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士兵被敵軍俘虜,有機會逃回自己的國家時,他會怎麼做?歷史學家查德·範·埃姆登在一戰期間英國外交部和德國外交部的信件中發現了一個罕見的事件。
1903年,18歲的英國青年羅伯特·坎貝爾應徵入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他已經是英國陸軍東薩里團第一營的上尉軍官。
羅伯特·坎貝爾
1914年7月,坎貝爾和他計程車兵們被派去守衛法國西北部的蒙斯-康德運河。在戰鬥中他不幸受了重傷,被德軍俘虜。
他被帶到科隆的一家軍隊醫院接受救治,傷愈後被關進了位於德國馬格德堡的戰俘營。
在戰俘營生活了兩年以後,坎貝爾得到訊息說,他的母親得了癌症,生命垂危。為了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給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寫了一封信,乞求威廉二世准許他回家。
他本以為這封信會石沉大海,出乎他意料的是,回覆很快就到了。威廉二世批准他離開兩週,回家探望母親,但是有一個條件,坎貝爾需要“以英國陸軍軍官的方式承諾他將會回來”。
坎貝爾答應了。
坎貝爾回家請求被批准的相關檔案
1916年11月7日,他取道荷蘭輾轉回到了位於英國肯特郡格雷夫森德小鎮的家中,陪伴母親一個星期以後,他信守諾言,按時返回,在戰俘營一直呆到了1918年戰爭結束。
那麼問題來了:
坎貝爾不想離開戰俘營嗎?
他當然想。
1917年2月,坎貝爾的母親去世。當時他正與另外幾個戰俘一起挖地道,他們順著地道成功地逃出了戰俘營,可是在荷蘭邊境附近又被抓獲,再次被送回了戰俘營。
在坎貝爾的信念中,透過挖地道逃出去與違背承諾逃跑,性質截然不同。
坎貝爾在德軍戰俘營
坎貝爾為什麼要回戰俘營?
歷史學家埃姆登說,沒有人(包括威廉二世在內)指望坎貝爾離開戰俘營後還會回去,即使他不回去,其他的戰俘也不會受到連累或報復。但是坎貝爾在離開前告訴其他戰俘,他會回來,作為一名英國軍官,他要履行自己的責任,捍衛自己的榮譽。
這是一種騎士精神,如果違背承諾,就會失去榮譽。“榮譽”是騎士精神中的八大美德之一,為了捍衛榮譽,可以犧牲生命。
不過即便是從騎士精神的角度來看,坎貝爾的行為也算得上是非同尋常。
英軍方面為什麼不阻止他回德國?
英國的軍事檔案中沒有解釋為什麼英軍沒有試圖阻止他回到德國,但應該也是出於對騎士精神的理解——榮譽比生命更重要,一名英國軍官的榮譽受到威脅,他要以行動捍衛自己以至民族的榮譽。
為什麼威廉二世會准假?
威廉二世是一位以行為反覆無常,莫名其妙而著稱的君主,他批准坎貝爾的“假期”是出於真實的同情和憐憫,還是準備在他不回來以後以他為論據羞辱英國,沒人知道。
作為德意志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威廉二世對英國的感情是既愛且恨。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第一個外孫,他的出生一度讓女王十分喜悅。他對英國有一種熱情,但對英國上層社會從未接受過他感到憤怒。他非常嫉妒英國人,想成為英國人,在希望自己比英國人更像英國人的同時,又憎恨英國人。
羨慕英國有皇家海軍,他就擴張德國海軍,還告訴他的舅舅英王愛德華七世,他的夢想是有一天擁有“我自己的艦隊”。結果德國海軍的崛起讓英國深感憂慮,為一戰埋下了伏筆。
歷史學家大衛·沃曼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威廉二世身體裡一半德國血統與一半英國血統之間的戰爭。
威廉二世
坎貝爾之後還發生過類似情況嗎?
有一位德國士兵的遭遇正相反。德國戰俘彼得·加斯特里奇被囚禁在馬恩島一個戰俘營,在接到父親病危的訊息後,也像坎貝爾一樣,向英國戰俘部申請准許他回家探視,但立刻遭到了拒絕。
德方聯絡英方,試圖以坎貝爾為例說服英方答應加斯特里奇的請求。英方的答覆是“不能把坎貝爾上尉的臨時釋放當成是讓步的先例,在德方准許坎貝爾離開之前,沒有徵求英方的意見,即使德方事先提出這樣的建議,英方也不會同意。”
總之,像坎貝爾這樣被釋放後又返回的,僅此一例。
坎貝爾後來怎麼樣了?
1918年一戰結束,坎貝爾被釋放回了英國,於1925年退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再次入伍,擔任懷特島皇家觀察團的首席觀察員。1966年7月,坎貝爾去世,享年81歲。
後記:
能在殘酷的戰爭和條件惡劣的戰俘營中存活下來,是坎貝爾的幸運。如果當初他選擇不回戰俘營,並不會有人責備他,但他過不了自己那一關。況且他的命運很難說會更好,他是在一戰初期被俘,如果不回戰俘營,大機率會重新回到戰場,隨時可能失去生命,那樣的話,榮譽和生命就都沒有了。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坎貝爾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重要的是坦坦蕩蕩,無愧於心。
一戰時在法國蒙斯-康德運河的戰鬥,坎貝爾上尉在這裡受傷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