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隋唐兩朝的兩對帝王父子

——有關從楊堅到李世民的歷史閱讀

​|卷一 開皇、武德初年紀事

·第二章·晉王秦王:兩家皇王的崛起

十年江都,聲譽卓著

平陳之役讓年輕的晉王在享受到表面巨大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難言的恥辱和窩囊,以至久久無法釋懷。

但這並不是說他在此役中真的就毫無建樹,沒有獲得那份只能歸功於他的業績:

例如佔領建康俘獲陳叔寶之後,命其寫信招降那時依然據守長江上游的陳軍,使十數萬人放下武器;又用同樣的辦法兵不血刃使嶺南降服。

不戰而屈人之兵,楊廣功莫大焉!

當然不排除那可能也是高熲的主意,或者乾脆就隋文帝整個戰略的一部分,但它畢竟是以楊廣的名義實行的,也就使得晉王楊廣在江南有了獨特的影響力。

不知是否出於這個原因,當平陳勝利剛剛兩年,整個江南又一次戰火重起的時候,隋文帝再次調已重任幷州總管的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管,與原任揚州總管的晉王之弟秦王楊俊互相換了個位置。

晉王楊廣好像真的成了父皇手裡的一把利劍,一張王牌,防禦突厥,他坐鎮幷州;江南用兵,他統軍南下;現在,那裡又是狼煙滾滾,他也又一次飲馬長江。

隨晉王楊廣南行的有將軍郭衍、宇文述等。

但父皇給他的任務並不是總統軍隊指揮平叛,而是以皇王之身坐鎮一方,並且規定“每歲一朝”。

不知道是因為不想讓上次平陳立有大功的高熲功高蓋世功高鎮主呢,還是察覺知道了高熲和楊廣之間的齟齬,再或者就是有意要用霹靂手段震懾江南,這次隋文帝任命的行軍總管領軍元帥是用兵兇狠殘酷無情的越國公楊素。

頒給楊素的詔書上是這麼說的——

“宜任以大兵,總為元帥,宣佈朝風,振揚威武,擒剪叛亡,慰勞黎庶,軍民事務,一以委之。”

也就是說,楊素完全可以自由行動,不受晉王節制,只對朝廷負責。

那我們就依然只說新任揚州總管的晉王楊廣。

上次平陳之後,“隋共接管了三十個州、一百個郡和四百個縣,即整個長江以南的華東地區。

詔令命毀掉曾充當南朝的京城達二百八十二年之久的整個建康城——其城牆、宮殿、寺廟和房屋都要拆毀,土地則恢復為農田。”

儘管作為綏靖策略,以陳叔寶為首的陳朝上層人物大多被赦免,“陳後主得到很好的照顧,他幾個兒子在北方邊境被賜給土地。

對民眾有更直接影響的措施是,隋在原陳朝的各地區免稅十年。人們懷疑隋朝官員能否有辦法收到任何稅收。

原來陳的行政單位大部分以隋的州和縣來代替,陳的官員被隋任命的官員取代——隋在589年和590年期間重新命名或成立了三十個州(陳原來共有四十二個州),所知的州刺史都是北人。

“如果我們回想起在南北朝分裂時期發展起來的文化差別和語言的不同(文帝和被俘的陳後主兩人甚至因此不可能交談),就能看清楚勝利者和戰敗者之間的衝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劍橋中國隋唐史》就是這麼說的。

雖說是外國人,說的又是古代中國,難免有些隔,甚至將陳後主的兒子從風景秀麗的江南發往風沙彌漫的北方邊境,從吃白米飯改為吃饅頭或者乾脆就是吃窩頭,也說成是受到了“很好的照顧”,但衝突的不可避免卻表述的非常準確和到位。

衝突的確是不可避免。

地理上的陳朝全境可以在幾個月內全部歸順,但近四百年的分裂所造成的南北從政治經濟到生產方式、制度文化乃至生活習俗等各方面的差異所導致的心理排斥,絕對不是憑藉武力與高壓所能消弭的。

就像下棋一樣,一直是走一看二眼觀三堪稱高手的隋文帝這次卻有些看走了眼。

陳亡之際,由於早就對腐朽的朝廷沒了興趣也不抱希望,江南門閥和各地豪族其實並沒有認真進行有力的抵抗,只要能保證他們的即得利益不被損壞,只要他們還能出人頭地,只要“舊時王謝堂前燕”,不要“飛入尋常百姓家”,管他皇上姓陳還是姓楊呢。

他們就是這樣想的。

但大隋皇上卻沒這麼想,皇上和他身邊的文臣武將肱股心膂都生在北方,起自關隴,當然視關中為根本,推行的也是關中本位政策。

佔領江南之後,迅速到來的勝利使他們掉以輕心,忽略了不該忽略的許多,真以為陳人不堪一擊也不堪一用,除了大量改變南陳的行政區劃,對南方原來的地方長官也是大撤大換,讓許多多方鑽營才換來一官半職的那些江南庶族地主變成投靠無門的喪家之犬。

再加上以嚴厲管束為目的的重建鄉里基層的整頓和一次次嚴令吳越之野“戎旅軍器,皆宜停罷”,“人間甲仗,悉數除毀”,全然是憑藉關隴武力以鎮壓四方的一派霸氣。

收繳民間兵器的事以前的秦始皇幹過,於是有了咸陽宮前以兵器化鑄而成的整整一打的高高大大的銅人,但卻阻擋不住陳勝等人斬木為兵揭竿而起。

後來建立了大元朝的蒙古人也幹過,甚至還鏈鎖菜刀幾戶合用,結果最後還不是讓人重新給趕回到草原沙漠上去了嗎?

坐鎮江都的晉王楊廣當然不知道身後好幾百年的蒙古人的荒唐,但秦始皇的可笑他是知道的,於是就採取了遠比他父皇聰明理智的另外的辦法。

當然,這一切都是以楊素、史萬歲等將帥血雨腥風的搏殺鎮壓為後援和支撐的。

剿撫並重,攻心為上,晉王楊廣也是兩手抓,兩手都硬——

到任揚州之後,他曾派部將郭衍領精銳萬人,西進皖南,盡滅叛軍。

又派晉王府參軍段達率軍一萬,平定方、滁二州,並破叛軍汪文進等於宣州。

這是打仗,其實也是宣言:別以為我晉王只會說好話,既然可以化干戈為玉帛,當然反過來也是一樣。

他禮遇延請江南吳郡名士陸知命,利用其是南朝世代官宦之家頗有名望的條件,四處遊說招降納叛,憑一個好舌頭就讓十七個被反叛者佔據的城池納城請降。

還有早在上次平陳時就被招撫歸降的當地俚族首領洗夫人,也在此次嶺南平叛的關鍵時刻,不顧年高,親自披甲上陣,與其他支援朝廷的武裝一起,擊潰叛軍,解了廣州之圍。

最為重要和更為關鍵的是,晉王楊廣對江南文化的理解甚至推崇,以及由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前邊已經說過,楊廣從小就熱愛詩歌文學,晉王妃蕭氏又是昭明太子蕭統的玄孫女——一部《昭明文選》至今還在流傳——具有極高的江南文化素養的蕭氏對楊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因而他對江南士人的看法肯定就與以隋文帝為首的其他關隴勳貴大相徑庭。

這看起來似乎無關宏旨,但在實踐中收到的效果卻和單憑武力與高壓大不相同,頗有種差之毫釐,繆之千里的意味。

移鎮江都之後,楊廣就讓上次平陳時延攬招致的江南才子虞綽、潘徽等人廣泛招引舊陳之地的各路才俊。

一時間,一百多名在江南極具影響的人物聚集於楊廣的晉王府,可算是人文薈萃。楊廣此舉既充實了自己的隊伍,又征服了江南士人之心,說成是一石二鳥也恰如其分。

江南士大夫文化素養向來極高,並自視為華夏文化正統,視北人為夷狄;就是北人自己,也承認江東“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儘管事過境遷,江南現在是軍事上的失敗者,但他們依然從心裡看不起粗鄙不堪卻又趾高氣揚的勝利了的關隴武夫。

現在來了個對他們優禮有加尊崇備至的晉王楊廣,當然讓他們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整個江南社會也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楊廣大力羅致江南人士,連佛教史料也有記載:“隋開皇十年(590),煬帝鎮於揚越,廣搜英異,江表文記,悉總收集”。

這就是說,除了收羅人才之外,晉王還在整理收集各種文化典籍。

這還不算完,為了更好地與江南人士交際,楊廣還以晉王和揚州總管之尊,效法東晉著名宰相王導“言習吳語”,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吳越方言。

這才叫四兩撥千斤呢,楊廣此舉,能不讓原本對征服者暗懷怨尤的江南人感到一種被理解和尊重的溫暖嗎?

還有他讓舊陳博士、吳郡人潘徽領銜江南諸多儒生編撰而成的多達一百二十卷的《江都集禮》更是一項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的文化工程。

楊廣以當朝皇子、地方總管進行的這項事業,其意義不僅只在懷柔,更是視南北為一體,融文化交流和政治統一於一身的高瞻遠矚的神來之筆!

楊廣即位當政以後,整個江南地區在全國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奠基之人和奠基之舉都非楊廣莫屬。

|擴充套件閱讀

《昭明文選》

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死後諡“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一般認為,《昭明文選》編成於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 至中大通三年(531年) 之間。

收錄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餘篇 ,是一部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 ,在這部總集裡,蕭統把我國先秦兩漢以來文史哲不分的現象作了梳理和區分,他認為經史諸子都以立意紀事為本,不屬詞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標準的文章才能入選。

也就是說 ,只有善用典故成辭、善用形容比喻、辭采精巧華麗的文章,才合乎標準,《昭明文選》正是以此來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界限的第一部選集。

由於 《昭明文選》選材嚴謹 、注重詞藻 ,所選的大多是典雅之作。在過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視為文學的教科書,是士子們必讀的一部書,千餘年來流傳不衰。大詩人杜甫教育他的兒子宗武要 “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 。到了宋代,更有“文選爛 、秀才半”的俗諺(陸游《老學庵筆記》)。

《昭明文選》的誕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

自從有了《昭明文選》,這才使我國自先秦來文史不分現象有了明確的分界。《昭明文選》繼往開來 ,對古今文體做了全面的闡述、辨析和整理 ,它是我國第一部按體區分規模宏大的文學總集 ,這在文學史上是個開創。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偽滿國成立後,有23個國家與之“建交”,看看都有哪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