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簡介
1071年8月26日,塞爾柱突厥人在偉大領袖阿爾普·阿爾斯蘭的率領下,展現了自己嫻熟的騎射技能。他們在曼茲克爾特擊敗了由羅曼努斯四世皇帝率領的拜占庭軍隊,為我們展現了Hit-and-Run戰術的精髓。
曼齊刻爾特之戰在軍事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此戰最終導致了西方世界政治軸心的變化。儘管拜占庭帝國後來又收復了安納托利亞的部分領土,但曼齊刻爾特之戰卻敲響了拜占庭帝國的喪鐘,雖然此後發生的其他災難(主要是1176年的密列奧塞法隆戰役和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也是拜占庭帝國崩潰的原因。幾個世紀以來,拜占庭帝國一直是歐洲最強大、最文明的國家,因此,曼齊刻爾特之戰的確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會戰。
戰爭爆發背景自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舊址建都以來,拜占庭帝國歷經滄桑。它曾有過繁榮、發展和統一的年代,也曾有過內部動盪、外敵入侵、生存受到威脅的黑暗時代。在其長達幾個世紀的歷史中,拜占庭帝國幾乎沒有一天不在打仗。
血戰曼齊刻爾特
曼齊刻爾特會戰爆發前的半個世紀是拜占庭帝國極其強大的一段時期,彼時的拜占庭帝國已有700餘年歷史,在與兩代西亞王者薩珊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交戰中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在馬其頓王朝(867-1056年)時期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代。在與周邊民族漫長的交戰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依託組織有序的步騎兵奉行穩紮穩打的防禦戰略。
巴西爾二世不僅是個強有力的統治者,而且是個富有才幹的統帥。他曾滅亡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因此得到一個貼切而不文雅的綽號:“保加利亞人的屠夫”。但當他於1025年去世後,拜占庭帝國開始走下坡路。不久,義大利南部的諾曼人便趁拜占庭軍隊士氣低落和戰鬥力下降的機會對其進行侵擾。但是,對拜占庭帝國來說,更為嚴重和直接的威脅還是來自東面的塞爾柱突厥人。這個民族勇猛剽悍,不僅傲慢而且還富有侵略性。
戰爭爆發歷程鼎盛時期的塞爾柱突厥帝國
關於突厥人的由來我們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但他們很可能於9世紀末來自鹹海北部的某個地區。他們的首領是古茲王公的一位王子(這位王子晚年皈依了伊斯蘭教),塞爾柱民族的名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在馬其頓王朝後期,塞爾柱人才開始以僱傭兵的身份在土耳其斯坦地區活躍。1040年,第一任首領圖格里勒·貝格率領塞爾柱人打倒了他們的原僱主伽色尼王國,征服了伊朗東部的呼羅珊地區,建立了塞爾柱蘇丹國。之後,圖格魯勒將目光轉向南方,開始向兩河流域進攻,並於1055年奪得了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
拜占庭軍隊的各類重灌步兵
隨後,塞爾柱蘇丹便控制了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功控制了這個已有數百年曆史的阿拉伯帝國。在戰爭中,塞爾柱人喜歡輕巧靈活的進攻風格,利用靈活的走位和突擊技巧令對手疲於奔命、最終戰而勝之。
早在11世紀初葉,塞爾柱人就曾多次襲擊拜占庭的領土,不過那時,他們的目標僅僅是搶劫而已。然而到了11世紀中葉,由於發現對手的抵抗很弱,而且每次襲擊都能掠獲很多東西,突厥人的入侵變得愈加頻繁和深入了。形勢最為嚴重的地區是亞美尼亞,這個國家原是個重要的緩衝國,經過長期不斷的軍事征討和艱難的談判,拜占庭帝國於1045年將它吞併。但是在1064年,塞爾柱人攻陷了亞美尼亞的首府和最後的要塞阿尼,終於完全佔領了這個國家。亞美尼亞的陷落無疑是拜占庭帝國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在君士坦丁九世統治時期,拜占庭首次與塞爾柱人接觸,當時塞爾柱人正嘗試併吞亞美尼亞城市阿尼。隨後,君士坦丁九世促成了拜占庭帝國與塞爾柱人的停戰。
但君士坦丁九世在簽訂和約後便愚蠢地解散了在亞美尼亞的駐軍以節約國家開支,此舉對後來帝國亞洲領土的喪失有深遠影響。
1059年繼位的君士坦丁十世則繼承了君士坦丁九世的裁軍戰略,第二任塞爾柱蘇丹阿爾斯蘭則繼承了前輩的擴張戰略、不斷進攻拜占庭帝國的領地。
塞爾柱突厥人的騎兵
此消彼長下,拜占庭由於缺乏軍隊無法抵禦塞爾柱軍隊入侵,先後丟失了開塞利(1064年)和亞美尼亞(1067年)。而在塞爾柱人攻佔亞美尼亞首府阿尼(Ani)時,阿爾斯蘭還縱兵大肆屠殺。據同時代的一位阿拉伯歷史學家記載:
塞爾柱軍隊屠殺居民,燒殺擄掠,所有幸存者都淪為階下囚,這些不幸的俘虜至少有5萬之眾。據說城內已經屍橫遍野,街道為之堵塞,於是我決心進城親自證實這一傳言,然而據我所見,每一條街道都屍橫遍野,這一慘絕人寰的景象實在令人唏噓。
曼齊刻爾特會戰的勝利者艾勒卜·艾爾斯蘭(阿爾普·阿爾斯蘭,意思是勇猛的獅子)是塞爾柱王朝的締造者塞爾柱的重孫;他生於1029年,1063年成為蘇丹。在賢臣尼札姆·穆勒克(尼扎姆·穆勒克)的得力輔佐下,他統治著一個從河間地帶一直到美索不達米亞的龐大帝國。人們對他的性格所知甚少,但有關他的記載清楚地表明,他是一位偉大的勇士和優秀的統帥。顯然,他很強硬,很有手腕,因此很可能是個冷酷無情的人,但是,與他同時代的人也都一樣兇狠殘忍。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雖然他給了拜占庭帝國致命一擊,但是他的抱負(和他的祖先一樣)卻是要直取法蒂瑪王朝的所在地開羅,因為塞爾柱突厥人是遜尼派教徒,立志要擴張阿拔斯王朝的勢力。令人費解且十分重要的是,拜占庭似乎從未想到過要利用伊斯蘭教內部的嚴重不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發生曼齊刻爾特會戰的那個時代裡,塞爾柱人在開闊地進行的直接對陣中並不是拜占庭軍隊的對手。儘管拜占庭王朝晚期的幾位皇帝昏庸無能,但只要管理得當,拜占庭軍隊仍能有所建樹。然而,突厥人都是優秀的騎手,個個擅長弓箭,他們遠比拜占庭軍隊機動靈活,而且還精通埋伏和誘騙之道。他們竭力避免在開闊地作戰,力求在崎嶇不平的山地進行機動戰。11世紀上半葉,塞爾柱軍隊主要由土庫曼人 [ 注:土庫曼人泛指9世紀末期河間地帶的遊牧部落。當時他們已成為穆斯林。] 組成。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張,這支軍隊也日趨職業化,成了多民族的軍隊。由於突厥人不斷從被征服的領土上招兵買馬,他們的軍隊中奴隸成分計程車兵(即古拉姆兵和後來的馬穆魯克兵)漸漸超過了土庫曼人。“奴隸”一詞在這裡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因為雖然那些奴隸兵可以被買賣,但他們能夠得到報酬,分享戰利品,而且還可以靠卓著的戰功晉升為埃米爾。
巴西爾二世死後,拜占庭帝國便進入了歷史上最為災難深重而又變幻莫測的年代。幾代皇帝皇后都軟弱無能、荒淫無恥、殘暴貪婪,他們和他們的姦夫淫婦們單獨或聯合地統治著這個帝國。這些人不顧軍事需要,任憑國內的官僚恣意妄為。但是到了1068年,拜占庭出現了一位皇帝,他試圖彌補由這幫貪圖享樂的傢伙給拜占庭造成的極大損失。此人就是羅曼努斯·迪奧哲尼斯。
羅曼努斯四世與阿斯蘭
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執政7年後死去,他在位的7年是拜占庭帝國多災多難的7年。由於他的兒子邁克爾七世年幼,君士坦丁十世的妻子歐多西亞·瑪克勒姆玻利提薩皇后和他的弟弟約翰·杜卡斯暫時攝政。但到1068中1月,歐多西亞背棄了她在前夫彌留之際許下的不再改嫁的諾言,嫁給了羅曼努斯。羅曼努斯後來與邁克爾七世同朝為帝,因而被後人稱為羅曼努斯四世。
羅曼努斯出生於卡帕多西亞的一個顯貴的軍事世家。雖然他秉性魯莽,但他仍不失為一位優秀的統帥。他深知恢復軍隊士氣和信心的必要性,然而,此舉對於他來說並非易事,因為有些部隊並不信服他,特別是僱傭軍和瓦朗吉禁衛軍對他偏愛本地部隊的行為極為不滿,同時,統治階層的某些成員特別是杜卡斯家族也對他深惡痛絕。羅曼努斯所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除掉約翰·杜卡斯。他曾想這樣做,可後來又愚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
羅曼努斯很快就意識到了重佔亞美尼亞地區的軍事意義,開始了一系列軍事改革恢復國力。早在1068年他就準備率軍出征亞美尼亞。但是,從敘利亞邊界傳來的壞訊息使他轉而開向了東南。
不可否認,羅曼努斯在這一年裡取得了一些戰果(據說兩次小挫阿爾斯蘭本人),但是這些戰果並不輝煌。在與突厥人的一些交戰中,他的將領和士兵都暴露了許多需要克服的弱點。
阿爾斯蘭看到了這位新領袖的實力,在1069年與羅曼努斯握手言和。然而1070年時拜占庭卻對塞爾柱發起偷襲,並遭受失敗。
在1071年那次決定命運的會戰之前,羅曼努斯還征伐了其他一些地方。兩年裡他接連征討了安納托利亞,卡帕多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等地區。無論何時何地與突厥人交戰,他一般都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戰果。因此,他收復了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