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朱翊鈞:怠政國衰微,極欲落罵名

說起朱翊鈞這個名字,一般人還真有些陌生,當然不包括資深歷史愛好者和專業學者,而一說起萬曆,大家便都知道了,因為他是以28年不上朝以及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著稱,更何況史學界還有個著名的論斷,這就是“明實亡於萬曆”。

自明太祖朱元璋規定一個皇帝只一個年號後,後世便多以該皇帝的年號來稱呼其人了,所以後人都知道崇禎,不一定識得朱由檢為誰,可以只知道康熙,卻不一定曉得玄燁是哪個,這比起大宋朝一個皇帝有十幾個,甚至一年中有兩個年號的情況來看,倒也簡單了許多。

“明實亡於萬曆”似乎現在成為對朱翊鈞的蓋棺定論,這樣說比起說明亡於崇禎當然顯得要有文化了許多,其中自然是有道理的,但說明亡於閹黨,亡於黨爭,亡於李成梁的養虎為患也有道理,這些都只是其中的一個側面,總覺得有以偏概全的感覺。

按這樣的推論,也可以說是明亡於裁撤驛站,因為這樣弄得一個叫李自成的成為下崗職工;甚至可以說是亡於朱元璋,因為他娶的馬大腳,繁衍了後世一堆地奇葩皇帝,如果娶的是羊皇后或侯皇后,是不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當然,這是一種“扯爛筋”的說法。

朱翊鈞,明第13位皇帝,9歲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為大明皇帝在位之最,57歲時逝世,廟號神宗,葬於北京十三陵。

不得不說,這朱翊鈞運氣是很好的,6歲即被定為太子,上位時無人同他爭搶,老師是當朝首輔張居正,母親李氏亦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而他的“大伴”太監馮寶雖有貪腐之習,但卻是個有才能的忠貞之人,所以,他當皇帝后的前10年,老老實實的讀書學習便是,其他統統都不是他能管的,有張老師替他統統搞定。

張居正是歷史上少有的能臣,他有能力,有擔當,執政期間進行了著名的“張居正改革”,頗有成效,極大地改善了帝國的經濟狀況,但他對小皇帝太過嚴苛,遂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不久後朱翊鈞親政,但他上臺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算張居正,將那埋在心中多年的怨恨一股腦地發洩了出來,他不僅抄其家,還封閉張府,將來不及撤出的十餘口人全部餓死,手段不可謂不狠毒。

不得不說,朱翊鈞親政後的所作所為還是頗有可圈可點之處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勵精圖治,勤奮好學,精力旺盛,夜以繼日,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且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

他安撫流民,輕薄徭賦,減輕了民眾的負擔,開創了“萬曆中興”之局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還算是一個有為的明君,至少在他親政的前期是可以這樣認為的。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他親政之際,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即平定蒙古叛變的“寧夏之役”、擊敗豐臣秀吉的“抗日援朝”和剿滅苗疆暴亂的“播州之役”,這三次都取得了勝利,不但鞏固了大明疆域,還提高了明朝的威望,確立了帝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不過,這是從好的方面來說的,被打敗的也有,這其中就還包括同緬甸的“明緬之戰”,以及同後金的“薩爾滸之戰”,而後者直接讓後金成了氣候,實為大明亡國之肇始。

不得不承認,張居正給他留下了一把好牌,是他初政時的基礎,但隨著承平時間的推移,這朱翊鈞便開始懈怠了起來,厭倦處理朝政,對朝臣拉幫結派也疏於控制,後來竟懶得上朝理事了,這一拖便是28年。

天子不上朝,這在哪個朝代都是前所未聞的奇葩之事,而朱翊鈞任用的首輔申時行是一個“和事佬”,行事尚清靜無為,不多事,不惹事,對朝臣的奏摺,大多采取“留中”的冷處理,即不指示也不發還,所以,大明王朝便在水煮青蛙般的日子中,一天天地衰落了下去。

“怠於臨朝,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這是後人對當時朱翊鈞的評價,但是我覺得,這只是表面現象,他其實如他爺爺嘉靖帝一樣,他那雙眼睛時時盯著朝堂上的風吹草動。

在他不上朝的時期內,沒有閹宦亂政,沒有權臣弄權,民眾安居樂業,無饑饉之流民,能選擇各種人才,使大臣們各司其責,決斷大事皆掌控在握,國家機器照常動運作,要做到這些,沒有識人和用人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這也充分展示了朱翊鈞的智慧。

對於他為何不上朝後世也有很多的猜測,現在主流說法是因病而沒法上朝,這個也有著很多的論據作支撐,倒也真實可信,特別是定陵被挖掘後,有了更多的證據證明他的確是有病,所以至少可以說,朱翊鈞不上朝是因為身體的原因。

當然,也有怠政的因素,而其中主要原因是同文官集團的關係到了很尖銳的地步,他又無力打破這種格局,惹不起,躲得起,於是他乾脆當上了“甩手掌櫃”,眼不見心不煩,這其中也有著很多的無奈。

之所以說他怠政,是因為雖然身體方面有病,但卻並不是在後宮靜養,而是專寵萬貴妃,酒色縱慾,他並不是病重到常年臥床的地步,身體還是可以支援他臨朝的,至少他在處理“梃擊案”時,就上過一天朝,所以,有病不假,但怠政是根本的原因。

儘管後世責難朱翊鈞是主流,卻也有不少人為他鳴不平,除了列舉眾多當時的例子後,也將他因身體原因在幕後操控,也將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當作了讚譽之詞。

就我來看,朱翊鈞實在是個奇葩的皇帝,要對他作出準確的評價亦是很困難的,如果分階段來看,前期的他還是位勵精圖治、生活節儉的好皇帝,大明王朝欣欣向榮,百事轉蘇,儘管這些很多人是將其歸於張居正,但卻也不能抹煞作為皇帝的功勞。

可惜的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朱翊鈞後期無論是身體原因或其他原因,長期不上朝是讓人不能原諒的,特別是對後金的崛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沒有采取適宜的軍事行動,從而導致了亡國的悲慘結局。

不過,話又說回來,朱翊鈞在位時間政局並沒有糜爛到不可收拾的程度,而且還頗有活力,從這個角度上看,如果後來繼位的皇位是賢明君主的話,大明是不會亡的,變數多多,所以可以認定,“明亡於萬曆”有道理,但有失偏頗。

明朝的滅亡是個長期又複雜的過程,其中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只能說明朝的衰落是自萬曆朝開始,就如同清王朝是從乾隆朝走下坡路一樣,但如果說清朝亡國始於乾隆,怎麼說都有些勉強,此理同一。

有些搞笑的是,“明亡於萬曆”這個結論最初提出之人,正是這位乾隆皇帝,歷史啊,有時候就是這樣地諷刺。

3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博弈 | 歷史上的三組對手,彭德懷元帥讓美軍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