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三家徹底瓜分了晉國公室,標誌著晉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有一句網路流行語“出道即巔峰”。我覺得把這句話放到今天的主角魏國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遙想當年魏國(諸侯時期算起)一代目魏文侯、二代目魏武侯,一個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拓者,一個是將百年霸業推向巔峰。在文侯、武侯的領導下使得魏國在戰國這個大舞臺上“出道”即巔峰。俗話說得好“物極必反”,到了三代目魏惠王時期,魏國從舞臺的主角上掉了下來,短短兩世國君後,魏國就迅速衰落。後世再也沒有出現中興之主。萬萬沒想到,魏國在強盛之後會迅速衰落,而且是一蹶不振,從此再無和秦國抗衡之力。

轉折點就在魏國三代目魏惠王,魏惠王在位時正直魏國鼎盛達到頂點時期,經過文侯、武侯兩代人的積累給他留下了殷實的家底。魏惠王在位時期可謂意氣風發。“徐州相王”後,自己的職稱升級了,“遷都大梁”預示著自己要大幹一場爭霸中原,有將魏國國力再度提升之勢,可魏惠王沒有想到自己一生的“職業生涯”會大起大落。

故事的開始是在“徐州相王”後不久,魏國就拿自己的一奶同胞兄弟+一同出道+曾經的盟友韓國開刀了。結果不出意外,魏國連戰連勝,無奈之下韓國求助齊國。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馬陵之戰”。故事的結束就是這場“馬陵之戰”。這場戰爭讓魏國的百年霸業毀於一旦,失去了霸主地位實力迅速下落。

想想,魏國也確實是自己作死,“徐州相王”就已經是犯了天下眾怒。周王室還在,你魏國要真是牛,你就直接把周王室滅了你魏國直接替代周王室,魏國也沒有那個膽量和魄力。俗話說“槍打出頭鳥”,魏國迅速衰落的因素主要在自己“作死”。

1.“職稱升級”

“徐州相王”魏國、齊國已經惹了眾怒。齊國遠離中原四戰之地,獨立位置獨特的優勢,就算有眾怒也不會腹背受敵,當時齊國周圍的韓國、趙國、魯國、燕國等都對齊國構不成威脅。而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本來就是中原紛爭的重要戰場,地理位置上不佔優勢。魏惠王又自己玩火,非要當那個吃螃蟹的人,也被齊國所算計,齊國稱王怕當出頭鳥硬拉著魏國一起稱王,魏惠王正值意氣風發之時,已然被各種名利誘惑至昏。魏國交友不慎,上了齊國的“賊船”。

2.錯失機會

沒有藉機“西出”掃滅秦國,魏國在佔領秦國河西之地後應該順勢一鼓作氣佔領秦國,秦孝公前秦國可以說是積貧積弱,秦國國內也是問題重重,所以在秦孝公時期要啟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變法”前魏國已有機會和實力消滅或者沉重打擊秦國。但是文候、武侯時期沒有這麼做,魏惠王又在河西之戰中慘敗給秦國,錯失機會。看來魏國國君只有做霸主的想法,沒有統一天下的願望。如果魏惠王能夠像秦孝公一樣韜光養晦、放眼長遠、重用商鞅,結局可能不同。

3.變法的失敗

經過文候、武侯,到魏惠王時期魏國國力已達頂峰,應該想到物極必反的道理,魏國的變法不徹底,也是導致魏國衰落的原因。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不做就直接不做,最後整成了個四不像,好的東西沒學會多少,壞的東西也沒有全部丟棄,得不償失。戰國時期變法最徹底的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像趙國的“胡服騎射”,楚國“吳起變法”等,都是不徹底的“四不像”變法。

4.人才流失

魏國還有一條就是人才流失,商鞅就是在魏惠王時期不得志離開魏國,才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另外孫臏,公孫衍、張儀等人,哪個不是最後為他國所用。魏惠王在任用人才的能力上還是有所欠缺。看看文候時期,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才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國“開掛”太早,如果文侯、武侯能夠成魏國初期和中期不同時代的國君,魏國也不至於衰落如此之快。連著兩代實力強力君主的出現也未必是好事,如果後繼之君所犯一點錯誤都將是災難性的。這就好比,你每次考試第一,中間有一次失誤拿了第二,老師就會說你有所退步。長期倒數第一的,前進10名,哪怕是5名,老師都會說有所進步,想想這種說法也挺有意思。在魏惠王后,魏國也沒有出現“中興之主”。其實也正常,封建王朝的建立、興盛、衰落是常有之事。趙國在趙武靈王、齊國在齊桓公、秦國更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迅速衰落,也都是自然規律。

只是魏國實在讓人可惜,文侯開局就是“開掛”的局面,武侯又接著開“雙掛”,能力值持續加成。就在大家盼望著魏國稱霸之後能不能幹點什麼的時候,魏惠王卻突然“下機”不玩了,不知道是網路斷線了,還是“開掛”被發現了。

我得到一個結論,魏惠王的經歷告訴我們。在一個人春風得意之時是最危險的時候,越在這種時候越要學會低調、忍讓,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清楚大好局面來之不易,越要小心行事。但是大部分人在這種時候會頭腦熱,魏惠王就在這個時候稱王,點燃了魏國走向衰落的導火索。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宋遼戰爭之君子館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