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豬灣事件發生以後,肯尼迪丟盡了臉面。
赫魯曉夫
在克里姆林宮,赫魯曉夫更加確定了這個年輕的美國總統缺乏經驗,豬灣事件很可能讓白宮“謹小慎微”一段時間。這應該是解決“柏林問題”的好機會,赫魯曉夫一直對西方國家在西柏林駐軍如鯁在喉,如果能趁此機會施壓,把英、法、美三國從柏林趕出去就好了。
6月,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在奧地利維也納進行了會談。美國著名記者詹姆斯·賴斯頓曾在此期間見到了肯尼迪,他立刻感受到了這位美國總統所受到的巨大壓力。賴斯頓後來寫道:“赫魯曉夫卻以柏林問題和以戰爭解決爭端來威脅和恐嚇他……赫魯曉夫已對豬灣事件瞭如指掌……這讓赫魯曉夫覺得,他面對的是一個初出茅廬,很容易受到威脅和脅迫的年輕領袖。”
肯尼迪確實被赫魯曉夫的態度所震驚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對付這個兇狠的對手。會談最後,赫魯曉夫對肯尼迪說,他將在年底之前和民主德國簽訂合約,解決柏林問題,無論美國是否同意。
賴斯頓後來描述說,肯尼迪已經知道豬灣事件給自己帶來的被動局面,但他不打算退讓:“如果他(赫魯曉夫)認為我既缺乏經驗又沒有勇氣,那麼,除非改變他的想法,否則我們不可能和他達成任何一致。”
於是,肯尼迪決定以強勢對抗強勢。肯尼迪
會談結束後雙方立刻開始“出招”,赫魯曉夫決定暫停裁軍計劃,並且提高軍事預算,召開高階軍官會議,火藥味十足。肯尼迪很快強硬回擊,6月25日他發表電視演講,表示如果戰爭爆發,那一定是蘇聯藉著柏林問題為幌子發動的。
肯尼迪要求國會給五角大樓撥款32.47億美元,徵集預備役,把徵兵限額擴大到原來的兩倍。不僅如此,他還命令重啟、檢修已經封存的飛機和艦船。
美蘇兩國的關係驟然緊張,赫魯曉夫進一步表示,蘇聯已經能製造1億噸TNT當量的原子彈,而且擁有運載原子彈的火箭。赫魯曉夫的威脅並非無中生有,美國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核戰壓力,在肯尼迪的催促下,很多美國家庭都開始修建家庭防空洞。
更糟糕的是,肯尼迪和赫魯曉夫頻頻出招的時候,壓力最大的柏林人坐不住了。尤其是生活在東德的人,紛紛湧入西德。整個柏林完全亂了,單單7月份就有超過3萬難民逃離東德,8月份情況愈演愈烈——8月12日,也就是民主德國封鎖西柏林,開始修建“柏林牆”的前一天,有16500人逃離了東德。
這對於東德政府而言意味著什麼?修建柏林牆
要知道,大部分“逃走”的都是技術工人,他們是未來東德發展的主力軍,這是無法忍受的。
8月13日凌晨,東德警察趁夜佔領分隔東西柏林的主要通道,然後從卡車上搬下無數的木馬、鐵絲網、樁柱等,在天亮前就搭建了一道簡易的隔離牆。
得到訊息的肯尼迪驚訝不已,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因為東德不僅在加班加點修建正式的更加堅固的“柏林牆”,蘇聯也開始頻繁進行核試驗了。
肯尼迪立刻喊話赫魯曉夫,希望停止核試驗,避免放射性微塵的擴散。但赫魯曉夫完全無動於衷,他要用最強勢最直接的行動壓垮肯尼迪。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蘇聯進行了30次核試驗。
在蘇共第22次代表大會開始前,蘇聯領導人演講中宣佈:蘇聯很快就會引爆一枚5000萬噸級的原子彈,其威力是廣島那顆原子彈的2500倍。在第二次會議上,爆炸結果被告知了代表們:“該原子彈的威力比科學家計算的5000萬噸級還要大”。
這當然是對肯尼迪明目張膽的威脅,目的就是讓這位“缺乏經驗”的總統讓步。肯尼迪已經被逼到無路可退,他也沒打算退讓。柏林牆修好了,雙方已經進入極度不信任狀態,戰爭似乎隨時有可能爆發。
但實際上,不管是肯尼迪還是赫魯曉夫,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早期的柏林牆
10月17日,赫魯曉夫終於開始緩和緊張氣氛,他不再要求英、美、法三國於12月底撤出西柏林,戰爭危機暫時結束了。
我們再回頭看一看,雖然這次危機的爆發不可避免,但豬灣事件顯然讓赫魯曉夫找到了好機會。他想透過步步緊逼讓“缺乏經驗”的肯尼迪讓步,從而順利把英、法、美軍隊趕出柏林。
然而肯尼迪沒有讓步,反而強硬出手。可以看出來,肯尼迪知道了赫魯曉夫是虛張聲勢,所以才顯示出美國敢於打仗的態度。
最終,“柏林牆”並沒有解決一切問題,美蘇恢復核武器試驗,軍備競賽由此又進入了一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