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東夷列傳》:“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
日本與我國的關係在歷史的各個時間段都不同,在亞洲,同是黃面板黑眼睛的兩國人民曾經有過血和淚的戰爭,也有過非常友好的交流。早在漢朝光武帝時,就有日本對漢朝的來訪記錄,當時日本不遠千里來訪漢朝,並向朝廷稱“臣”。
在隋唐時期,中日兩國更是進行了文化思想的交流,日本就有在唐朝留學的學者,參與當時的科舉考試,考中進士之後在唐朝留任為官,與詩仙李白成為好友,文化交流密切的程度,足見當時兩國關係友好。
中日兩國友好的關係持續了相當久的一段時期,直到明清兩朝,兩國關係開始出現裂痕,清朝更是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直至後來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作為侵略國在亞洲主動發起全面進攻,與其他的侵略國一起將世界各國都捲入了災難之中,中日兩國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
在反法西斯戰爭結束之後,日本投降了,但是日本戰敗後,蘇聯俘虜了大量日本女兵,這些女兵被用一些極端的方法對待,處理辦法迄今令日本後怕,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1868年明治維新,讓日本的資本主義發生萌芽,當時日本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都取得了突破和發展。之後更依靠自己的實力,解除與西方國家的不平等條約,風氣也逐漸歐化。
經過幾十年的變化,雖然政治經濟都取得飛躍性發展,但是由於土地面積與地理位置的原因,加上天皇思想的殘留,一些社會問題得不到解決,日本就想透過侵略擴張來轉化社會矛盾和增加本國資源。
於是在亞洲地區,日本瞄準了當時我國的東北開始進行侵略,之後更是不斷地擴大戰場,亞洲的土地上到處瀰漫著硝煙的味道。當時的日本持續投入戰爭,但是日本人口本就不多,又需要源源不斷的兵力,這種矛盾如何解決呢?
上戰場自然是依靠男兵,青壯年的兵力是有限的,變出那麼多的年輕人自然是不可能的,為了解決問題,日本向國民宣稱戰爭能為本國帶來許多利益,並大力開展徵兵,出動了女性與孩童參與戰爭。
為了增加前線的兵力資源,日本對徵兵要求降低,不管女人還是小孩,只要有力氣,能拿得動兵器的都得去戰場。這些上了前線的女兵不是個個都去直接打仗的,她們有各種各樣的分工任務。
因為前線傷亡嚴重,對護士的需求量大,這些女兵很多都被安排在護士陣營,有時一個護士要看護幾百名士兵,而有一些女性則被安排在隨從部隊作“慰安婦”,有的也參與訓練,被派到戰場上去。
就這樣,依靠著“全民徵兵”,當時的日本確實解決了缺乏兵力的燃眉之急,然而事實上,這樣做只是徒勞,後期的法西斯侵略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勢力已經弱了下去,當時蘇聯將本國的德國侵略兵驅趕,攻陷了柏林牆之後,就把矛頭指向日本的殘餘力量,驅趕了日本兵力,並俘虜了大量的的日本女兵。
因為上戰場的日本女兵數量非常多,所以被俘虜的人數也不少。幾十萬女兵被蘇聯俘虜後遭受了可怕的對待,她們被流放到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這裡溫度低,物質條件差,寒冷的時候大雪紛飛。
在蘇聯看來,這些俘虜女兵都是廉價勞動力,她們被迫參與城市建設,修建鐵路,搬運石頭,許多重活苦活都讓她們做。在氣溫達到零下二十多度的時候,她們也沒有棉衣,有的直接被凍成雪人,每天做最重的活,也吃不飽飯。
女兵們白天已經苦不堪言,晚上還要遭受不公平對待,一些長得比較漂亮的女兵就被挑出來服侍大兵,不服從的就被強迫做最重的活。不久,大量的女兵俘虜因為經受不住折磨而死去,或者因為身心不堪重負而自殺。
戰爭完全結束以後,日本向蘇聯索要俘虜,蘇聯並沒有答應,在日本的一再堅持之下,還回來的不是俘虜,而是女兵們的骨灰,蘇聯只以這些女兵身體素質太差為藉口敷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世界有61個國家都被捲入,無數的生命逝去,數不清的家庭支離破碎,這些資料駭人聽聞,更讓人警醒。
和平是每個善良的人都向往的,沒有殺戮的國家才能穩定而繁榮。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幾十年過去,戰爭中就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和教訓值得人們思考,究竟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世界用友善聯絡,更加美好,永久和平。
參考資料: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