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秦賦》熱播過半,秦王嬴政仍未親政,各方勢力盡皆登場。
陽謀、陰謀縱橫,上演了一場權力與利益之間的政治博弈。
劇中嬴政胸懷一統天下的志向。在熱血中冷酷。
在豪情中陰鷙。具有一種與年齡不符的莫測高深。
這種形象的塑造,是與史典中的秦王嬴(趙)政極為相符的。
歷史上的秦始皇,雖然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對他的記載還是比較全面的。
對於秦始皇的功過,我們也應該理性、客觀地看待。
在《大秦帝國》的系列劇中,我們看到秦國曆代君王都是勤政精明的,這其中也包括《大秦賦》中的嬴政。
但為何秦國統一後,大秦帝國只存在十五年就滅亡了呢?這種速亡是誰造成的呢?
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的:秦國之所以能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並非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
這其中隱含千百年來哲學裡分與合大勢所趨的邏輯必然。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會出現另外人。
所幸的是秦國加上秦始皇在內的七代君王,在執政上都能按著秦國的既定路線(滅六國,統一天下),都能盡心盡力使秦國強大。
難道靠這個路線和君王本身強,秦國就能滅六國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無論任何事情,都需要很多的力量才能完成。如何利用這些力量才是重要的。
秦國自秦孝公以來這七位君王能完成本身的歷史使命,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就是他們都有著共同的優秀特質:
善於發現、重用並會使用人才。而且能禮賢下士,用之不疑!
秦始皇和他前任的六代君王唯才是用,不論身份和國籍。秦孝公重用魏人商鞅。秦惠文王重用魏人張儀。秦武王重用楚人甘茂。秦昭襄王重用魏人范雎。秦莊襄王重用的魏人呂不韋。秦王嬴政重用楚國人李斯。
很多人不知道這幾個秦國的君王是誰,相信一定知道這幾位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能人!有這些能人,君王在沒有重大失誤的情況下,秦國怎能不強大!
這幾位本身都不是秦國人,但都能在秦國得到重用,這與這幾位君王的英明和會用人是分不開的。
由此可見,秦國這七位君王在事業沒有成功之前,始終把重用人才當做統一天下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秦國曆代君王重用人才,養精蓄銳,奮發圖強,難道就能使秦國統一天下成為必然嗎?當然也不是,這裡面也離不開其他六國的促成“功勞”!
秦國原本只是個諸侯國,而其他六國的人才和土地都遠遠的多於秦國。即使秦國強大,六國自己不作也不會死,秦國也很難滅掉他們。
六國所犯的錯誤太多了,那是一部戰國史。這裡只能概括為典故,簡單陳述一下。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強大晉國橫在秦國的東邊,恐怕秦國再強,也很難東出函谷關。“三家分晉”,這直接就分化了自己,造就了秦國。
“三家分晉”使秦國東進的障礙消失了。但東面的趙國是勢力也很強大。是可以力壓秦國的。結果出了個昏聵的趙武靈王,壯年退位,二子分趙。
他的孫子更是聽信讒言,棄老將廉頗不用。這就是變相幫秦國啊!哈哈,難道是因為同是嬴姓的緣故嗎?
再看看韓國,韓國也是有人才的,韓非子那可以說是比商鞅、李斯之類的高出不少的大才啊,那是嬴政求之若渴的偶像人物。結果從頭至尾就沒被韓國君王採納、信任過。
魏國是個人才的地方,但是魏國不留啊。吳起等傑出人物都走了,更多的在秦國大展拳腳。魏國如此輸出人才“幫”秦國,秦國能不強嗎?
燕國很弱小,本來在戰國七雄中它也決定不了大局。但是他專會幫倒忙,一邊享受著秦國的遠交近攻“福利”。一邊在這六國中落井下石,誰敗他就去打誰,最後可想而知,死的更快。
楚國是七國中國土面積最大的,力量也是最強的。但是楚國政治特別昏庸,就沒出過幾個明君。這個就不多說了,屈原就是最好的例子。
還有就是齊國,這是姜子牙諸侯國,可以說齊國是強大的。但是歷經數世之後,齊國不思創新變法,被五國聯合攻打後,國力逐漸衰微。自己滅掉自己指日可待。
綜上所述,這六個國家即使沒有秦國消滅,他們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正如唐代詩人杜牧所言,滅掉六國的根本不是秦國,而是六國自己。秦國只是順勢而已。
秦國的滅亡也是必然的:秦始皇在幾代人不懈努力、六國“幫忙”的情況下,在公元前221年某一天終於統一了天下。
坐在大殿接受眾臣高聲恭誦“大王恩威”的秦始皇,卻出人意料的拉下臉來說了一句驚世之言,大概意思就是:
你們以前都叫我大(秦)王,現在天下大定統一,你們再叫我“王”,還能表達我的豐功偉績了嗎?
深諳君王之意的李斯沉思一會就說:當年“五帝”堯舜禹之類,他們的疆土只有千米,遠比不上大王。上古有天皇、地皇和泰皇,泰皇最珍貴。大王應該叫“泰皇”。
秦始皇想了想,說道:去掉“泰皇”的“泰”字。再加上“五帝”中“帝”字。就叫皇帝吧。這其實也是秦始皇神話自己的一種心態體現。
秦始皇除了規定了一系列的“尊君”制度外(很多),還特意強調了一項制度,大概的意思就是說:
以前君王死後,子臣都要對先王評價,追加諡號。但從我開始,不能再評價先王了。我的政令永遠執行下去,我是始皇帝,千代萬代只以二世、三世……稱呼。
國家剛統一,很多事情還沒有開始。秦始皇就開始在這些皇權稱謂上下了這麼大的功夫,說明秦始皇已經開始膨脹了,皇權霸者的壟斷心態昭然若揭。可悲的是,這個皇權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單憑秦始皇不準後世評價這點來看,就可見秦始皇在施政上究竟會是什麼樣子。他有著霸者強權的專制思維,也有著超級自信和對世人的不屑和蔑視。
秦始皇認為他的統治可以千年萬代,他的意願和話語沒人敢違背。事實上,他說完這句話只有十五年,他的大秦帝國就土崩瓦解。
至於不準後世評價,現今來看,在中國封建帝制的諸多皇帝中,還真沒有哪位皇帝能超過後世對秦始皇的評頭論足!
歷史上強權專制的封建帝王很多,但是論到誰做的最絕,非秦始皇莫屬。在他的諸多規定中,那是不準改變的,要世世代代的執行下去的。
秦始皇在兼併六國之後,利用了各種手段加強自己的政治統治。這種政治統治在後世兩千多年封建帝權中,或增或減,但其框架和實質都是沒有太大改變的。
所以說無論想了解還是評價封建社會,秦始皇都是不可迴避的。在中國封建帝制中是講究名正言順,天命所歸的。
每個欲取得政權或者已取得政權的君王都會在這方面大力鼓吹和造勢的。這些也是從秦始皇開始的。玉璽是憑證,封禪祭天地,代表著承接天命。
深刻一些看秦始皇,雖然他追求長生不老,其實他可不是敬神敬天之人。這點在他為自己稱為皇帝之名時,就可看出。
秦始皇之所以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昭告天下,他的統治是老天安排的,是合乎天理法理的皇帝。
其實無論神話自己還是他的所作所為,其目的就是為了政治上高度統一。事實證明他的辦法是有效,在那個時代,事實遠沒有“神奇天命”對民眾更為有效。
由此可見,秦始皇高度自信並不是無緣由的,他的頭腦絕對是一個異於常人的強者。他的厲害之處還體現在諸多方面。
兼併六國後,秦國需要重臣才能去管理。而秦始皇沒有采納群臣派皇子為諸侯的建議,而是採用了李斯的建議實行了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確立獨裁統治。
其實,無論秦始皇如何的受人褒貶,不得不說秦始皇確實厲害,如果說他統一六國之前,並無大的作為,是坐收前人的福利。那麼在兼併六國後,秦始皇異於常人的能力就得到充分的施展。
不論事情的本質和功過,秦始皇在統治程序中,每走一步,都有下一步。開創了諸多前無古人的治國大策和戰略宏圖。在用人上仍是唯才是用。
秦始皇在他兼併六國後短暫的十三年裡,南征北伐,開拓疆域,修長城疏河道,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等等,這些在後世官方都是得到認可的。
秦始皇無論功過,其實都在他兼併六國的十三年中,沒什麼前期英明和後期殘暴,無論功過在開始和後期都存在。求長生不老對比這些只是小小的插曲而已。
縱觀秦始皇的一生,他的政治措施或許會得到後世官方的一定程度上認可。但是事實求是來說,在民間,他除了罵名是毫無功績可言的。
秦始皇所做的一切,無論各種統一,都是建立在他加強皇權和獨裁統治為目的下的。他的強權思維使他根本摒棄民意。
雖然他建立封建帝制,但是對於民眾來講,其實就是奴隸制度再現。這些從諸多的民間傳說裡就可見一斑。
長城是哭不倒的,焚書坑儒也未必就能如他所願。長生不了就抓緊修墓地倒是真的。民間的對他的評價不可能上升到什麼高度。所體現的也只不過咒罵而已。
老百姓就是這樣,不會以什麼高度也不懂什麼政治和戰略,但卻能明白是深受其害還是有所獲益。能從切實的生活中感受制度的好壞。
無論你是天命也好,還是你如何強大。打不過你,惹不起你,但是可以罵你,咒你。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如果在民間秦始皇沒有這麼多負面評價,也不會有滋生咒罵秦始皇傳說的土壤。
百姓不可能全面的評價秦始皇,不可能以思辨的態度做出客觀的判斷。這是情有可原的,也是千百年來華夏民族百姓最樸素的特質。
由此可見,在秦朝百姓生活確實是苦不堪言的,要不然也不會出現諸多的民眾揭竿而起了。這可是在秦始皇活著時候就存在的,不要全怪在秦二世的頭上。
在一個剛建立起政權就速亡的封建帝制面前,再談論秦始皇的功績,確實會有些蒼白無力!
小結:後世對秦始皇是褒貶不一的。秦始皇從十三歲繼承王位,二十二歲開始親政,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成就了大秦帝國的偉業。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諸多開創上是有功績的。
同時秦始皇也是個暴君,做什麼事都是以利己為中心,嚴刑酷法,恩德很少。把天下的人收拾個遍,自掘墳墓,贏得了一身的罵名。五次巡遊,欲求長生,卻以一身腐肉躺進他自己的棺槨中。
本文大多是源於《史記》所載。相信很多人看了《史記》中這段有關秦始皇的記載,一定會有不同的感慨。梳理這段歷史,並不是為了如何評價秦始皇,而是為了溫故而知新,達到以史為鑑的目的。在認知歷史的同時感悟人生!
往期回顧: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