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色的喬治2020-12-1514:24
歷史是一條浩浩遠去的長河,我們似乎總是無法真切地探求其源頭,每一段歷史故事最後都化作史書上點點墨跡,為後世的人們留下印跡,當時當日發生的很多事情的真相都似蒙著面紗的女子般難以看清其真實面目。
但是後人總是試圖想從先人留下的點點滴滴印跡來還原歷史原貌,不論是以文字的形式還是以影像的方法,我們總是透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想把歷史故事的脈絡理清。
儘管如此,仍有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成為謎團,千百年來被人們探尋著,發現著,歷史,也因此充滿著揮之不去的神秘感。
在這許許多多的事件中,也包括秦始皇的身世之謎。
千百年來,坊間流傳著秦始皇並非嬴姓後人,而是其母趙姬和呂不韋所生,這個傳聞也多次被寫盡各種小說,並被拍成影視劇播出,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秦始皇就是呂不韋和趙姬的私生子。
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要想探尋歷史真相,需要翻閱正史資料去求證。司馬遷曾經在史記中記錄了關於秦始皇的身世:“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此為《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記載。
這段文字說得很明白,秦始皇是秦莊襄王之子,在莊襄王在趙國做質子時,看見了在呂不韋府上的趙姬,喜歡上了她並向呂不韋要了過來,後生始皇帝。
而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取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這段的意思是:呂不韋先把趙姬娶回家,知道趙姬懷了身孕。子楚(莊襄王)跟呂不韋去呂府喝酒的時候看上了趙姬,呂不韋心裡很不高興,但想著自己都在子楚身上花了很多錢,以後說不定會有豐厚的回報。乾脆不如把趙姬送給子楚,然後趙姬就隱瞞身孕,跟著子楚回家了。到了日子,就生下了秦始皇。
這段記錄中,又和秦始皇本紀中的說法完全不同,意即始皇帝是呂不韋之子。呂不韋在明知道趙姬懷孕的情況下,將之送與子楚,生產期到了之後生下秦始皇。
為什麼同是在《史記》當中,會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哪一種更可信?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從呂不韋此人的性格上來分析。呂不韋是一個精明到拿國家做生意的商人,他之所以在子楚身上投資,無非是為了豐厚的回報,他做事謀劃很深,心思縝密,具有深謀遠慮的智慧,他不是庸人,用趙姬討好子楚,給他帶來的好處是有長效利益回報的,如果他不送趙姬給子楚,勢必會因小失大,呂不韋謀劃的不是蠅頭小利,而是擁有秦國天下之財富,將趙姬放在子楚身邊,對他的未來發展非常有利,他知道趙姬的秉性,是一個沒有野心但虛榮心很強的人,如果他明知趙姬有身孕卻依舊送給子楚,想瞞著子楚只能讓胎兒早產,但史料中所記載的是至大期而生,也就是說並未早產,這樣秦始皇的出生後一定是超了月份的,子楚如何不生疑?
原本趙姬就是呂不韋的女人,送與子楚後生下了孩子,子楚一定會對孩子是否足月而十分在意,呂不韋如果知道趙姬有身孕,也一定是在趙姬懷孕四十天後方能知曉,大期而生一定是超了月份,但凡智力正常的人都會想到的問題子楚身為太子怎可不知?此其一。
其二,假使秦始皇是早產兒,生下之後長相是騙不了人的,呂不韋和子楚同朝為君臣,抬頭不見低頭見,孩子像誰一看便知,即使子楚當時淪為質子無力處罰,但子楚後貴為秦國之王,不可能還能將他們全部接回,而且拜呂不韋為相,更別說趙姬以及趙政了,早殺之以洗汙名。
當然,有人說是呂不韋夥同趙姬瞞過了子楚,令子楚自以為趙政是自己的兒子,這個可能性小到幾乎不存在,呂不韋是何許人也?精明過人,深謀遠慮之人,他是思想家,也是政治家,他不可能幼稚到用這種極為冒險的方式去培養自己的兒子當皇帝。
當時的醫學技術還不支援他提前知道趙姬所孕是男孩兒,如果生下個女孩兒怎麼辦?他的計劃有何意義?如果生下個男孩兒長得太像他那招來的可是殺身之禍啊,要知道子楚是太子,日後可是有能當王的極大可能,呂不韋正因如此才在子楚身上投資,他怎麼可能去幹這麼一件蠢事呢?那可是一個人,不是一件貨物,可以如假包換,這樣做對呂不韋百害而無一利。
況且如果秦始皇真是他兒子,他一不能肯定這個孩子將來能成大事,二來假始秦始皇當了王,他敢去認兒子嗎?肯定不敢,秦始皇決不會承認自己血脈不正,肯定會殺了呂不韋以召告天下。
呂不韋首先是個精明的生意人。他在認識子楚之後,覺得“奇貨可居”,他開始進行“天使投資”,賭子楚的未來,子楚以後的富貴就是他的富貴。他像賭博一樣把全部身家壓在了子楚身上,全力支援子楚就能使他實現人生夢想,他又何必冒著這麼大的風險,在王室血脈上做手腳?
而且呂不韋在秦始皇13歲即位以後,他將長相俊美又身強力壯的嫪毐送給趙姬,為的是使自己從與趙姬的私情中抽身出來,以免嬴政長大親政後因此惹禍上身,呂不韋趨利避害的心思從各方面都能感受得到,又怎麼會自生殺生之禍?
那為什麼司馬遷還會寫兩個版本呢?
司馬遷寫《史記》時,距離秦始皇時期已過去百餘年,我們知道,史學家寫史時無一例外地會加進去自己對史實的看法,即使不從文字字面意思直接表達,但會運用春秋筆法體現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時人對呂不韋多有嫉妒和非議,對趙姬的評價為史上最淫蕩的婦人,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之下,很容易運用春秋筆法體現到史料之中。
秦滅六國之後,六國之子民對秦表面臣服,但心裡是存有家國之情的,他們在心裡並不真正臣服,於是便從意識上想羞辱秦始皇,而正好秦莊襄王娶了呂不韋的女人趙姬,世人因此便有了編撰的素材,秦始皇若不是秦始皇,那秦就已被呂不韋所盜,為呂氏所滅,藉此對秦滅六國的恥辱進行報復,這就好比現在很多國外的反對勢力抹黑中國文化一樣,都是基於同樣的心理。
兩篇史料描述之所以不同也較為正常,很多小說中常常出現bug,這也可以理解為《史記》中的bug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