個葬禮持續的時間,以及每一天需要進行的事務。

對於宋慶齡而言的流程便是,在她逝世的第二天準備,第三天到五天在北京舉行公祭,第六天舉行追悼大會,第七天到上海進行安葬。上述之中的宋慶齡葬禮便是第七天上海安葬之時的一幕。

不過上述安排,在李家熾以及多數人的眼中,乃是希望在中央命令以及方案下達之後,上海方面要積極做出配合,掃除一切障礙,確保整個過程順利進行。但實質上,中央交給上海方面的任務並沒有那麼輕鬆。

因為宋慶齡葬禮的相關事務,在她病重期間李家熾便不斷奔波往返於京滬之間。而5月24日之時,李家熾便恰好在宋慶齡的家中。每天都會前往宋慶齡家中探望的廖承志在見到李家熾之後,對他做出了進一步的指示。

廖承志告知,現如今宋慶齡的身體狀況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已經是大限將至,因此希望上海方面能夠對未來宋慶齡葬禮一事上做出完整的方案。李家熾一聽頓時犯難了。

縱觀中國建國以來能夠受國葬之禮者屈指可數,而在宋慶齡之前更是僅有三人,對於整個國家而言的處理相關事務的經驗都是較為匱乏的,因此必然要謹而慎之,以免造成重大影響。而宋慶齡的國葬卻是史無前例的由地方舉辦,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

因此,面對如此重任之時,李家熾也是誠惶誠恐,所以向廖承志坦言了其中的困難程度,並且就此事致電陳國棟作出彙報並徵詢意見。而陳國棟對此也認為困難程度較高。

因此在陳國棟的授意之下,李家熾以他的名義再度告知廖承志其中的難度過高,此時干係重大唯恐有所差池。

陳國棟

面對這一答覆,廖承志沒有應聲,此後陪同廖承志一併探望宋慶齡,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高登榜告知李家熾,晚上十點半派車接他前往人民大會堂,一併探討宋慶齡身後之事的相關事宜以及具體方案。

實質上述狀況的發生,不難窺見有關宋慶齡葬禮一事的關係重大,無論在廖承志又或上海市委看來都是容不得絲毫疏忽的,一旦出現任何問題作為主辦方自然是難辭其咎。而雙方皆是不敢大包大攬將這件事一錘定音,因此共同負責才是最好的結果。

廖承志

最後商討的結果一如上述之中,兩百人的規模、出席人員的安排等等大致框架,並且就諸多細節上做出填充,包括宋慶齡去世之後的衣物、甚至於一塊小小的手帕等。經過一番探討之後,宋慶齡去世之後的具體方案便在雙方一併努力之下形成。

此後宋慶齡葬禮的具體流程,亦是按照這一方案進行的,不過在具體執行時自然會因為具體情況而產生一些變動,如上述鄧穎超結合現場實際狀況,決定提前五分鐘舉行葬禮等。

在商議出相關的具體方案之後,李家熾便馬不停蹄的趕回上海,在會議當中向上海市委彙報了這一艱鉅任務。而作為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的陳國棟則在會議當中表示,面對中央下達的任務,地方上一定要做好一切準備,嚴格將整個任務完成,不能夠出現絲毫的紕漏。

並且這件事情雖然是葬禮,但是卻是當仁不讓的政治任務,任何人不能夠懈怠。此外,宋慶齡能夠安葬在上海,也是上海市的光榮,務必令葬禮順利舉行。由此,在這場會議當中上海市委達成共識,並且確立了宋慶齡葬禮的具體執行方案。

然而李家熾的奔波並未就此結束,在商議結果確定之後,他又折返北京,將上海市委給出的執行方案向廖承志等治喪小組成員完成彙報,得到了廖承志的肯定答覆。

經由上述過程之後,有關宋慶齡葬禮的相關準備工作方才漸而落下帷幕,當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宋慶齡先生於北京病逝之後,這場震驚全國的國葬有條不紊的一步步進行。而宋慶齡一如她的遺願,被安葬在了上海,自此常伴於父母身旁。

三、宋慶齡入葬上海的原因

在宋慶齡入葬萬國公墓之後,萬國公墓後來改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不過關於宋慶齡先生為何沒有隨孫中山先生共葬於中山陵,令不少人為之感到疑惑。當然一切皆是出自於宋慶齡本人意願,而之所以令她有此想法存在著多方面原因。

首先便在於葬在中山陵的可施性。如果葬身中山陵勢必對原有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即便能夠做出修繕,但是其間註定要耗費鉅額資金。而縱觀宋慶齡一生,在建國之後一向節衣縮食,每每國際友人來訪做客之時,宋慶齡難免要站在國家層面予以接待。

而對於這些資金損耗,宋慶齡一向以自己的工資作為經費。即便國家認為屬於外交事務,打算予以經費支援,但被宋慶齡直接拒絕。

此外,她的工資數量可觀,但一向接濟身邊窮人,以至於向人借錢維持生活開支。其中宋慶齡所展現的兩袖清風不難窺見這位偉大女性身上的寶貴品質。因此,不希望葬身中山陵乃是她必然的選擇。

而最終希望葬在父母身旁亦有兩重原因,首先在於與父母之間的深厚感情,其次便在於父母早已在萬國公墓買好墓地,希望未來兒女去世之後能夠葬在身旁。雖然在她去世之前,萬國公墓已經被地方收為公有,但是在她心中或許早已將此地視為自己今生的歸宿。

此外,“十年動盪”之時,宋慶齡父母的墳墓也難免遭到了衝擊與破壞,甚至遭到了拆除,直到總理過問方才得以修復。在她看來自己葬身於此,未免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側面保護。因此,宋慶齡最終重重原因之下選擇了葬於上海。

那麼結合上述宋慶齡國葬整個過程,不難窺見國家與人民對於這位偉大女性的至高敬意,以及她所擁有的崇高品質。

關於她究竟為中國未來做出了多少自不必贅述,想來作為後來者心中自有一杆秤,當我們受益於現如今的和諧美好社會之時,其間與宋慶齡以及諸位革命先輩都有著揮之不去的聯絡。

雖然宋慶齡先生已經去世已久,但她的高風亮節、對於國家、人民所做出的貢獻,註定將隨著中國歷史以及中國人民的記憶,永遠的流傳下去。偉人已逝,斯風長存。吾輩人自當長緬於先人創業之艱辛不易,永遠銘記其中的血與痛,繼往聖之絕學,開中國萬世之太平。

2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只看眼前利益,沒有通盤的考慮,到最後也只能是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