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翻開中國革命史,閩西留下了厚重而壯麗的篇章。“二十年紅旗不倒”的光輝歷史,使得閩西淬火成鋼,革命英雄輩出。

紅旗捲起農奴戟。為了實現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血灑閩西。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黨的重要創始人何叔衡等留守中央蘇區。1935年2月21日,瞿秋白、何叔衡、鄧子恢等在福建省政治保衛隊的護送下,從長汀向永定轉移,2月24日在濯田水口梅逕村休整時,被敵軍發現。在突圍戰鬥中,隊伍衝到一處陡峭的山坡,何叔衡體力不支。眼看追趕的敵人越來越近,在這危難時刻,何叔衡把生的希望留給同志們,把死亡留給自己。他對鄧子恢說:“子恢同志,我革命到底了,你一定要想辦法帶領同志們突圍出去!”說完,他挺身跳崖,壯烈犧牲。鄧子恢因對地形比較熟悉,成功脫險。瞿秋白卻不幸被捕,在汀州監獄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堅貞不屈,寫下了光輝篇章《多餘的話》。6月18日,瞿秋白高唱《國際歌》、《紅軍歌》,呼喊著“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的口號,走向羅漢嶺。在刑場碧綠的青草地,他盤腿而坐,微笑著面對劊子手說:“此地甚好,開槍吧。”槍聲響起,瞿秋白實踐了一個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錚錚誓言。

也是在這一年的4月初,福建省委書記、福建軍區政委萬永誠率領省委機關和紅軍部隊,轉移到武平大禾上湖村,不幸被國民黨第八十三師和鍾紹葵保安第十四團包圍。這是一場敵我懸殊的血肉絞殺戰,最後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成了福建省委、省軍區的“最後一戰”。萬永誠和軍區司令員龍騰雲、參謀長遊端軒、縱隊司令員吳楚雲壯烈犧牲,省級機關紅十九、二十團餘部指戰員全部犧牲。毛澤覃率領部分紅軍完成掩護任務後,突圍到會昌,遭到敵人伏擊,部隊被打散,毛澤覃壯烈犧牲。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吳必先率領部分紅軍戰士突圍至長汀濯田,遇伏不幸被俘,8月在江西九江英勇就義。

同樣令人嘆息的是,還有一批過早隕落的共和國將星:1929年10月下旬,中央特派員、紅四軍臨時軍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劉安恭率部出擊東江,在永定廬下壩戰鬥中英勇負傷,不幸犧牲;1930年8月,閩西紅二十一軍軍長鬍少海率部在漳平永福偵察敵情時,不幸壯烈犧牲;1932年6月,紅一軍團第四軍軍長王良率東征龍漳部隊返回贛南途中,在武平大禾戰鬥中壯烈犧牲……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前夕,為了打破國民黨蔣介石的“鐵桶計劃”,保衛中央蘇區“東大門”,掩護主力紅軍轉移的重擔落到了閩西。以閩西子弟兵為主力的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為了保衛紅都瑞金、保衛黨中央,在松毛嶺戰場阻擊強敵。從1934年9月23日起,血戰7天7夜,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而被迫全線後撤。松毛嶺戰役成功遲滯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步伐,掩護黨中央和主力紅軍戰略轉移。

長征期間,由6000多名閩西兒女組成的紅三十四師作為紅軍的後衛部隊,擔任著在長征路上掩護紅軍主力部隊突圍的任務。1934年10月至12月,為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紅三十四師與數十倍之眾的國民黨軍浴血奮戰於湘江東岸。這是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仗。當紅三十四師趕到湘江邊時,紅軍主力已渡過湘江,渡江點已被湘、桂軍控制,紅三十四師的退路被完全切斷。在艱難的突圍戰中,絕大部分紅軍將士英勇犧牲,血染湘江,師長陳樹湘腹部受重傷被俘,在被敵人用擔架抬著押往道縣保安司令部的途中,他毅然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絞斷,慷慨就義,實現了“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年僅29歲。

在中央主力紅軍8萬多人的長征隊伍中,有近3萬的閩西兒女。他們在漫漫征途中擔負著前鋒殿後、政工後勤、偵察救護等特殊而艱鉅的任務,特別是在堅守松毛嶺、血戰湘江、強渡烏江、智取遵義、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攻佔天險臘子口等戰鬥中屢建奇功。到達陝北時,參加長征的閩西兒女僅剩下2000餘人。可以說,紅軍長征每走一里路就犧牲一名閩西人。

閩西革命根據地重要創始人郭滴人經歷了長征的九死一生,1935年冬到達陝北後任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幹部科科長等職,卻不幸積勞成疾,於次年11月18日病逝於陝北保安縣。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國人民投入了偉大的抗日戰爭。為了抗戰大業,閩西人民團結協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運動。閩西子弟兵近5000人編入八路軍、新四軍,他們戰鬥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熱血灑遍了全國各個抗日戰場。

1937年10月,經過國共談判,黨中央決定將南方八省十五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閩西佔了近四分之一。1938年3月1日,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率領由閩西子弟兵為主力的新四軍第二支隊全體指戰員在龍巖白土誓師後,奔赴蘇皖抗日前線,與敵頑展開長期艱苦的鬥爭。在“皖南事變”和塘馬戰鬥中,閩西籍將士犧牲了約1500人。山東戰時工作推動委員會副主任陳明、新四軍十六旅政委廖海濤、新四軍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羅化成等為國英勇捐軀!

抗戰爆發後,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的2000多名閩西子弟兵被編入了八路軍,其中一一五師是閩西子弟兵最集中的一個師。以楊成武、羅元發、陳海涵為主要軍政負責人的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割槽,在雁宿崖、黃土嶺戰鬥中擊斃日本“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並培養出“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群體。

在解放戰爭中,數千閩西兒女高舉人民解放大旗,南征北戰,足跡踏遍神州大地。蘇中大捷、保衛延安、臨汾攻堅、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閩西革命英雄盡顯風流!在共和國成立的前夕,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元壽、第三野戰軍師長伍上同等閩西籍革命英雄倒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

血與火的洗禮,鍛造出閩西一代革命英豪:鄧子恢、張鼎丞、陳丕顯、楊成武4位閩西籍黨和國家領導人,楊成武、劉亞樓2位上將,劉忠、張南生、陳仁麒、羅元發、羅舜初、袁子欽、傅連暲7位中將,王整合等62位少將,81位省(部、軍)級領導幹部……他們為新中國建立,為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中央蘇區第一模範區”才溪,當年有3000餘名青壯年參加紅軍,佔當地青壯年總數的80%。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總團長謝覺哉率團來到才溪模範鄉,問才溪出了多少位開國將軍。當地幹部回答:“已聯絡上的有9位軍長、18位師長。”才溪“九軍十八師”由此聞名。不過後來的統計發現,才溪有少將以上的軍級幹部10名,副部級以上幹部4名,地師級幹部17名,才溪由此被譽為“將軍之鄉”。才溪“九軍十八師”這個光榮的革命英雄群體,是閩西十萬革命志士的傑出代表!

在革命戰爭年代,英勇的閩西兒女用生命為共產黨點贊,譜寫了一曲曲英雄頌歌。閩西無數革命英雄,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奮戰、功勳卓著,他們的英雄業績彪炳史冊,萬古流芳!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軍漢口殺俘事件:虐打美軍活活扔進焚屍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