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章文晉已經被派往美國擔任駐美大使,接替他的中方團長是新任外交部副部長姚廣,姚廣從新中國成立後就從事外交工作,擔任過駐加拿大和法國等國的大使,外交經驗極其豐富。英方的團長仍然是柯利達,當時談判室裡邊,拿著相機的記者把小小的會議室擠得是水洩不通。談判雙方除了代表團團長,每個談判代表團還各有五名成員,中方的六名官員都能夠講流利的英語,而英方的官員裡有五個人都通曉標準的普通話。
據悉當時大家都很正式,很嚴肅,雙方代表發言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把事先準備好的稿子拿出來照著稿子念。第一輪談判主要是討論議程問題,所以雙方都很禮貌,這就是個開場白;可到了第二輪談判的時候,就變得火藥味十足,當時雙方會談完之後都會發表一個公告,刊登在人民日報上。透過相關歷史資料,我們就能夠從字裡行間裡看的出來,當時雙方會談的氣氛是什麼樣的。
在1983年7月13日,第二階段第一輪會談結束之後,我們看到新華社發表的公報是:“雙方進行了有益的和建設性的會談”,等到第二輪結束之後,我們看到的就是“中英雙方進行了兩天有益的會談”,像什麼“建設性的”這個形容詞就不見了,而第三次會談之後,我們看到的訊息是“中英雙方進行了會談”,“有益的和建設性的”這些形容詞通通不見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中英會談簡直就成了香港經濟的晴雨表,談的好,香港的股市就漲,談的不好,香港的股市就跌。
1983年9月的第三輪第四輪談判不順利,於是,香港社會一下謠言四起,有人說談判破裂了,這就給香港股市帶來了一次大震盪。1983年9月24號,香港出現“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盪,港元大幅貶值,物價開始飛漲,民眾大量拋售港幣購進美元,搶購商品和物資。中方的方針是:你搞你的,我做我的,不可能因為經濟因素放棄原則立場,結果最後是英國人自己先慌了手腳,因為港幣如果持續下跌,很有可能崩潰,而這就會直接影響到英鎊的地位,最後不得已,英國人把港幣的匯率和美元掛鉤,這才穩住了局勢。
當年的9月10號,鄧小平會見了英國前首相希思,他說“英國想用主權來換治權,那是行不通的,希望不要再治權問題上糾纏,不要搞成中國單方面發表宣告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聯合發表宣告”。鄧小平讓希思轉告撒切爾夫人,在香港問題上應該採取明智的態度,不要把路走絕了,聽了鄧小平的口氣,“鐵娘子”不得不仔細權衡利弊,後來終於開始考慮改變立場。10月14日,柯利達從英國見完首相後返回北京,他帶來了撒切爾夫人給中國領導人的口信,撒切爾夫人這樣表示“可以在中國建議的基礎上,探討香港的永續性安排”。