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情,我情,地形,時間稱作五行,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這是常勝將軍劉伯承的作戰策略。劉伯承的大名真的是家喻戶曉。他是我軍有名的知識分子,被人稱作“儒將”。他五歲就開始讀私塾,十二歲接受新思想新教育,後來父親病故,家裡生活困難,幾經風霜,飽嘗艱苦,但也磨練他的意志,當革命來臨時,他毅然決然的投身革命,他說:“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富貴?懷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走上了革命之路。
千里躍進大別山應該是劉元帥在軍事指揮藝術上的傑出之作,這場戰爭,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在鬥智。當時我軍處於劣勢,各個方面的情況對我們不利,為了掩蓋我方真實的用兵目的,劉元帥指揮軍隊作出許多煙霧彈的舉動,把敵人引入迷惑住。劉元帥先是指揮我軍往魯西南方向打,使敵人誤以為我方目的在於隴海,於是調兵防守;隨後,又命令部隊在黃河口假裝攻打,造成北進迴歸根據地假象,當老蔣調三十個旅分五路開進鄆城、鉅野。
我方大軍的行動才步入正軌,甩掉大後方向南挺進,那時候的敵人還以為我方大軍是在不能渡河的情況下被迫南竄的。等到劉鄧大軍安全度過時,敵方才明白了我軍的真正意圖,但已經為時已晚了。我軍順利挺進大別山後,就如同在敵人的腹部安插了一槓子,時時刻刻讓敵軍感到不安。這一舉措牽制了敵軍一大半南線兵力,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像這樣的戰事數不勝數,不得不說劉元帥是一個集智慧,勇氣,計謀於一身的人,他在戰爭時期曾擔任過四次總參謀長。第一次是秘密前往南昌,組織策劃南昌起義,最後取得成功。第二次是從蘇聯回來,但是因為李的獨斷專行,意見不統一,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第三次是貴州省黎平縣召開會議恢復紅軍參謀長的位置,但是因為主席和張在作戰上面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劉擁護主席,被撤職。第四次長征結束後,為了祖國他挺身而出,戰爭結束後他又卸下職位。十年內,他先後擔任四次,起起伏伏,大公無私的,恐怕也只有像劉元帥這種純粹只為國家著想的人才能接受。
建國後,上級領導本來想讓劉繼續擔任中國解放軍的領導人,但是劉拒絕了。他認為,現如今我們國家不缺管理人,缺的是一隻先進的隊伍,先進專業的人才。我國的戰爭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年紀這麼大了,我願意辭去所有的一切職務,去辦學校吧,我要培養一高階幹部。不得不佩服劉元帥先進的思想和理念,與主席不謀而合,於是他便成了軍學院的院長。他把在戰場上積累的指揮和作戰經驗傾囊相授,他一直認為建軍必先建校,治軍必先治校。以前沒有機會訓練一個正規的軍隊,現在他有大把的時間來培養祖國未來的力量。
劉元帥不僅為祖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中高層指揮官,還建立了我軍的諸軍兵種齊全的指揮院校體系。為我國打下一定的軍事基礎,他的貢獻功不可沒。要知道軍事強則國強,我們國家之前之所以飽受戰爭的痛苦,那大概都是因為軍事能力弱,戰鬥能力沒有,又地廣資源多,才遭人妒忌。對那時候的國家,我們特別需要一批專業軍事指揮家帶領我們走向強國。
即使到了和平年代,即使他的年齡已經大了,他還是繼續發揮餘熱,照亮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