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大商人呂不韋見到流亡在外的秦國公子,驚歎“奇貨可居”,就精心策劃大膽“投資”,結果成功了。
有了呂不韋的“投資”,才有了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成功之後的呂不韋,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達到了人生巔峰。
至於後來呂不韋的下場另當別論,但他當時的“投資”的確是很成功的,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呂不韋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為他有獨到眼光,深謀遠慮,並且捨得“投資”。
還有個更重要原因 :
就是,只有一個“呂不韋” !
假如當時再冒出第二個,第三個“呂不韋”,想想會是怎樣的結果……
言歸正傳,現在深度剖析一下,流浪大師為何從“奇貨可居”變成“燙手山芋“ !
流浪大師被一位蛋糕師拍了幾個影片,就開始引起人們注意,隨著不斷的爆紅,吸引了數千人前來“瞻仰”。
同時,也吸引來了無數個“呂不韋“,一下子來了這麼多的“呂不韋“,都發現流浪大師“奇貨可居“,都想“可居”流浪大師這個“奇貨“。
這場激烈競爭,把流浪大師吹捧到了半天雲。
激烈競爭自然就有人失敗,也有人勝出。
失敗者當然不甘心失敗,隨時都想捲土重來。
當然,也有失敗者萌生恨意,“得不到就毀掉”!
勝出者更是提心吊膽,唯恐自己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搶奪來的“奇貨”再被別人“可居“。
因此,流浪大師圈子表面上熱鬧非凡,暗地裡劍拔弩張,刀光劍影。
競爭愈演愈烈,唇槍舌劍,七嘴八舌;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你攻擊我,我攻擊你。
諜中諜,計中計;敵中有我,我中有敵;盤根錯節,撲朔迷離;最終發展到誰也難以駕馭的局面。
所以,流浪大師從開始的“奇貨可居”變成了現在的“燙手山芋“。
這都是外部因素影響,再說說流浪大師內部因素 :
大家想想,流浪大師為什麼“流浪”,不就是他自身的一些“怪癖“造成的 !
他看見廢紙就想撿回來“囤積”,寧願丟棄工作也捨不得丟棄“囤積”的廢紙。
寧願被親人趕出家門,被街坊鄰居一次次投訴,就是捨不得丟棄那些“寶貝”。
那些沒有得到“奇貨”的“呂不韋“,一個個都拼命想“奇貨可居”。
得到“奇貨”的“呂不韋”,才發現這個“奇貨”原來“不可居“。
誰不相信,就去問問那幾位曾經得到“奇貨”的某飛,某鞋總,某阿毛,某阿秀……
流浪大師就是個“小爐匠”格局,你們想輔佐他“幹大事“,他不會配合你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