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7世紀初期至中期的三十年戰爭最初只是一場宗教戰爭,但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之下,歐洲各個國家都紛紛參與了這場戰爭,最終導致了原本的宗教戰爭演變成了一場爭奪土地和權利的世俗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在演變過程中,都有哪些國家參與了呢?
一、 天主教最初的勝利這場戰爭是由費迪南二世強勢在波西米亞推行其天主教政策而引發的,而波西米亞卻是一個各個宗教和各個派別和平相處的國家,為了應對斐迪南二世剝奪其宗教自由的決定,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卻主要信奉新教的北波西米亞想要藉機尋求獨立,進一步分裂本已結構鬆散的領土。於是便開啟了三十年戰爭的第一階段,也就是所謂的波西米亞起義。這次的起義活動始於1618年,同時也標誌著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範圍的陸地衝突的開始。
波西米亞的貴族在起義之處就深知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抗波西米亞的皇權是非常不理智的一種行為,於是在戰爭最初十多年中,波西米亞貴族尋找到了一個同為新教的盟友,也就是當時的德國。他們之間因共同的新教信仰而結成了聯盟對抗費迪南二世,寡不敵眾的費迪南也只能去尋求國土以外的幫助,與他一樣信奉天主教的侄子也就是西班牙的國王菲利普四世。
很快,雙方的軍隊在多個戰線上展開了殘酷的戰爭。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越來越多的國家捲入到這次的宗教戰爭中。比如在今天的奧地利和東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奧斯曼帝國計程車兵為了能夠透過幫助波西米亞人得到他們每年需要向自己的蘇丹繳納的費用而與波西米亞人並肩作戰對抗著戰爭另一方站在哈布斯堡王朝一邊的波蘭人。
戰爭初期,費迪南二世與很多的天主教國家結盟,在他們的幫助下他和他的軍隊獲得了了最初的成功。在天主教聯盟的援助下,費迪南二世成功的平定了奧地利東部和北部的叛亂,造成了新教聯盟的解體。但是費迪南二世並沒有停止戰爭的繼續,而是決定將戰火繼續向西蔓延擴張。他的目標是支援新教的丹麥-挪威的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即便在丹麥-挪威有蘇格蘭士兵的幫助,但是面對人多勢眾的天主教聯盟,丹麥-挪威的軍隊還是敗北了。最終北歐的大部分領土都被天主教收入囊中。可是戰爭還在繼續,隨著瑞典新國王古斯塔夫的即位,上帝的天平開始逐漸傾斜。
古斯塔夫即位成為瑞典的國王之後,他不但將路德派確立成為瑞典的國教,還帶領歐洲北部的新教信徒加入了這場浩大的戰爭中。1630年,古斯塔夫帶領瑞典和其他的北方新教徒並肩作戰,並一次又一次的擊退了爭奪土地和宗教信仰的天主教徒。也是在古斯塔夫的帶領下,由瑞典主導的北方新教徒聯盟收復了大量的被天主教奪走的領土。
但是英雄和傳奇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上帝的天平也沒有一直向新教一方繼續傾斜。1632年,古斯塔夫就在盧岑戰役中不幸陣亡。古斯塔夫的陣亡對於瑞典和北方的新教聯盟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即便在這之前他們獲得了接二連三的勝利,但是士氣還是因為古斯塔夫的死而大打折扣。士兵們也逐漸萌生了退卻的心理。
反觀天主教這邊,波西米亞的一個貴族為了能夠自由的支配一些被掠奪來的領土而向費迪南二世提供了5萬餘名計程車兵。有了這些軍事幫助,一時失利的費迪南二世也開始了對瑞典的反擊和軍事打擊。直到1635年,天主教聯盟擊敗了瑞典和北方的新教聯盟,雙方決定停戰。
由於雙方的停戰願望,費迪南二世和瑞典簽訂了《布拉格和平條約》。在這個條約中雙方達成了保護德國東北部新教徒的信教權利和領土的共同意識,但是對於當時的南部和西部(即奧地利和捷克共和國)的領土和宗教權利保護並沒有做出相應的規定。並不完整的和平條約只是保證了局部地區的和平,由於其他地區的的宗教和政治緊張局勢仍然嚴重,所以戰鬥繼續進行著。
但是雙方的盟友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比如法國從天主教聯盟陣營轉向了新教陣營而瑞典在種種因素的作用下開始站在天主教聯盟一邊反對新教的進攻。
二、 戰爭局勢發生變化雖然法國大部分人都是忠實的天主教信徒,提高天主教也一度是法國的國教,但是三十年戰爭的後期這場宗教上的戰爭逐漸涉及到了一些法國的國家利益,同時也將法國的陣營轉換到了天主教的另一邊。
從很久之前法國的外交政策中就有一條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也很深入人心的規定,這就是凡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事情法國都要從中作梗,都要反對。而且在以費迪南二世為代表的哈布斯堡家族和瑞典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對很多領土和宗教做出的規定使法國產生了不滿情緒。所以到三十年戰爭的後期,受《布拉格條約》和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中的千百年糾葛影響,法國決定出兵支援新教。
1635年在瑞典敗北之後,法國參與到了新教一方繼續與天主教徒之間的爭奪。而費迪南二世這邊的軍隊經過了這麼多場的勝利之後,軍隊也不是吃素的。在法國剛剛加入到新教一邊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從戰場上吃到什麼甜頭。
轉機是在費迪南二世去世之後出現的。1637年,費迪南二世去世,他的兒子費迪南三世繼承了他的王位同時也繼承了他的軍隊和戰爭的局面。實際上費迪南三世在軍事方面的才華並不如他的父親費迪南二世出眾。當他在位期間,雖然他和西班牙的統治者一起發動了對法國反擊,入侵了法國的領土並威脅著巴黎,但是沒有多久法國就將失地收復了回來。
這次西班牙和費迪南三世的軍隊入侵法國和法國收復失地的拉鋸戰導致了法國的新教徒聯盟與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之間在接下來的幾年之間的僵持。這種膠著、僵持的狀態最終被葡萄牙的起義而再次打破。
16世紀之前,由於地盤和國力的問題,葡萄牙一直在西班牙和英國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在1580年葡萄牙在外交上更為明顯的偏向了西班牙一邊。也是從此之後,西班牙間接地成為了葡萄牙的統治者。而隨著時間進入17世紀,葡萄牙人開始不滿於西班牙對自己的統治,並於1640年開展了反抗的起義活動。
葡萄牙掙脫西班牙的控制的行為在深陷三十年戰爭的泥沼中的西班牙來說是非常出乎意料和後院著火的一種舉動。正是葡萄牙的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實力也遭到了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狀態隨著瑞典人重新加入這混亂的戰局而持續被削弱著。事情再一次發生了變化。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歐洲的局勢變幻莫測。首先是丹麥-挪威再次拿起武器加入混戰,只不過這次它代表的是新教徒的對立面:哈布斯堡王朝和神聖羅馬帝國。其次是法國的皇帝路易十三去世,他的兒子路易十四作為繼承人登上了法國的王位。
隨後的幾年中,路易十四帶領法國的軍隊一路過關斬將與哈布斯堡家族和神聖羅馬帝國廝殺著。法軍這邊的戰線取得了幾次顯著的勝利,但也遭受了重大的失敗,特別是在1645年的赫布塔奧森戰役(Battle of Herbsthausen)中。但是另一邊瑞典人的戰線中也是在1645年,瑞典人進攻維也納,但沒能從神聖羅馬帝國手中奪取這座城市。
1647年在神聖羅馬帝國軍官的帶領下,哈布斯堡軍隊擊退了1645年在奧地利的瑞典軍隊和法國軍隊,雙方又展開了你退我進的拉鋸戰爭。在這一系列戰爭中,瑞典軍隊最終擊敗了在哈布斯堡陣營的丹麥軍隊,並從水陸兩個方向逼近丹麥本國迫使丹麥求和。
1648年時法國和瑞典的軍隊匯合一起朝著神聖羅馬帝國行進,並於蘭斯等地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進行最終的決戰。
結語從1618年開始一直到1648年,參戰的各個國家都以元氣大傷。1648年法國和瑞典的聯合軍隊在蘭斯等地完勝神聖羅馬帝國之後戰爭雙方以及參戰各國都決定講和,重新確立新的歐洲秩序、修復國家之間的關係。戰爭雙方最終在威斯特伐利亞簽訂了關於戰後歐洲秩序的和約,至此基本波及整個歐洲,持續了三十年的一場區域性戰爭才宣告徹底結束。
參考文獻
1. 《大英百科全書》
2. 《三十年戰爭研究》
3. 《戰爭給人民帶來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