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50年10月,彭德懷帶領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展開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抗美援朝戰役,消除了美帝主義對中國邊境安全的威脅。

當年隨彭總司令趕赴朝鮮的英豪,都是我中華好兒郎,為了國與家的安寧,奔向硝煙,甚至不惜埋骨他鄉。在這群英勇的戰士中間,有一位頭頂光環的年輕人,他叫做毛岸英,是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長子。

在中央決定抗美援朝後,彭總司令開始點兵點將,28歲的毛岸英意氣風發的主動請纓,甚至和彭德懷撒嬌賣萌,請求去往朝鮮戰場,生怕大家因為父親的緣故,不讓他去朝鮮。

的確,彭德懷等人當時都是極力反對毛岸英前往朝鮮的,最後是毛主席說了一句“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批准了毛岸英的出戰請求,毛岸英得以作為彭德懷的機要秘書,隨大軍前往朝鮮戰場。當時除了彭德懷等幾位高層領導知道他的身世外,其他人都不知道這個年輕人是主席長子。

朝鮮戰場上,中國志願軍面對艱苦卓絕的環境,頑強作戰,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得節節敗退,卻不料狗急跳牆的聯合國軍在交鋒不敵的情況下,1950年11月25日,竟然炮轟志願軍的指揮部,當時毛岸英正好在指揮部裡,整理作戰地圖和檔案,不幸被凝固汽油彈擊中。

儘管彭德懷在指揮部外聲嘶力竭的叫毛岸英快出來,可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被汽油彈擊中的瞬間,司令部就成了一片火海,毛岸英被大火包圍,等到大家把他救出來時,他的全身都已經被燒焦了。

主席把兒子交給自己,卻眼睜睜看著他被大火燒死了,彭德懷是痛心不已,自感無顏面對毛主席,也不敢將毛岸英的死訊直接報告給毛主席,只好給周恩來發電,告知毛岸英罹難始末。

周恩來接到訊息也是心中一震,考慮到當時毛主席身體狀況欠佳,戰事又是千頭萬緒,周總理便將此事瞞了下來。

直到月餘之後,1951年1月2日,毛主席身體好轉,朝鮮局勢變得明朗,又剛過元旦佳節,周總理才發電,將毛岸英的死訊告知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兒子遇難的噩耗,整整三分鐘一言不發,只是盯著電報默默流淚。

站在一旁的秘書,手足無措的看著主席,不知道該怎樣去安慰他,那時的毛澤東不再是指揮著千萬紅軍、殺伐決斷的領袖,只是一位普通的父親,一位痛失愛子的父親。

是啊,那時的毛澤東已經是年近花甲的老人,失去兒子的打擊是多麼地沉重。

片刻之後,毛主席點燃了一根香菸,穩定著自己的情緒,嘆息地說道:“唉,戰爭嘛,總是要有傷亡的,沒得關係,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岸英是個苦孩子,從小沒了娘,後來參加戰爭,沒過上幾天好日子。”

他的一番話似乎在寬慰身邊人,實際是在勸自己釋懷,可是父愛如山,血濃於水的親情又怎能真的這樣就釋懷了呢?

他望著窗外,吟起了南北朝詩人庾信的《枯樹賦》,“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季節變化,樹葉凋零,留下光禿禿的樹幹孤單的立在那裡是自然規律,無法改變;人生又何嘗不是呢?面對旦夕禍福,生離死別,再多心痛也是無濟於事,空留遺憾與無奈!

毛主席是將心中無法訴說的悲痛寄託在了詩中,藉此排解罷!

稍稍緩過神來的毛主席,想到了自己的兒媳,毛岸英的結髮妻子劉思齊,他們小兩口感情甚篤,結婚一年就兩地分居,如今毛岸英去世,毛澤東心疼劉思齊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便特意囑咐身邊人:“這件事先不要對思齊講,晚點,儘量晚點。”

毛主席知道紙包住火,劉思齊遲早要經歷喪夫之痛,但讓這悲痛晚些到來,是他作為父親,對劉思齊的庇護,也是唯一能為她做的了。

對毛澤東來說,劉思齊不僅是兒媳,更是女兒,他與劉思齊的父母劉謙初、張文秋有著很深的淵源,劉思齊也是他看著長大的,所以一直以來毛澤東都對劉思齊照顧有加,成為一家人後,更是視如己出。

時光回到1927年,毛澤東在武漢召開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上,見到了剛剛結婚三天的張文秋,玩笑著說道“你要是生了女兒,我們就對親家”,不想當時的一句玩笑話,後來促成了兩樁美好姻緣,當然這都是後話。

張文秋與劉謙初確實生下了一個女兒,卻不料在1931年因為叛徒告密,劉謙初被韓復榘殺害,面對昔日戰友留下的孤兒寡母,毛澤東心疼不已,他曾抱著小小的劉思齊,滿眼憐惜地說:“我做你的乾爸爸,你做我的乾女兒,就這樣一言為定了。”從那刻起,在毛主席心中已然將劉思齊當做自己的親生女兒般看待,惦念不已。

1946年,16歲的劉思齊剛剛擺脫牢獄之災,回到延安,見到了大家口中那個從蘇聯回來的主席兒子,長她八歲的毛岸英,那次見面兩人都很青澀,沒有過多交流,劉思齊後來回憶兩人第一次見面,只覺得毛岸英高高的很樸素,和周圍的年輕幹部沒什麼區別;而毛岸英也只是記住了她的那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罷了。

此後,劉思齊被毛主席送到了山西長治北方大學去讀中文系,而毛岸英則留在延安工作。一別多年,並未隔斷兩人之間的緣分,1948年5月,劉思齊因為身體原因,前往平山縣看病,當時的毛澤東父子正在平山縣西柏坡,劉思齊看病之餘去看望毛澤東,就這樣與毛岸英重逢了。

重逢的飯桌上,童年的珍貴記憶被拾起,多年的外出歷練、共同的信仰也讓他們有了更多共同的話題,愛情的種子在那一刻悄悄萌芽。

多年後,劉思齊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倆人會走到一起的原因,更多的要歸結於他們經歷了太多相似的童年不幸,受傷的心抱在一起才會暖。

劉思齊剛出生不久,父親被軍閥殺害,八歲的時候隨母親準備去蘇聯給外祖父看病,途徑新疆時,遇到了反動軍閥,一家人被扔進了監獄,整整八年,直到1946年才得以回到延安。

而毛岸英也因為父親的革命事業承受了很多苦痛,少年時一直由母親楊開慧帶著,還有兩個弟弟毛岸青、毛岸龍,四處奔波,居無定所。八歲那年,楊開慧被反動軍閥抓獲,因不肯向反動勢力妥協、拒絕登報與毛澤東斷絕關係,慘遭殺害。失去母親的毛岸英與弟弟們被安排在上海生活,不久上海地下組織遭受重創,三弟毛岸龍死在了醫院,毛岸英與毛岸青開始了流浪生活,整整四年,直到1936年地下黨才找到他們,將他們送到蘇聯留學。

當然,以後歲月中的相處,越來越欣賞的性格、越來越吻合的三觀,志趣相投是兩人確立愛情關係的主因。

劉思齊說過:“我覺得他可能打動我的,除了他的出身,他的經歷,坎坷的經歷,他所受的苦以外,就是他在蘇聯生活十年以後養成的那種奔放的感情,他不像中國的男孩子那麼寒俗,他的感情出來以後像火一樣,像一團火一樣。”

毛岸英如火的熱情溫暖了劉思齊飄零已久的心靈,墜入愛河的兩人在徵得毛主席與劉母張文秋的同意之後,於1949年10月15日舉辦了一場規格很高、卻相當樸素的婚禮。

說規格很高,是因為當時毛澤東正要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所以政治局常委們都得以到場觀禮,可是婚禮只擺了兩桌酒席,招待客人的也都是臘肉等簡簡單單的湖南菜。兩人的新房就是宿舍,置備的家產也只有兩條棉被,還不是新的,作為新娘的劉思齊連一身新衣服都沒能穿上,如此簡單到寒酸的婚禮,並未影響到倆人對攜手共度人生的堅定,他們苦在其中,也樂在其中。

作為公公的毛澤東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禮物送給兒子兒媳,就將自己的一件舊襖子送給了毛岸英,那是他去重慶談判時穿過的,算是比較有紀念意義,讓他們晚上睡覺時蓋著,算是劉思齊也收到了禮物。

1950年10月,毛岸英主動請纓,前往朝鮮戰場之時,倆人剛剛結婚一年,又恰逢劉思齊生病住院,為了不讓妻子牽掛,毛岸英隱瞞了自己要去朝鮮戰場的事,只是告訴妻子自己要去很遠的地方出差,交通不便,通訊艱難,讓她安心養病,莫要惦念。

年輕的劉思齊並未多想,每日期待著丈夫的書信,等待丈夫回來,可是收到的信只是寥寥幾封,此後連續三年,劉思齊再也沒有收到毛岸英的隻言片語,劉思齊心中焦急,卻也寬慰自己,可能他去的地方太偏遠了,無法寄信;也可能因為任務需要,他奮鬥的地方朝暮不定,才未能寫信;又或許是倆人相距千里,信件在途中丟失了。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戰火紛飛的年月裡,很多親人愛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分別多年,杳無音信,但劉思齊始終堅信,與丈夫團聚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一張毛岸英穿著軍裝的照片,那是她從不曾見過的模樣,她有些慌了!照片上正是毛岸英赴朝鮮前穿著人民志願軍的軍裝的側臉,劉思齊做夢也沒想到毛岸英出差的地方竟然是朝鮮。

一股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她抑制著顫抖的心,向毛主席問道:“爸爸,為什麼岸英這麼長時間沒有信?”

毛岸英與劉思齊之間的深情厚誼,毛主席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在得知兒子去世的訊息後,他囑咐身邊人先不要告訴她,三年過去了,也是時候告訴她了,“他已經不在了,犧牲了”。

聽到毛主席的回答,劉思齊頓感五雷轟頂,腦海一片空白,嚎啕大哭起來,許久之後,聽到周圍人勸她說:“你不要再哭了,主席的手已經冰涼了”,她才恢復神智,停止了哭泣。

失去丈夫的劉思齊傷心之餘,更對毛主席感到愧疚,三年以來,爸爸苦苦隱瞞岸英去世的訊息,還要在自己面前強顏歡笑,在自己提起岸英時,都會順著她講些岸英生前的故事,彷彿他真的只是去出差。每次提起兒子,舐犢情深卻還要談笑風生,想必毛主席都是錐心的疼痛,劉思齊沒有替丈夫盡孝已是不該,居然還帶給爸爸那麼多傷痛,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更讓劉思齊動容的是,毛澤東是個開明的人,還設身處地為她著想。為了讓她振作起來,想著讓她換個環境生活,便送她去蘇聯留學,並且多次寫信勸她放下過去,重新組建個家庭,開始新的生活。

可是爸爸呀,我還沒有去看看岸英,沒有給他掃過墓,怎麼能就這樣再嫁呢?

得知劉思齊的想法,毛主席也很動容,他特意安排自己的秘書沈同、劉思齊的妹妹邵華,陪著劉思齊去朝鮮,為毛岸英掃墓。

針對此次朝鮮之行,他還跟劉思齊約法三章“第一:不花國家一分錢,一切費用全從他稿費中開銷;第二:不得驚動朝鮮黨和政府領導人;第三:所有活動不得見報。”

1959年,劉思齊終於見到了闊別九年的丈夫,只是那鮮活的生命已歸於異國他鄉的黃土,她只能撫摸著烈士墓碑上丈夫的名字,悲痛的呼喊道:“岸英我來了,代表父親看你來了,對不起,這麼多年才來看你,我來的太遲了”因為情緒波動劇烈,劉思齊幾次差點昏迷,回到北京後她就大病了一場。

毛澤東還寫信開導她“意識為主,醫藥為輔”,劉思齊方才如夢初醒,是啊,自己是被心魔擾了神智,站在岸英墓碑前,她清晰的意識到,如果岸英是被一顆子彈奪去了生命,自己心中的悲傷或許會少些;得知他曾在大火中苦苦掙扎,受盡苦痛才離開人世,讓劉思齊久久不能釋懷,他臨死之前是多麼的無助啊!

毛岸英並沒有什麼遺物留下,劉思齊就用手絹捧起了他墓碑前的一捧黃土,小心的包好,帶了回來,她覺得岸英的英魂歸於這片黃土,這也算是離他最近的東西了,算是一份念想。

等到劉思齊再去看望毛澤東的時候,毛澤東向她詢問了毛岸英墓地的情況,劉思齊知道爸爸這是想念兒子了,可是礙於身份,連親自去兒子墓碑前祭奠都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心中滿是心疼,便將自己掃墓的詳細過程一點一點講給毛主席聽。

從烈士陵園正門進入,劉思齊特地數了下,有240個臺階,代表著中國的240萬志願軍,臺階前是一塊“浩氣長存”的匾;臺階後方是一個平臺,平臺上矗立著一座端著槍、神情嚴峻的志願軍銅像,岸英的墓碑在墓碑群的最前面。劉思齊儘量講得詳細,想用自己的眼睛替毛主席看一遍岸英的長眠之地。

過了很久,毛澤東說:“思齊,你將來有機會,你還是到岸英犧牲的地方去看一下。”主席的這句囑託,劉思齊牢牢地記在了心裡,這又何嘗不是她的心願呢?

毛澤東一直很關心劉思齊的個人問題,多次給她寫信,勸她掃墓的心願已了,是時候再婚了,同時也一直在物色合適的人選,經過多方推薦甄別,毛主席覺得剛從蘇聯留學歸來的楊茂之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在徵詢了張文秋的意見後,將楊茂之介紹給了劉思齊。

因為主席在中間牽線搭橋,苦苦勸說,劉思齊也只能嘗試交往著,可喜的是,劉思齊與楊茂之經過一段時間交往,還很合得來,兩人決定在1962年結婚。

得知婚訊,毛澤東喜出望外,壓在自己心頭的一塊石頭算是落了地,親筆題了自己的兩首詩詞,以及300元禮金,送給他們夫妻作為新婚賀禮。

劉思齊後來改名為劉松林,或許是想開始全新的生活,可是毛岸英永遠是她內心割捨不下的情牽,她為自己的長子取名楊小英,其中的感情不言而喻。

2006年,已經76歲的劉思齊再次前往朝鮮,為毛岸英掃墓,這已經是她第五次來到朝鮮,因為年紀的關係,劉思齊唯恐自己再沒機會去看毛岸英,這次她帶著自己的孩子、毛澤東的孫子們去拜祭毛岸英,站在毛岸英的墓碑前,劉思齊說到“岸英,今天我帶孩子們給你掃墓。我老了,已經不是當年的思齊了。如果我將來因為年邁和重病不能來給你掃墓,他們會代我來的,你永遠是他們的親人。”

那一次,她破天荒的留下了一張與毛岸英雕像的合影,如今的劉思齊已經白髮蒼蒼,而岸英依舊是那個28歲,陽光偉岸的少年。沒人知道那一刻劉思齊想到了什麼,是嘆息今生情短,還是憧憬來生再見•••

也是那一次,她帶著毛澤東的囑託,完成她與毛澤東共同的心願,去到了朝鮮的大榆洞,毛岸英犧牲的地方。

劉思齊後來在文章中寫道,去大榆洞是一種朝聖的心情,那是毛岸英犧牲的地方,那塊土地侵染了他的鮮血,去到那裡的心痛,更深刻,更撕心。這應該也是她此前來到朝鮮卻不敢來到大榆洞祭拜的原因吧!

這次鼓起勇氣來大榆洞,大概是她覺得自己應該沒有機會再來,今生的情緣,應該好好說聲再見;當然她也該為替自己著想了一輩子的爸爸毛澤東完成心願,在她第一次來朝鮮後,毛澤東就對她說有機會要她到岸英犧牲的地方看看。

毛澤東為建立新中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妻子、兒子、兄弟、子侄都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毛家滿門忠烈,已經付出了太多。他的長子犧牲在了異國他鄉,毛澤東卻連親自到兒子墓前祭拜的機會都沒有,作為父親的毛澤東,連親口對兒子說聲對不起,我想念你都成了奢望。

劉思齊在成為人母之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毛澤東這些年心中的煎熬,在毛澤東去世30年後,終於站在毛岸英犧牲的地方,算是完成了毛澤東的心願。餘下的時光,劉思齊決定不負爸爸和岸英的期盼,帶著對他們的思念,平靜而幸福地生活著。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抽龍筋”現在很少見,但在遠古時期,它是古代帝王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