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晚清中國是相當落後的,落後是要捱打的,鴉片戰爭以來列強的幾次不請自入,正說明了這個道理。洋務派決定派人到西方去走一走看一看,派人出洋遊歷,正是洋務派“睜眼看世界”“以夷制夷”的重要一環。然而,推動洋務運動,在風氣未開的中國,每前進一步都舉步維艱,存在諸多的困難,好在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對洋務派是持積極的支援態度的。被世人屢屢詬病,被視為斂權、陰險、冷酷的慈禧太后,在後來的維新變法中成為一個反對變革的保守派,而此時對洋務運動卻積極支援,是什麼原因呢?
控制大清海關的英國人赫德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與光緒皇帝后來推動的維新變法,觸及到了慈禧太后的權力,而洋務運動,則是她剛剛垂簾聽政後的一場洋務變革。慈禧跟隨咸豐帝逃亡熱河,顛沛流離的生活,也使慈禧太后希望透過進步力量,採取各種措施來拯救危難之中的大清。在太平天國之後,“禦侮”成為大清國重要的課題,而當時的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甚至左宗棠都是同洋人打交道比較多的人。
在與洋人的交往中,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發現了西方的長處,中國在先進技術方面的不足,因而提出了“自強”主張。在當時,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主張也是慈禧所需要的。說實在的,虎毒不食子,慈禧在同治之初垂簾聽政,也想把一個健健康康的大清交給同治帝手中,同治帝畢竟是她的親兒子。但是天意弄人,同治不成器,成年後,到處尋花問柳,年紀輕輕就因為花柳病而葬送了性命。另一方面,她支援洋務運動,是因為她與道光帝的自閉、咸豐帝的軟弱不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慈禧太后也確實感受到了洋鬼子的厲害。雖然她對洋務運動並不瞭解,但是,奕訢、曾國藩等人提出的“以夷制夷”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引進軍備可以富國強兵,她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她對洋務運動積極呼應,表現出支援的態度。
耶魯大學的容閎銅像
1862年11月17日,慈禧太后在釋出的上諭中,要求沿海各口岸挑選精兵,接受西法的訓練。她說,“官兵不能得力,暫假洋人訓練,以為自強之計”。
她還說:“除學習洋人兵法外,仍應認真學習洋人制造各項火器之法。各項得其密傳,能利攻剿。”幾天之後,她在釋出的另一道諭旨中又這樣寫道:“購買外國船炮,近以剿辦發逆,遠以巡哨重洋,實為長駕遠馭第一要務。”[1]短短的幾天,兩道諭旨,這對曾、左、李等洋務派官員無疑是一種極大鼓勵。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還發布懿旨,對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從中央到地方的洋務派高階官員通令嘉獎,既表示對他們的洋務事業成績的肯定,又表示朝廷的支援態度。在同文館、天文算學館的創辦中,慈禧太后還懲戒了張盛藻、倭仁等反對洋務運動的保守派官員。這些都表示慈禧太后與洋務派是站在一起的。
慈禧太后的積極支援,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積極推動,使得洋務運動得以較為順利地開展。
[1]何澤福、戴文傑:《慈禧與洋務運動》,《社會科學》199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