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慈禧太后作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阻礙了清代社會進步和發展,是清政府徹底淪為外國列強半殖民地過程中的關鍵人物。然而,我們發現,慈禧執政時期的清政府看似風雨飄搖,但還是拖著疲憊的身軀一路往下走,直到二十世紀初。

光緒三十四年(1908),慈禧去世,這成為大清命運的拐點。風雨飄搖、苟延殘喘了近七十年的大清朝,在僅僅三年的時間裡土崩瓦解。當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後,清朝成為了歷史。

人們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清王朝在慈禧統治時期能夠挺過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一系列對清政府構成危機的歷史事件,但是卻在載灃執政的三年裡迅速走向滅亡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從政治方面看,光緒三十四年(1909)的清王朝,早已物轉星移,和慈禧統治的主要時期,即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頭十年,已經有了極大變化。有這麼幾件事,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首先我們要從戊戌變法說起。戊戌變法真正推行的時間並不長,從開始實行新政到被慈禧政變推翻也就103天。又被做“百日維新”的戊戌變法主要起到了兩個作用,一個是讓清政府意識到革新的必要性,另一個則是讓資本主義維新派意識到想要富國強兵,指望清政府自己進行革新是不太可能的了。

第一個作用,直接催生了後來的清末新政。戊戌變法失敗後不久,清政府遭遇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輪番打擊,痛定思痛的清政府終於認清了形勢,意識到自己徹徹底底地落後於世界。所以,連清政府的保守派都開始主動要求改革,雖然改革內容基本上是戊戌變法的翻版,但卻起到極為深遠的作用和影響。

當科舉制度被取消後,大量讀書人一下子沒有了出路,不知道該怎麼辦。不少知識分子選擇到國外開闊眼界,瞭解世界的發展狀況。這些人出國後,更加意識到清朝已經危在旦夕。他們支援革新,壯大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力量。

另一個對清政府的滅亡起到加速作用的改革措施就是編練新軍。編練新軍有兩個重大的影響,一方面讓編練新軍的主要負責人袁世凱以及他所代表的北洋系軍閥迅速發家,實力壯大。到慈禧去世之際,清政府的命運基本上握在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手上。新軍的設立也使得不少革命黨人或者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進入了軍隊體系,為之後的辛亥革命提供了知識支撐。

維新分子思想上的轉變也是清政府加速滅亡的主要原因。我們提到,當戊戌變法後,不少的維新派分子已經意識到,想透過清政府內部革新實現改革已經不現實。在後來發生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政府的喪權辱國,讓很多有識之士對清政府徹底失望。他們轉向支援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清末新政後,因科舉取消而出國的知識分子增多,編練新軍又讓軍隊中的革命思想愈演愈烈。到載灃接手時的清政府,其實早就是一堆乾柴,距離大規模革命運動的爆發就差一個導火索。最後,武昌起義點燃了這把革命之火,清政府的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除了大的時代背景以外,載灃的個人能力和權威不如慈禧,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慈禧是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垂簾聽政的兩宮皇太后之一,生前執掌中國權柄近半個世紀,期間親歷並策劃多場宮廷政變,在權力鬥爭中練就了一身虎膽,成為晚清時期實際的掌權者。

而載灃為什麼能夠成為在慈禧死後到清政府滅亡的這三年裡成為中國的實際掌權者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慈禧看中了他,或者說是看中了他的兒子溥儀。所以,載灃之所以能夠成為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完全是父憑子貴。而在這個時期,載灃作為實際統治者,根本無法像慈禧太后那樣輕易地控制袁世凱等人的北洋系,所以當武昌起義爆發後,為了鎮壓起義,袁世凱迅速掌握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載灃黯淡退出政治舞臺。

所以,清政府在慈禧死後三年便土崩瓦解,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不論是政治上的推動,還是革命思想的傳播,亦或是北洋勢力的坐大,以及載灃的個人能力,都在強迫這清政府這艘早已腐朽的巨輪,加速走向沉沒的結局。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唐中宗為什麼要殺張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