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20世紀30年代,透過發動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開始全面侵佔當時的東北和華北地區。在七七事變後又進行全面侵華戰爭,而此時他們的對手是已經幾乎統一全國的國民政府。將時間調回10年前,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日本剛取得一戰的勝利兵鋒正盛,而且最為重要的是當時的國民政府並未完全統一,甚至於正統的國民政府還僅僅佔據廣東這個地盤,北方更是直系、皖系、奉系和西北軍輪流坐莊,各個省都是軍閥割據的狀態。這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絕對是佔據關內的好機會,但為何日本沒有選擇對20年代軍閥割據的關內出兵呢?

其實在雨田來看,其根源還是出現在日本自己身上。

20世紀20年代關內軍閥割據圖

首先是,日本國內混亂

在20世紀20年代,日本的國內實際上出現了大混亂。

日本政府對於當時的國內的環境是要維持穩定為主。20年代日本國內的政治勢力眾多,日本當局也在為清除日本國內的左翼勢力忙得焦頭爛額,根本就無暇顧及大洋彼岸的中國。

日本軍警在抓捕日本左翼

雪上加霜的是在1923年的時候,日本還發生了讓他們國力大損的一次大地震——關東大地震,大地震讓東京70%左右的房屋受損,地震直接造成14萬人傷亡,上百萬人無家可歸,當時的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是這樣描繪大地震下的東京。

那種味道和熟透的杏子差不多。他走在火災燒過的廢墟上,微微嗅到這樣的氣味,於是想著,伏天中的腐屍氣味居然也不太難聞……他姐姐和異母兄弟的家都在大火中焚燬了……

《起風了》中的關東大地震

大地震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巨大的,地震中的損失高達65億日元,這相當於20年代日本2年的財政收入,也是當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亞軍費的4倍左右。總之這場大地震讓日本的經濟遭受到重創,甚至於日本在30年代發動九一八的時候,人們還沒從當時末世的悲觀中走出來(這也是日本國內反對軍部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原因,沒有多餘的錢再去支援軍部打仗)。

日本關東大地震後場景

而為了彌補日本在關東大地震中的損失,他們在經濟上的舉措是積極與其他各國展開友好的雙邊貿易,積極對外開放。因為這個政策是當時日本外相幣原喜重郎推進和主持的,因此也叫 “幣原外交”。

幣原喜重郎

在幣原的政策指導下,他們一方面積極承認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日本與英美等國協調以維護既得利益,主張加強與英美在能源、汽車和製造行業的貿易往來。而作為通商的回報,日本需要放棄在東亞地區稱霸政策,唯英美馬首是瞻。而日本的這種向英美低頭的政策也讓軍部的“招核”男兒們不滿,他們紛紛組建小團體對日本親歐美的政客搞暗殺和破壞活動。不過即使如此,依然沒能阻止日本在對外上的弱勢問題。

而“幣原外交”的另一個重點則是大洋對岸的中國,他積極主張緩和北洋政府的關係(1919年學生運動讓兩國關係降到了冰點)。在改進兩國關係後,20年代“日貨”流通到了的關內的市場中,從生活用品到武器彈藥,閻錫山、張作霖等人紛紛購買日本的武器,組建日貨工廠等,上海等地的日本背景工廠也持續增加。

購買清一色日軍裝備的山西晉綏軍

“幣原外交”讓日本整個20年代處於關東大地震後的復原期,再加上他們在一戰的收益,讓他們的經濟快速發展。當然這雖然將日本從對東亞的武力擴張變成經濟擴張,讓他們暫時無暇覬覦中國的領土,但透過在20年代積累的財富,也為其後面的侵華奠定了經濟基礎,所以當時的東亞依然沒有擺脫被日本惦記的命運。

其次是,日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在1918-1923年之間,日本在結束對青島德軍的進攻後,開始武裝干預新興的蘇聯政權,他們出兵西伯利亞和英美等軍隊一起援助在邊境的白俄和捷克軍隊,這次作戰雖然最高出兵才7萬人,但是日本的常備輪番上陣,在付出了陣亡5000人之後他們灰溜溜的撤出西伯利亞。而在這次作戰中的耗費的高昂軍費,讓經歷過“關東大地震”的日本政府更加雪上加霜,內閣的大臣們紛紛要求軍部沒有維持這麼大常備軍的必要,於是在當時陸相宇垣一成的主持下進行了裁軍,因為是大正年間的裁軍,因此也被稱之為“大正裁軍”。

漫畫中的日軍在西伯利亞的閱兵式

規定了將仙台十三、名古屋十五、姬路十七和久留米十八師團裁掉,日本只保留17個常備師團(侵華日軍甲等師團原型)。這次裁軍讓日本的常備陸軍變成了25萬人,這也大大減輕了日軍的財政壓力。當然裁軍之後日本陸軍的任務也從對外作戰變成了和平時期的常規駐軍。而僅靠著25萬的常備陸軍,是無法對當時的中國軍閥們進行作戰的,在20年代光佔據東北和山東的張作霖所部軍隊就達到了33萬人,而且武器精良,在南方的孫傳芳、吳佩孚、唐生智和北方馮玉祥和閻錫山率領的軍隊也是10-30萬不等。故而當時的日本僅靠著裁軍過後的25萬軍隊根本就無法對當時的北洋軍閥們形成威脅。

大正裁軍後的精銳日軍

雨田君說

當然了日本在20年代沒有對當時的中國沒有開展實際性的侵略活動,固然有它主力發展經濟,以及裁軍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有關。但這並非是他們良心發現,而是他們在醞釀下一次的戰爭準備。

在經濟實力慢慢恢復的時候,日本在20年代趁著經濟危機經過田中奏摺過渡到了“總體戰”的體制中,他們一方面開始實行展示經濟體制,另一方面透過裁軍餘留下來的軍費轉移到飛機、坦克等新式的研製和裝備上,宇垣一成甚至提出了全民皆兵的概念,對全國大中學生和城鄉青年實行軍訓,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為他們10年之後爆發的大戰鋪路。

20世紀20年代這短暫的十年,雖然因為日本原因一定程度上延緩他們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程序。但蓄力之後的他們卻在“養精蓄銳”之後,帶頭挑起了人類史上最大浩劫的二次世界大戰。

— The end —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朱翊鈞: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何前期和後期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